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31)
- 2023(16549)
- 2022(13529)
- 2021(12200)
- 2020(9939)
- 2019(21987)
- 2018(21632)
- 2017(40401)
- 2016(21771)
- 2015(23980)
- 2014(23366)
- 2013(22703)
- 2012(21187)
- 2011(19140)
- 2010(19333)
- 2009(17643)
- 2008(17188)
- 2007(15557)
- 2006(14028)
- 2005(12875)
- 学科
- 济(93070)
- 经济(92971)
- 业(64592)
- 管理(61009)
- 企(51590)
- 企业(51590)
- 中国(31221)
- 方法(30936)
- 农(28804)
- 地方(26143)
- 数学(25498)
- 数学方法(25253)
- 业经(25030)
- 技术(21740)
- 农业(19763)
- 财(19496)
- 学(18701)
- 制(17720)
- 贸(17145)
- 贸易(17129)
- 易(16546)
- 银(16274)
- 银行(16217)
- 产业(16187)
- 融(15905)
- 金融(15905)
- 行(15690)
- 发(15340)
- 地方经济(14320)
- 环境(14213)
- 机构
- 学院(306470)
- 大学(304336)
- 济(128489)
- 经济(125954)
- 管理(114624)
- 研究(113471)
- 理学(97992)
- 理学院(96825)
- 管理学(95161)
- 管理学院(94607)
- 中国(84616)
- 科学(70241)
- 京(66002)
- 农(59686)
- 所(58294)
- 财(56220)
- 研究所(53071)
- 中心(50759)
- 业大(48766)
- 江(48728)
- 农业(46753)
- 财经(43900)
- 北京(41948)
- 范(41220)
- 院(41203)
- 师范(40657)
- 经(39862)
- 经济学(39042)
- 州(38550)
- 省(35908)
- 基金
- 项目(207603)
- 科学(163976)
- 研究(149785)
- 基金(148868)
- 家(133233)
- 国家(131748)
- 科学基金(111410)
- 社会(96780)
- 社会科(91800)
- 社会科学(91781)
- 省(84419)
- 基金项目(78654)
- 自然(71148)
- 划(70410)
- 自然科(69522)
- 自然科学(69501)
- 自然科学基金(68326)
- 教育(67299)
- 编号(58416)
- 资助(58251)
- 发(51277)
- 创(48720)
- 重点(47777)
- 成果(46695)
- 创新(44724)
- 部(44065)
- 课题(42733)
- 发展(40693)
- 国家社会(40481)
- 展(40027)
共检索到476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冀新 汤洁文
高端化与创新融合纵深发展正逐步成为国家高新区新的发展方向。自2013年我国设立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来,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高新区高端化和创新发展的又一影响因素。为厘清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机制,选取113家国家高新区2013—2020年面板数据,其中以第二批和第三批获批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的53家高新区作为实验组,以同期未设立创新型产业集群的60家高新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实施对国家高新区高端化与创新能力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2015—2018年间,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政策对国家高新区高端化与创新能力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2018年后对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增加R&D经费内部支出能显著促进高新区高端化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能促进高新区高端化水平提升,但R&D人员投入对高新区高端化水平与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有限;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对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对中部和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高端化能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为此,应结合各国家高新区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发展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冀新 李燕红
因产业集聚转型的迫切性及产业集群创设先天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并成为国家高新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结论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创新效率;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创新效率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可通过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整体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薛强 赵静
2009年起,国务院相对集中地批准了51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但其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弱于此前获批的国家高新区。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的压力加大。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运用变异系数法分析新升级高新区主要经济和科技指标反映出的主要特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重点探索依托创新型集群培育实现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路径,并形成具体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冠华
2006年6月2日,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阐述了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摘编了报告的部分内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红军 张路娜 王胜光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以创新主体交互、创新活动融入、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绩效提升为本质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家高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政策质量等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不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耕
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双重统一。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困难在于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创新合作联动机制不完善、创新发展模式相对僵化等方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生态环境体系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玉雯 薛伟贤
为破解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增长不均衡、不充分突出的困境,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序列型网络RAM模型和引力模型,从绿色创新效率和绿色创新联系度两方面对39个西部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合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导向下西部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定位、功能和使命,研究提出促进西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化路径。结果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需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绿色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成长型国家高新区以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为主要任务;发育型国家高新区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释放绿色创新潜能辐射带动邻近高新区;潜在型国家高新区则要敢于培育其独特的绿色创新文化,为成功对接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高新区奠定基础。研究结论为西部国家高新区全面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以中国成都高新区为例,考察了一个在传统的严格管制和区域经济体制下,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的产业集群的起源和发展及集群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可以构造一种分析框架,以便更好地了解科技园区是如何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的。
关键词:
创新 产业集群 成都高新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荣
运用DEA方法分别以投入(R&D经费、科技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出(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技术收入)测算高新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基尼系数(GINI)、广义熵指数(GEM)测量分析国家高新区创新区域差距,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效率中规模因素占主导作用,创新能力较弱和较强地区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且技术收入表现作用突出。四大板块区域内,工业总产值为代表的规模效益能力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且出口创汇和技术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54%。
关键词:
熵指数 效率差异 DEA方法 创新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克俊
创新是高新科技园区的本质特征。我国高新区发展新阶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赋予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是高新区"二次创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本文在提出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了重要途径是整合创新资源,关键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要抓手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战略工程,而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则是不可缺少的环境支撑。
关键词:
高新区 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冀新 胡维丽 程慧平 解佳龙
本文从创新资金、创新人员、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四个维度,构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转换效应模型。以获利能力为目标,分析得出国家高新区创新资金与技术正向协同、创新人员与市场反向协同的结论。国家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协同性较强,创新产出协同性较弱。以出口创汇为创新绩效,以技术收入为创新转化绩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可知,国家高新区年均创新效率高于创新转化效率,但均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协同转换能力有待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兆友 刘冠男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政策文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进行国家级高新区科技政策研究,对不同政策类型的综合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4种条件变量的组合影响路径:资源投入型路径、资源协作型路径、内敛规制型路径和外向规制型路径。人力资源政策和财政优惠政策在组合路径中具有导向作用,创新平台政策和组织制度政策是影响高新区创新驱动力的内部保障性条件,外部投入型政策与内部规制型政策具有政策互补性,对制度性政策的倾斜往往会产生更显著的驱动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