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2)
- 2023(18549)
- 2022(15587)
- 2021(14099)
- 2020(12219)
- 2019(27864)
- 2018(27443)
- 2017(52656)
- 2016(28406)
- 2015(31796)
- 2014(31583)
- 2013(31591)
- 2012(29156)
- 2011(26305)
- 2010(26621)
- 2009(25021)
- 2008(24929)
- 2007(22472)
- 2006(19731)
- 2005(17708)
- 学科
- 济(141483)
- 经济(141343)
- 业(102587)
- 管理(94684)
- 企(89900)
- 企业(89900)
- 方法(61950)
- 数学(51844)
- 数学方法(51206)
- 财(36884)
- 农(36441)
- 业经(35005)
- 中国(31036)
- 地方(27457)
- 农业(25781)
- 务(25568)
- 财务(25513)
- 财务管理(25466)
- 学(25296)
- 企业财务(24184)
- 制(23799)
- 技术(23589)
- 贸(21836)
- 贸易(21822)
- 理论(21746)
- 和(21515)
- 易(21072)
- 划(19182)
- 策(18960)
- 环境(18525)
- 机构
- 学院(421187)
- 大学(418365)
- 济(184000)
- 经济(180533)
- 管理(167217)
- 理学(144343)
- 理学院(142811)
- 管理学(140363)
- 管理学院(139585)
- 研究(137636)
- 中国(106277)
- 京(86952)
- 财(83756)
- 科学(83109)
- 农(69390)
- 所(69341)
- 财经(67219)
- 江(64122)
- 中心(63642)
- 研究所(62672)
- 经(60939)
- 业大(60194)
- 经济学(57042)
- 农业(54499)
- 北京(54190)
- 经济学院(51394)
- 范(51393)
- 师范(50867)
- 州(50072)
- 财经大学(49553)
- 基金
- 项目(277023)
- 科学(221217)
- 基金(204781)
- 研究(199412)
- 家(177999)
- 国家(176548)
- 科学基金(153916)
- 社会(130064)
- 社会科(123570)
- 社会科学(123540)
- 省(108282)
- 基金项目(108127)
- 自然(100430)
- 自然科(98258)
- 自然科学(98230)
- 自然科学基金(96569)
- 教育(91544)
- 划(90289)
- 资助(84200)
- 编号(78078)
- 成果(62273)
- 重点(62118)
- 部(61771)
- 创(61061)
- 发(59514)
- 创新(56534)
- 国家社会(54536)
- 课题(53899)
- 教育部(53318)
- 科研(53288)
- 期刊
- 济(205614)
- 经济(205614)
- 研究(122677)
- 中国(76936)
- 财(68312)
- 管理(66503)
- 农(62536)
- 学报(61340)
- 科学(59649)
- 大学(47198)
- 学学(45060)
- 农业(42536)
- 技术(39593)
- 融(37592)
- 金融(37592)
- 教育(35958)
- 财经(34522)
- 经济研究(33207)
- 业经(32585)
- 经(29778)
- 问题(26748)
- 技术经济(25116)
- 业(25109)
- 统计(24022)
- 策(22244)
- 贸(20736)
- 世界(19887)
- 商业(19861)
- 现代(19760)
- 决策(19544)
共检索到624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来胜 苏楠 付宏
笔者采用2000年~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GMM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和创业能力都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只不过从全国层面来看,创新对整体生产率存在较弱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创业对生产率的正效应不显著;创新和创业除对高创新高创业能力地区生产率存在10%水平上显著的正效应外,对其他地区的正向或负向影响均不显著;创新可以促使地区生产率提高,而创业的促进作用没有明显证据支持。
关键词:
创新 创业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万勇
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1997~2009年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首先测度了中国创新构成及其总体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创新构成及其总体能力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进行了计量实证。实证结果显示,创新总体能力对中国及其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在创新构成方面,全国和各区域的创新产出、中部创新环境、西部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制约较大,为此要加大中部创新环境建设,加大对西部创新投入支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各地区创新产出结构。
关键词:
创新 空间分布 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翔 邓峰
在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门限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稳定,其中,产业结构服务化的优化调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是使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科技创新是缓解结构性减速的关键。进一步的门限效应分析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均存在正U型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金辉 陈海娜 徐维祥 陈国亮
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规模和质量的视角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了创新效应、创业效应、创新创业效应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对经济规模型增长的作用程度大于经济质量型增长,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政策和区位的异质性;创新效应、创业效应和创新创业效应在数字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数字金融对经济规模型增长的影响呈边际效用递增的双门槛效应,对经济质量型增长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的三门槛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娟 张菲菲 杨雪怡
利用我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创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机会型创业质量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会促进该区域内部及创业水平相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可能抑制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需求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抑制该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但会促进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溢出效应最大。
关键词:
区域创业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成刚 杨兵 苗启香
