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33)
- 2023(15012)
- 2022(12820)
- 2021(11659)
- 2020(9872)
- 2019(22148)
- 2018(21921)
- 2017(40314)
- 2016(22670)
- 2015(25257)
- 2014(24817)
- 2013(23677)
- 2012(21423)
- 2011(19361)
- 2010(19460)
- 2009(18155)
- 2008(17749)
- 2007(16431)
- 2006(13876)
- 2005(12003)
- 学科
- 济(79525)
- 经济(79449)
- 管理(64924)
- 业(62396)
- 企(51676)
- 企业(51676)
- 方法(37001)
- 数学(32081)
- 数学方法(31761)
- 农(24144)
- 中国(23300)
- 财(21021)
- 技术(19335)
- 业经(19264)
- 学(17804)
- 贸(17299)
- 贸易(17289)
- 易(16811)
- 农业(16035)
- 地方(15727)
- 理论(15544)
- 制(15244)
- 务(13139)
- 财务(13116)
- 财务管理(13084)
- 技术管理(13031)
- 教育(12999)
- 银(12721)
- 银行(12650)
- 和(12594)
- 机构
- 学院(312551)
- 大学(311559)
- 济(119349)
- 经济(116712)
- 管理(116027)
- 研究(102827)
- 理学(100859)
- 理学院(99705)
- 管理学(97710)
- 管理学院(97145)
- 中国(73634)
- 科学(67429)
- 京(64329)
- 农(60904)
- 财(53069)
- 所(52688)
- 业大(52603)
- 农业(48591)
- 研究所(48528)
- 江(48204)
- 中心(47441)
- 范(43741)
- 师范(43182)
- 财经(42579)
- 北京(39633)
- 经(38557)
- 州(38211)
- 技术(37553)
- 院(36946)
- 经济学(36276)
- 基金
- 项目(214706)
- 科学(167256)
- 研究(155022)
- 基金(150877)
- 家(133622)
- 国家(132418)
- 科学基金(112175)
- 社会(95502)
- 社会科(90454)
- 社会科学(90427)
- 省(89368)
- 基金项目(80658)
- 教育(75091)
- 划(74687)
- 自然(73662)
- 自然科(72063)
- 自然科学(72038)
- 自然科学基金(70783)
- 编号(63714)
- 资助(59855)
- 成果(51541)
- 创(49838)
- 重点(49469)
- 发(46970)
- 部(46153)
- 课题(45958)
- 创新(45780)
- 科研(41722)
- 计划(41253)
- 大学(40121)
- 期刊
- 济(126118)
- 经济(126118)
- 研究(85325)
- 中国(66136)
- 学报(56413)
- 农(54527)
- 科学(48495)
- 教育(47882)
- 管理(42069)
- 财(41820)
- 大学(41560)
- 学学(38568)
- 农业(37204)
- 技术(28240)
- 融(23159)
- 金融(23159)
- 业经(22881)
- 业(21172)
- 经济研究(20863)
- 财经(20521)
- 经(17763)
- 科技(17475)
- 版(16638)
- 问题(16412)
- 图书(16052)
- 技术经济(15691)
- 商业(14802)
- 业大(14392)
- 坛(13765)
- 论坛(13765)
共检索到451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明
高校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其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胜任与否决定了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之间存在正向激励关系。通过分析知识体系、学习意识、实践经历、教学模式、人格特征等影响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因素,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升应沿着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新机制、开展教师协同培育新模式、构建教师发展评价新体系、完善教师人格特征新方法的路径实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少亚 陈海宁
高校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传统教育活动和观念的挑战,同时也受到 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等问题的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关键是实施者对创新教育观 念提升和对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超越。
关键词:
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 观念提升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晓晴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战略要求,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努力在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耘
有效地发展和提升专业教师的胜任力,使学生以良好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去接受就业、创业和职业更换的挑战,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层次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成功培养创业型人才具有时效性,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亦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创业型人才 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高申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素质的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的人。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归纳总结了12个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运用结构解释模型化技术,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该模型显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直接因素,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间接因素,高校创新创业评价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对此,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荣生 眭国荣 李慧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对理工高校的时代要求。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理工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理工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史秋衡 李瑞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引领,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其价值目标在于实现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体发展需求的统一。当前,高校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不足,需从高校分类发展、学科特色建设、个性化课程、一流师资以及通识教育等育人要素上着力优化,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浓厚专业志趣、杰出创新能力、深厚家国情怀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要求和新时代人人成才、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诉求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转变观念,从系统化、全局性的思维出发,考虑从加强理论研究与政策设计引领、多元分类实践模式创新、协同贯通网状体系构建等路径建设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教育生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琳玮
根据势科学原理,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人品格、身心和谐四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8维对称化模型,并从内外系统的作用机理提出创新能力形成的数理公式。这既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提出,信息社会创新的机制在于营造信息强势。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势,加强学科间联系,营造有效信息量,理论学习与实践互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心理教育和身体锻炼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格,以创新型师资队伍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教育场中营造出最强的教育信息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关聪 陈红喜 王袁光曦
文章基于国内195所高校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产出、相关配套措施均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将会十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为此,高校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跟进技术转移配套条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产出效能、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环境,以实现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型人才培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纯
我国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学分制的改革建设,实施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对我国学分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对我国高校施行的学分制发展现状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UBC)学分制BCTS系统的比较分析表明,为了实现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目前执行的学分制: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允许并满足学生自主选修、兼顾共性与个性发展需求、确保严格目标管理目标实现的富有弹性学制、开放培养计划特性的学分制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分制 UBC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广元 李永平 刘云利
如何独辟蹊径,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达成的关键。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兴海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创新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所在。因此,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能力本位、职业导向和依托企业、立足岗位原则,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育、现实职业需求与未来职业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广元 李永平 刘云利
如何独辟蹊径,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否达成的关键。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侯长林
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牵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美国托兰斯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的"师傅",就没有创新的"徒弟"。而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大部分教师是随着中专升格才转为高职院校教师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实践能力较弱,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创新型教师培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锐 万文海
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管理教育界的重视,并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存观点、普遍性认识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硬件条件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并提出了若干假设。针对假设,本文进行了问卷设计和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为保证实证检验的信度和效度,采取了多种方法的一致性检验,通过实证探索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和关键因素,以期为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