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42)
- 2023(17383)
- 2022(14795)
- 2021(13582)
- 2020(11015)
- 2019(25292)
- 2018(25111)
- 2017(47818)
- 2016(25984)
- 2015(28726)
- 2014(28641)
- 2013(28381)
- 2012(26477)
- 2011(24058)
- 2010(24089)
- 2009(21696)
- 2008(20952)
- 2007(18666)
- 2006(16663)
- 2005(14856)
- 学科
- 济(107787)
- 经济(107678)
- 管理(76514)
- 业(71970)
- 企(58961)
- 企业(58961)
- 方法(42681)
- 数学(36279)
- 数学方法(35875)
- 中国(33869)
- 农(29041)
- 地方(28076)
- 业经(25125)
- 学(24935)
- 财(23576)
- 技术(22125)
- 环境(21124)
- 农业(19815)
- 制(18971)
- 贸(18119)
- 贸易(18102)
- 理论(17541)
- 和(17482)
- 易(17446)
- 银(17150)
- 银行(17089)
- 融(16714)
- 金融(16713)
- 行(16474)
- 发(16205)
- 机构
- 大学(366532)
- 学院(365893)
- 济(145013)
- 管理(143068)
- 经济(141660)
- 研究(130086)
- 理学(123169)
- 理学院(121719)
- 管理学(119599)
- 管理学院(118944)
- 中国(95472)
- 科学(82690)
- 京(79918)
- 所(66006)
- 财(64529)
- 农(63946)
- 研究所(60290)
- 中心(58095)
- 业大(57009)
- 江(55315)
- 财经(51114)
- 北京(50768)
- 农业(50030)
- 范(49861)
- 师范(49290)
- 院(48093)
- 经(46474)
- 州(44847)
- 经济学(42892)
- 技术(40083)
- 基金
- 项目(252936)
- 科学(199130)
- 研究(182873)
- 基金(181949)
- 家(160414)
- 国家(159056)
- 科学基金(136061)
- 社会(114711)
- 社会科(108654)
- 社会科学(108627)
- 省(101065)
- 基金项目(96903)
- 自然(89480)
- 自然科(87410)
- 自然科学(87389)
- 自然科学基金(85825)
- 划(85142)
- 教育(83092)
- 资助(73848)
- 编号(73211)
- 成果(58776)
- 发(58088)
- 重点(57255)
- 创(55795)
- 部(54392)
- 课题(52139)
- 创新(51530)
- 科研(47986)
- 国家社会(46821)
- 计划(46622)
- 期刊
- 济(163964)
- 经济(163964)
- 研究(110772)
- 中国(77024)
- 学报(60773)
- 农(58229)
- 科学(56518)
- 管理(54823)
- 财(46170)
- 大学(45373)
- 教育(44827)
- 学学(42612)
- 农业(40627)
- 融(32491)
- 金融(32491)
- 技术(32468)
- 业经(27960)
- 经济研究(25778)
- 财经(24122)
- 问题(22074)
- 业(21614)
- 经(20710)
- 科技(20267)
- 图书(19594)
- 技术经济(18255)
- 现代(16857)
- 理论(16804)
- 版(16439)
- 商业(16325)
- 资源(16283)
共检索到549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望生 李丁
将同一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双试点政策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双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能够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产生协同作用,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变迁两大途径来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理位置、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城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双试点政策在提高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的同时,能够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促进减污降碳和提升能源效率。研究结论为优化试点政策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培蕾
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同时剔除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和低碳城市等政策因素后,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驱动效应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和非城市群中的城市更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培蕾
选取2007—2020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同时剔除智慧城市、文明城市和低碳城市等政策因素后,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驱动政策对GTFP的驱动效应在低经济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和非城市群中的城市更为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煜华 张莉娜
基于200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城市单试点政策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政策相比,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能够协同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再成为低碳城市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地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验证了低碳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协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未来试点政策组合和引导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丽娜 柏杨
为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双试点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相较于单试点政策,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建设对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途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试点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中国政府建设的低碳城市是中国的绿色先行者,希望其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领先国——低碳城市——其他城市的三层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低碳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找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其研发驱动的技术流入和对其他城市投资驱动的技术流出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实,低碳城市在其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技术中介作用,低碳城市的示范效应受到地区的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琴 刘成奎 王浩
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是“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以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城市绿色转型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相较于非试点地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就业水平,这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就业创造效应。机制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等渠道发挥就业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绿色转型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存在于服务型行业以及非资源型、新型基础设施较好、政府创新偏好较强和经济禀赋较好的地区。本文从就业角度丰富和拓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破解“低碳”与“发展”的悖论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新时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衍慧 林震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低碳"概念开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开始为各方所推崇。建筑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理念的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营造低碳生活两大方面。通过对这些作用的分析,结合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只有抓住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对低碳化指标的深入研究、低碳政策的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低碳知识的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进一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低碳 低碳城市 绿色建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司飞 孙逸昕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文林
<正>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但白银市工矿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辖内水土流失、工矿业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甘肃省生态屏障的“北大门”,在资源型城市亟须转型的背景下,白银市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碳汇林建设、风电光伏项目等一系列绿色工程,助力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爱民 谢鹏飞 李海龙 刘琰 那鲲鹏 张海波 陈志端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加快城市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是落实城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鼎立支持下,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