选取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积极的正向连续性特征。在直接效应方面,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呈显著正向影响,而周边地区技术创新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呈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呈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融合缓解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程度,提升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的促进效果。在间接效应方面,产业结构转型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中间传导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为正向中介效应。本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周边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小于间接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迎 郑心雨
创新创业作为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而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文章从区域发展差异的角度出发,结合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了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营商环境在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东、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均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创业的影响相对更大;此外,营商环境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金融环境可以正向影响东部地区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政务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文化环境能显著增强东部地区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为了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全国要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各地区则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从金融、政务、文化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沈超
笔者调查发现,在未就业的毕业生中有21.34%的人准备自主创业。但从初次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1.25%。这和大学生自身择业的自信、个体的综合素质、学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调查 实证分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相昱 何甜甜
创新创业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具有明显的带动就业和企业及居民个人增收效应。本文采用地级市数据,基于双创区域示范基地试点建设政策,评估创新创业的收入效应,并基于企业主体特征展开机制分析。研究发现: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城市较之于未进行试点城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约2.63%,且地方个体工商户每增加1%,居民收入增加幅度为13.8%,而对企业的收入弹性达0.157。创新型创业经济的推行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地方企业及个体经济的蓬发,有效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收入效应。基于企业层面的机制分析表明:地方企业密集度的提高实现了多元创收效应,促进了居民财产净收入水平和工资收入的提升,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规模的扩大产生了就业吸纳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了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基于此,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力点需着眼于持续增强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的稳定性,积极稳步推进中部和东北区域创新开放和地方农村双创等举措。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技术的吸收能力,创新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城镇化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慧 苗洪亮 曾冰
本文基于我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创新和城镇化引入经济增长空间扩展模型,在揭示创新产出通过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控制劳动、资本、土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后,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创新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命题成立;(2)就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而言,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我国省域间存在技术溢出,城镇化的创新效应存在并具有门槛特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城镇化水平会影响地区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城镇化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文章首先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9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效率基本上处于低效率水平,但表现出逐渐改善的态势,技术效率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效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当期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旅游发展滞后一期则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影响呈现出非线性"U"形关系;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一期在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金生 李蝶 余谦
利用耦合协调函数考察我国1998~2014年创新创业耦合关系,通过构建VAR模型动态分析创新创业耦合、经济增长以及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测度创新创业耦合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呈现"J"曲线增长趋势,创新创业耦合度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创新创业耦合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动态的因果关系,同时带来了总体就业的增加。创新创业耦合每增加1%,带动经济增长0.1175%,带动就业增加0.2508%。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金生 李蝶 余谦
利用耦合协调函数考察我国19982014年创新创业耦合关系,通过构建VAR模型动态分析创新创业耦合、经济增长以及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测度创新创业耦合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就业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呈现"J"曲线增长趋势,创新创业耦合度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创新创业耦合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动态的因果关系,同时带来了总体就业的增加。创新创业耦合每增加1%,带动经济增长0.1175%,带动就业增加0.2508%。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孙颖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应打破空间约束,增强城市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