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21)
2023(13870)
2022(11598)
2021(10774)
2020(8920)
2019(20241)
2018(19959)
2017(38446)
2016(20241)
2015(22588)
2014(21762)
2013(21089)
2012(19455)
2011(17231)
2010(17020)
2009(15211)
2008(14577)
2007(12822)
2006(10904)
2005(8874)
作者
(52754)
(44282)
(44223)
(41829)
(28509)
(21249)
(19936)
(17209)
(17072)
(15570)
(15267)
(14810)
(14001)
(13926)
(13689)
(13405)
(13049)
(12934)
(12862)
(12604)
(10702)
(10570)
(10493)
(10300)
(9932)
(9850)
(9674)
(9656)
(8833)
(8755)
学科
(86925)
经济(86849)
管理(63290)
(60841)
(50237)
企业(50237)
方法(42434)
数学(38221)
数学方法(37840)
中国(25385)
(23066)
技术(21914)
(20731)
地方(19859)
业经(18391)
农业(15742)
环境(14253)
(13893)
技术管理(13891)
(13757)
贸易(13749)
(13284)
(12928)
(12791)
理论(12761)
财务(12742)
财务管理(12714)
企业财务(12156)
(12155)
金融(12154)
机构
学院(270737)
大学(269220)
(115151)
管理(113320)
经济(112874)
理学(98766)
理学院(97802)
管理学(96283)
管理学院(95748)
研究(83702)
中国(63276)
(55535)
(51120)
科学(48204)
中心(41529)
财经(41254)
(40131)
(37961)
业大(37698)
(37561)
(37159)
经济学(36037)
(34074)
北京(34026)
研究所(33950)
师范(33764)
经济学院(32785)
(32050)
(31796)
财经大学(31067)
基金
项目(193232)
科学(156009)
研究(143828)
基金(142372)
(122080)
国家(121065)
科学基金(107984)
社会(94957)
社会科(90244)
社会科学(90223)
基金项目(76197)
(76172)
自然(68803)
自然科(67363)
自然科学(67351)
教育(67193)
自然科学基金(66171)
(63486)
资助(56674)
编号(56628)
(45662)
成果(43473)
(43255)
重点(43043)
创新(41925)
(41813)
国家社会(40035)
课题(39398)
教育部(38190)
人文(37442)
期刊
(118563)
经济(118563)
研究(76636)
中国(54816)
管理(42741)
(38966)
科学(34939)
学报(34288)
(32587)
教育(30655)
技术(28979)
大学(28197)
学学(26426)
(23945)
金融(23945)
农业(22776)
财经(20019)
业经(19823)
经济研究(19050)
(17231)
问题(16845)
技术经济(15307)
科技(14880)
(13628)
统计(13300)
(12817)
图书(12208)
现代(12168)
商业(12121)
理论(12037)
共检索到391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李超  李项佑  
将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滞后性;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政府战略引领、创新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而城市空间扩张的机制不显著;对于东部地区城市、"两控区"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虹   秦喜亮  
运用我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存在空间关联效应。横向来看,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中西部、京津冀等地区相对较弱。纵向来看,2015年以来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持续收敛,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未来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武力超  李惟简  陈丽玲  李嘉欣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兑现碳中和承诺,有待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针对这一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了检验智慧城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8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赵沁娜   李航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如何利用好ESG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当前热门话题。基于商道融绿首次公布上市公司ESG评级事件的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整体上看,ESG评级事件能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且该结论在平行趋势检验、动态性检验、内生性讨论以及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仍然成立。同时,ESG评级分值越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也越高,但随着ESG评级分值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也有所削弱。通过异质性探究发现,ESG评级更能诱发污染行业和处于成长期、衰退期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位于环境规制较强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ESG评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影响的边际效应更大。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ESG评级通过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以及提高管理层环保意识三条途径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本文拓展了ESG评级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在理论上为第三方评级机构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实践上为上市公司主动进行ESG评级、投资者利用ESG评级进行决策、政府部门完善ESG评级体系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鲁元平  王品超  朱晓盼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自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科教支出增加及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原因。这可以解释为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人力资本、教育资源及企业在城市的集聚,城市化过程的知识的溢出和要素的流动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广州  刘婧  
绿色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以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绿色创新,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强,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的地理区位、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金融赋能绿色创新的效果差异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内溢出效应仍是数字金融绿色创新激励效应的核心机制,空间溢出效应整体上并不显著,但其子维度则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积极推动实现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完善数字金融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以数字金融为发展契机,制定分类差异化的支持政策,释放数字金融发展红利,引导绿色转型。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超凡  王泽  关成华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政府和企业投资、推动金融发展以及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并带动所在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增加。同时,试点政策对替代能源和节能发明专利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对于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城市、第二产业集聚度较低城市以及环境规制强度较大城市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更显著。从空间维度来看,试点政策和绿色创新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大呈现衰退趋势。为进一步激励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创新实践,应从加快试点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策略、重视产出端的绿色创新激励、加强区域绿色创新合作等方面入手,更好实现城市"创新"与"绿色"的有效协调和深度融合。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别奥   杨上广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识别出注册地位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企业基础上,运用多时点DID方法考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沿海自贸区企业、清洁型行业企业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有利于深化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效果认识,为政府和企业如何抓住高水平开放契机实现绿色发展转型提供理论启示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玉萍  王伦  周文杰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节能低碳"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节能低碳"政策带来的环境规制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排他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型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该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节能低碳"政策引致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据此从环境规制视角解释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事实与机制。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政策推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玉萍  王伦  周文杰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节能低碳”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节能低碳”政策带来的环境规制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排他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型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该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节能低碳”政策引致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据此从环境规制视角解释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事实与机制。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政策推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智新  朱文卿  韩承斌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1—2018年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及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进行稳健性分析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金融发展、研发创新和产业结构突破自身门槛值,数字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位于中部地区、发达地区和市场化水平高地区的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两职合一的企业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更多。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是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量。引导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和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提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臧传琴  孙鹏  
利用2007—2016年204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方法对低碳城市试点的绿色发展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绿色发展,试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约1.9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促进了地方绿色发展,但异质性较为明显:相对于非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有限;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效应较为理想,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并未实现预期的经济和环境目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高智林   谭文浩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选取2014—2021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技术对企业年报中有关“数字化转型”标识词进行定位和提取,以此来评估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并系统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异质性检验揭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信息共享和公司治理水平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微观证据,也为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韦施威  杜金岷  潘爽  
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利用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产出,表现出兼顾中小城市的普惠功能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作用更大。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的机制在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集聚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在促进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为绿色创新提供优渥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创新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本文的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效应提供了中观层面经验证据,也为加快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转型给予理论指引和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智勇  
如何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技术创新?能否担当“挑大梁”的重任?基于2003~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在充分考虑产业集聚和地势起伏度等因素之后,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影剧院、互联网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每增加1%,将增加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量0.064%~0.08%,万人影剧院数量每增加1%,将增加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量3.1%~4.7%。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也越显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便利和促进了技术创新,还通过提高交流效率、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养间接促进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