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5)
- 2023(10929)
- 2022(8841)
- 2021(7959)
- 2020(6609)
- 2019(14728)
- 2018(14552)
- 2017(27751)
- 2016(14592)
- 2015(16242)
- 2014(15482)
- 2013(15276)
- 2012(13771)
- 2011(11978)
- 2010(12484)
- 2009(11725)
- 2008(11906)
- 2007(11098)
- 2006(9890)
- 2005(8833)
- 学科
- 业(76481)
- 企(72207)
- 企业(72207)
- 济(67448)
- 经济(67376)
- 管理(62081)
- 业经(27607)
- 方法(25094)
- 财(24239)
- 农(23418)
- 中国(20654)
- 技术(19789)
- 务(17834)
- 财务(17816)
- 财务管理(17801)
- 数学(17243)
- 数学方法(17161)
- 农业(16840)
- 企业财务(16790)
- 贸(14556)
- 贸易(14548)
- 地方(14532)
- 制(14250)
- 易(14193)
- 策(13857)
- 划(13697)
- 技术管理(13566)
- 理论(13392)
- 和(12814)
- 企业经济(12135)
- 机构
- 学院(205340)
- 大学(197413)
- 济(91079)
- 经济(89274)
- 管理(87483)
- 理学(74134)
- 理学院(73453)
- 管理学(72774)
- 管理学院(72370)
- 研究(61448)
- 中国(50742)
- 财(42866)
- 京(41421)
- 江(33483)
- 科学(33336)
- 财经(33036)
- 经(29971)
- 农(29481)
- 中心(28780)
- 所(28268)
- 经济学(27121)
- 州(26365)
- 业大(25985)
- 北京(25514)
- 商学(25200)
- 商学院(24994)
- 研究所(24762)
- 经济学院(24514)
- 财经大学(23968)
- 经济管理(23348)
- 基金
- 项目(130675)
- 科学(106625)
- 研究(101733)
- 基金(95483)
- 家(79879)
- 国家(79063)
- 科学基金(71935)
- 社会(68368)
- 社会科(64938)
- 社会科学(64924)
- 省(53732)
- 基金项目(51440)
- 教育(44878)
- 自然(43790)
- 自然科(42879)
- 自然科学(42873)
- 自然科学基金(42194)
- 划(42036)
- 编号(40535)
- 资助(36098)
- 创(34366)
- 业(32324)
- 创新(30947)
- 成果(30727)
- 发(29626)
- 部(28470)
- 重点(28436)
- 国家社会(28272)
- 课题(27994)
- 制(27883)
- 期刊
- 济(109544)
- 经济(109544)
- 研究(63783)
- 中国(44727)
- 管理(39549)
- 财(37249)
- 农(28945)
- 科学(23676)
- 技术(22041)
- 业经(20786)
- 教育(20470)
- 学报(20266)
- 农业(20048)
- 融(18933)
- 金融(18933)
- 大学(17396)
- 财经(16711)
- 经济研究(16595)
- 学学(16196)
- 问题(15687)
- 经(14660)
- 技术经济(13856)
- 业(13421)
- 现代(12422)
- 贸(12003)
- 财会(11020)
- 科技(11015)
- 商业(11005)
- 世界(10453)
- 经济管理(10084)
共检索到322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佳 顾小龙 辛宇
基于2008—2016年中国230个地级以上城市和来自2363家上市公司的16566个观测值,利用三重差分方法的检验表明:创新型城市的设立推动了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向实质性创新调整;该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其对市场化程度较弱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财政政策和金融引导政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期地方政府发挥政策效应的两个重要工具;通过增加政府补贴中的发展型财政补贴,以及在社保基金的支持下实现了实质性创新的提升。研究结论为政府的"有为之手"在促进地区及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尤其是在市场的"无形之手"相对较弱的地区更是如此。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中裕
在全球竞争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步伐,是政府创新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企业专利信息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结合,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并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并且随着试点政策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逐步提高。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城市知识资本积累、促进企业创新风险承担能力提高两个途径,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国有企业、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位于低等级或经济中心城市的企业、位于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城市的企业,创新型城市建设赋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要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更新迭代,并建立企业创新风险多方分担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丹丹 黄孚 巫强
数字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利用江苏省1726家重点企业调查问卷与13个地级市宏观指标的匹配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并检验数字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城市建设显著促进当地企业进行数字化创新,在进行两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受区位因素、技术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影响,数字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存在差异化影响;数字城市建设水平提高使得企业更倾向选择数字化创新路径的多元化,对四种具体企业数字化创新路径的检验发现数字城市建设对于企业实现物联网远程管理影响最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人力资本、政府调控能力、科教财政投入能正向调节数字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立足江苏实践,为制定政策加快数字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左峰
随着企业R&D投入在整个社会R&D投入占比不断提高,企业正逐渐成为创新主体。本文以我国289家创新型企业2010年数据为样本,考察各创新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情况。研究发现内部R&D和劳动力人数的产出弹性显著为正,但外部R&D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产出弹性则需视产出项和企业技术特征而定;以专利申请数作为产出项的创新要素投入呈现规模报酬递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秀林 赵华平 张所地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为城市创新提供了更有利的空间环境。文章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城市创新产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时空信息基础设施、高科技人才、政府引领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实现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产出的边际效应呈上升趋势,是导致城市间创新产出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光荣 侯二秀 王延霖
