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57)
- 2023(12180)
- 2022(9796)
- 2021(8966)
- 2020(7381)
- 2019(16739)
- 2018(16368)
- 2017(29314)
- 2016(16374)
- 2015(18044)
- 2014(18008)
- 2013(16957)
- 2012(15279)
- 2011(13471)
- 2010(14289)
- 2009(13418)
- 2008(12728)
- 2007(11941)
- 2006(10627)
- 2005(9808)
- 学科
- 业(75788)
- 企(70480)
- 企业(70480)
- 济(59200)
- 经济(59137)
- 管理(58204)
- 中国(27788)
- 业经(26555)
- 融(25063)
- 金融(25063)
- 方法(23540)
- 财(22825)
- 银(22433)
- 银行(22423)
- 农(22362)
- 行(21862)
- 教育(21702)
- 技术(20959)
- 理论(19430)
- 务(18248)
- 财务(18229)
- 财务管理(18220)
- 企业财务(17265)
- 农业(17064)
- 制(16357)
- 数学(16088)
- 数学方法(15888)
- 技术管理(13373)
- 策(13167)
- 地方(12891)
- 机构
- 学院(219069)
- 大学(215118)
- 济(87342)
- 经济(85463)
- 管理(85082)
- 理学(72062)
- 理学院(71376)
- 管理学(70424)
- 管理学院(69990)
- 研究(69330)
- 中国(56129)
- 京(45896)
- 财(42848)
- 科学(37229)
- 江(36307)
- 范(34434)
- 师范(34217)
- 财经(33413)
- 所(32950)
- 中心(32755)
- 教育(31794)
- 农(31533)
- 经(30306)
- 北京(29719)
- 研究所(29215)
- 州(28839)
- 师范大学(27330)
- 技术(26999)
- 业大(26949)
- 经济学(25967)
- 基金
- 项目(135902)
- 研究(111918)
- 科学(110853)
- 基金(94729)
- 家(79174)
- 国家(78187)
- 社会(70091)
- 科学基金(69652)
- 社会科(66394)
- 社会科学(66381)
- 教育(58799)
- 省(58114)
- 基金项目(49533)
- 划(47772)
- 编号(47235)
- 自然(41475)
- 自然科(40636)
- 自然科学(40628)
- 自然科学基金(39992)
- 成果(39264)
- 资助(36871)
- 课题(36330)
- 创(35782)
- 业(32741)
- 创新(32184)
- 发(31912)
- 重点(31770)
- 部(31277)
- 年(30191)
- 规划(29589)
- 期刊
- 济(102777)
- 经济(102777)
- 研究(77064)
- 教育(57698)
- 中国(56939)
- 管理(38400)
- 财(36790)
- 融(32523)
- 金融(32523)
- 农(30668)
- 技术(27130)
- 科学(24436)
- 学报(23007)
- 农业(20794)
- 大学(20383)
- 业经(18889)
- 学学(17720)
- 财经(17113)
- 职业(15831)
- 经济研究(15003)
- 经(14900)
- 业(13962)
- 技术经济(13183)
- 问题(11855)
- 财会(11435)
- 坛(11416)
- 论坛(11416)
- 科技(11146)
- 现代(10850)
- 会计(10605)
共检索到354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浩 薛志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的未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需求,但是实践中存在顶层设计不够、思想认识不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从各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卓越工程师植入创新基因和创业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卓越工程师 创新创业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贝尔唐·哈盖 赫伯特·耶格 赵巍胜 孙金声 沈毅 刘汉龙 薄拯
<正>法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式与经验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我们正面对新的转型变革,需要新的科学方式认识世界。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工程师是我们的责任,我将主要交流探讨如何进行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怎样才算一个卓越的工程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雇主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进行考量。在我看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兼具短期和长期的受聘价值。这非常重要,但这个问题要放在21世纪的背景下考虑。一是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局势动荡、气候变暖、资源耗竭,以及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碳中和目标,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工程师来应对这些挑战,他们要有系统性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二是卓越工程师是为谁而培养?是为企业,为非营利性组织,还是为公共利益?上述主体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三是我们要为一些如今还不存在的职位培养人才,要教学生使用还未问世的技术,要使他们能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利利 张海生
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目前,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构建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鼓励教师利用优质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建立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训基地;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催生了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的"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这一计划紧密地契合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为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高校要积极争取、联合政校企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等多维支持结构,形成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协同模型和策略。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协同创新 模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婷婷 李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产教脱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系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价值一致性对协同育人效果和知识整合能力影响不显著。战略互补性通过知识交互与知识融合对协同育人效果影响显著,是产教融合主体关系匹配的主要动机来源。协同育人路径以知识交互为基础,知识融合为“纽带”,知识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桥梁”中介作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严建华 包刚 王家平 韦巍 薄拯 卜佳俊
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径和育人内涵,推动我国重塑工程师培养体系,增强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以浙江大学为例,阐述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构建一流产教融合生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依托工程师学院培养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工程师培养怎样才能算得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越 李曼丽 乔伟峰 李雪 赵薇 张晓蕾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建立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该计划面向工业化,合理调整政策与资源,协同创新,为"卓越计划"的后续实施和最终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工程教育 卓越计划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不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论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养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因此,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卓越工程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卫 王孙禺 吴小林 肖曦 马永红 杨院 薄拯 吴文生 肖振
2022年3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9月,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首批1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北京宣言》。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作为担负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四类战略人才之一,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特组织了笔谈会,邀请高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就工科研究生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发表真知灼见。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科研究生 卓越工程师培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本刊讯
本刊讯3月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深入研究部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宣布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并讲话。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联合培养 教育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辉
教材建设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重点任务的集中体现和实践载体,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的基本保证,对于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子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易受到企业、专业、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不足;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实习岗位多向高年级倾斜;"N+1"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针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的实际,应从各角度全面推动校企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