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00)
- 2023(19319)
- 2022(16563)
- 2021(15541)
- 2020(13030)
- 2019(29759)
- 2018(29430)
- 2017(56387)
- 2016(30741)
- 2015(34741)
- 2014(34032)
- 2013(33229)
- 2012(30177)
- 2011(27046)
- 2010(27233)
- 2009(24764)
- 2008(24447)
- 2007(21451)
- 2006(18963)
- 2005(16475)
- 学科
- 济(118489)
- 经济(118325)
- 管理(100040)
- 业(90636)
- 企(78662)
- 企业(78662)
- 方法(52813)
- 数学(44958)
- 数学方法(44316)
- 财(34518)
- 中国(33149)
- 农(31167)
- 业经(28695)
- 制(26927)
- 地方(24484)
- 学(23881)
- 技术(23048)
- 务(22313)
- 财务(22225)
- 财务管理(22174)
- 理论(21789)
- 企业财务(21013)
- 农业(20337)
- 银(19516)
- 银行(19474)
- 贸(19126)
- 贸易(19110)
- 和(19099)
- 划(18867)
- 易(18514)
- 机构
- 大学(420057)
- 学院(419199)
- 管理(170334)
- 济(166313)
- 经济(162389)
- 理学(146058)
- 理学院(144428)
- 管理学(141947)
- 管理学院(141127)
- 研究(135156)
- 中国(103473)
- 京(89707)
- 科学(82109)
- 财(79981)
- 所(65424)
- 江(63348)
- 中心(63119)
- 财经(62594)
- 农(61771)
- 业大(60027)
- 研究所(59084)
- 经(56910)
- 北京(56325)
- 范(54859)
- 师范(54348)
- 州(51034)
- 院(50262)
- 经济学(49953)
- 农业(47848)
- 财经大学(46695)
- 基金
- 项目(286434)
- 科学(226659)
- 研究(212061)
- 基金(207593)
- 家(179394)
- 国家(177900)
- 科学基金(154913)
- 社会(134358)
- 社会科(127424)
- 社会科学(127395)
- 省(112373)
- 基金项目(110451)
- 自然(99906)
- 教育(98399)
- 自然科(97589)
- 自然科学(97569)
- 自然科学基金(95803)
- 划(93871)
- 编号(86447)
- 资助(84377)
- 成果(69553)
- 重点(63723)
- 部(62918)
- 创(62159)
- 发(60461)
- 课题(59751)
- 创新(57524)
- 国家社会(55258)
- 制(54789)
- 教育部(54594)
- 期刊
- 济(183986)
- 经济(183986)
- 研究(124200)
- 中国(86928)
- 管理(67258)
- 财(64450)
- 学报(61126)
- 科学(58267)
- 农(55107)
- 教育(50572)
- 大学(48107)
- 学学(44971)
- 技术(39857)
- 农业(37766)
- 融(36813)
- 金融(36813)
- 财经(30681)
- 业经(30255)
- 经济研究(28235)
- 经(26367)
- 问题(24555)
- 图书(21836)
- 业(21325)
- 科技(20825)
- 技术经济(20665)
- 理论(19772)
- 现代(19603)
- 版(19200)
- 财会(18159)
- 商业(18157)
共检索到624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苗华楠 姜华 张磊 丁王雷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建构一个精细化的创新型产业用地规划管理制度框架。结合国内创新型产业先行先试城市的案例,从创新型产业用地规划和建设管理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出基于精细化、全流程引导的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思路,从"顶层框架、产业门槛、建控标准、土地出让、利用管理、利益共享、监管考核"等角度阐述六项具体政策措施,实践探索了宁波规范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制度框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波
核心提示高品质创新载体是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创新型产业用地是高品质创新载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以成都为例,在分析沿海城市创新型产业用地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新载体用地准入、供应等管理机制优化的策略。项目内确实无法配建人才公寓和租赁性住房,可在项目辐射的合理半径内进行配置,增加住房供给优先满足科创人群的住房需求,实现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一体。降低用地成本,提升政策吸引力。通过弹性供地方式降低用地成本、提高项目的转让分割比例、降低分割单位面积等措施,提升政策的吸引力。首先,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采用弹性供地的方式降低初始拿地的成本,无论是M0还是A36,都优先安排20年的出让时限;其次,提高M0和A36项目用房的分割转让比例至50%,同时采用双控25%来严格规范分割转让行为,即允许25%直接分给转让,剩余25%采用先租后让方式,在承租企业达到约定税收、研发投入等准入条件后方能进行分割转让,且受让方取得不动产权证后5年内不能进行二次转让,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拿地积极性,也可以防止产业项目房地产化;最后,将M0和A36的最小分割单位面积降低至300平方米,有利于项目企业快速回笼资金,提升政策的吸引力。严格实行准入管理,强化用地监管措施。笔者建议,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准入管理,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用地税收、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研发人员与从业人员比、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重要指标都明确写入出让文件。同时,建立分阶段的履约考核机制,在建成投产阶段,强化竣工时间、投产时间、投资强度等的考核;在生产经营阶段,强化物业自持率、产出效率、财政贡献、环保节能等的考核。最后,强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处置手段,如没收开发主体支付的履约保证金、停止剩余未分割转让部分进行分割转让和不动产权证书办理、将开发主体列入失信"黑名单"不得参与土地竞拍、直接无偿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地准入和履约监管的严格要求,可以进一步缩小创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套利空间,依托创新型产业用地的管理和开发将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米旭明
利用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文章重点考察工业用地组成及其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且从市场化间接协调、知识要素积累视角,研究土地配置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创新方法。具体而言,文章采用200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评估产业用地试点改革的制度功能。研究发现,以加大用地优惠、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准入门槛为特征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创新,在高行政级别的城市中尤其如此。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试点改革通过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产业结构调整和在岗职工薪酬水平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文章的政策意义在于,应进一步加快改变工业供地偏向和让渡土地要素收益的土地配置模式,促进社会消费、知识创造与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经济效率模式重塑的关键驱动力。上述结论有助于为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为经济结构转换和创新驱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明柱 金东红
为解决水晶产业发展过程衍生出的水、土壤等许多不和谐的环境问题,推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按照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思路,浦江县政府投资20亿元,建设了占地800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东部、中部、西部、南部等4个新型水晶集聚园区,为适应统一运营园区用电的特殊性给供电服务带来的严峻挑战,公司深刻剖析了新型园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建龙 吕萍
随着我国创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开始相继探索实施新型产业用地政策。由于创新型产业本身的特点,合理供给并利用新型产业用地的难度比其他地类更大,因此如何优化新型产业用地供给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聚焦新型产业用地的供给环节,以地方政府和创新型企业为博弈主体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各主体的行为策略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新型产业用地的土地出让金、产业税收、创新型企业融资成本、产业导入绩效、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及潜在经济效益均会对新型产业用地供给产生影响。基于此,应强化要素保障,实行地价、税收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新型产业用地效益;优化营商环境,拓宽融资方式,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导入绩效,推动新型产业发展。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唐勇 周霞 张骁