建设原则和目标与ESG理念高度契合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创新来改善企业ESG表现;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越能充分利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从而有更为明显的ESG表现改善。把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将动态能力解构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并以其耦合协调度衡量企业总体动态能力,采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21年的数据,运用PSM-DID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显著改善了试点城市企业的ESG表现,企业创新能力和总体动态能力在其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ESG表现改善效应),但适应能力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高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城市企业ESG表现的改善作用显著,但对低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及其系统功效,切实促进企业ESG表现改善。此外,还需改进企业动态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贾凡胜 张文瑞 史欣向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理论上,创新型城市建设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虹吸效应和鲶鱼效应三种影响,且相应结果具有本质区别。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发现:(1)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了相邻城市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2)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鲶鱼效应提升相邻城市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相邻城市辖区内企业的政府补贴力度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薪酬水平及高素质职工占比提高。(3)上述影响在相邻城市的要素流失可能性较高、创新发展潜力较小、官员晋升激励较大、财政压力较小时更强。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效果以及国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对于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洁 李万明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创业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创业,且促进作用逐年加深;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临接、周边城市的创业水平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对经济水平类似城市的创业水平具有负向虹吸效应;营商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创业效应发挥的潜在通路,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改善市场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试点城市的创业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业效应受城市特质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的政策效应强于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的政策效应强于中、小规模城市,重点城市政策效应强于一般地市。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创业 营商环境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冬
以2010~2020年我国77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238个非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2712家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机制、实现条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且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质量基础设施、高等人力资本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创新的主要传导路径;市场分割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中产生负向调节效应;随着质量基础设施、高等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据此,应加快完善数字知识产权管理框架,构筑“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基站,发挥区域联动治理功能,促进企业数字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建秋 徐雨露
在党中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背景下,本文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文明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并探究其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当地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政府规制的“倒逼”效应和政府支持的“补偿”效应。随着地区制度质量、企业资本储备和高管素质的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得到增强。经济后果方面,文明城市建设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社会绩效,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补充了文明城市建设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从理论层面为利用政策工具完善我国绿色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向阳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生产方式粗放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与科技创新视野下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创新型城市 产学研结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国强 王欣 文春波 邱士可 李军利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的探讨,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洛阳市情的全面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创新型洛阳建设为例,提出了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构、功能联动和要素组合,并从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有关政策建议,并由此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建设 洛阳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忠寿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和促进作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应以创新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集聚人才为突破,精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以集成资源为支撑,全力打造城市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
创新型经济 城市建设 自主创新 经济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素春 聂鸣
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套衡量创新资源集聚、流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流动和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和比较。基于分析结果,运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了创新资源集聚、流动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显著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创新资源集聚度高、流动性强的城市,创新建设水平一般也高;与创新资源集聚度相比,创新资源流动性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相关性更强。要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必须同时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