分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指出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丰富的协同创新活动是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的优良载体,建设创新平台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在实证分析中利用DEA-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将创新平台加入到创新效率测度的投入变量中,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变量,对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之间的创新效率整体较高但是存在一定差异;创新平台作为创新投入变量是一个能深刻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集群之间的创新平台建设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基于此提出5点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唐勇 周霞 张骁
分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指出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丰富的协同创新活动是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创新平台是协同创新的优良载体,建设创新平台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在实证分析中利用DEA-SBM超效率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将创新平台加入到创新效率测度的投入变量中,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变量,对广东省不同地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不同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之间的创新效率整体较高但是存在一定差异;创新平台作为创新投入变量是一个能深刻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集群之间的创新平台建设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基于此提出5点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郑沃林 谢昊 郑荣宝
近几年,创新型产业以其新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支撑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和生产要素,土地因素是构成创新型产业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土地开发及利用审批政策影响创新型产业的孵化效率、国土规划影响创新型产业的类型及结构布局、用地监管制度影响创新型产业的规模及集聚效益等。因此,立足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土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江涛 林通
本文提出了新型产业用地的价值及现实意义,梳理了我国各地新型产业用地的管理现状,阐述了河南省郑州市新型产业用地的管理政策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特征与实践探索情况,以期为更好地推动新型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蒋海玲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支持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发展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投融资环境分析出发,提出投融资环境与创新型产业的"共轭双驱"效应,并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融资优劣势进行剖析,提出增强创新型产业集群金融支持的具体路径选择,尤其是完善投融资环境与构建自主创新的融资手段。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欧周月 张安琪
城市社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治理单元,基于空间治理建构城市社区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是实现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从空间治理的内涵体系出发,尝试解析空间治理与城市社区规划联结的逻辑起点,提出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社区“制度—技术—行为”规划框架,并对现阶段城市社区规划中存在的规划职能缺位、技术效能偏低与行为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总结,围绕动态、智慧与包容三方面归纳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如青
《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下发后,以往的"碎片化"产业用地政策得到了整理、归并或重申。《工作指引》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督促、授权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打通产业用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杭州是包括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内的新型产业发展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市,产业用地日益呈现包括研发用途比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如青
《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下发后,以往的"碎片化"产业用地政策得到了整理、归并或重申。《工作指引》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督促、授权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打通产业用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杭州是包括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内的新型产业发展特色较为鲜明的城市,产业用地日益呈现包括研发用途比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永伟 刘合林 聂晶鑫
创新型产业集群代表地方创新发展方向与水平,识别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和组织特征有助于优化其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以武汉为例,通过挖掘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范围文本信息,构建一种快速识别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的方法,并结合多源数据和实地调研,归纳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和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武汉拥有光电子信息技术等1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符合城市创新产业发展现状。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功能组织呈现单核心链式与多核心网络式共存特征,空间组织呈现单核集聚与多中心分散分布共存特征。就生成机制而言,应树立“功能—空间”协同演化的认知理念:在功能组织方面,产学研协同化发展主导创新主体生成与发展,集聚、多维邻近性促进创新主体功能集群和网络化;在空间组织方面,政府政策规划引导创新主体在空间上有序集聚,创新主体对创新要素需求的敏感性分异决定其空间布局。在政策启示方面,注重创新型产业集群类型的精细化划分和发展情况的跟踪评估,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功能和空间协同,准确把握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跨界和网络化趋势,构建具有根植性的区域创新集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官卫华 杨梦丽 朱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亟待加快村庄规划管理制度创新。结合南京地方实践,首先分析揭示新时期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变化特征,摸清村庄规划的适应性动向,然后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深入认知当前村庄规划管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村庄规划管理全域全要素覆盖进行空间分析,尝试探索“分层管控、分级审批”的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机制创新和“依法行政、分类管理”的村庄规划实施管理路径创新,以规划创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