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8)
2023(11100)
2022(9255)
2021(8700)
2020(7083)
2019(16223)
2018(15955)
2017(28051)
2016(14847)
2015(17017)
2014(16843)
2013(16426)
2012(15338)
2011(14146)
2010(13914)
2009(12902)
2008(12635)
2007(10910)
2006(9587)
2005(8876)
作者
(42722)
(35934)
(35401)
(33683)
(22719)
(17030)
(15998)
(13980)
(13646)
(12707)
(12332)
(12058)
(11563)
(11545)
(11266)
(11015)
(10707)
(10413)
(10274)
(10083)
(9072)
(8648)
(8575)
(8225)
(7924)
(7920)
(7865)
(7822)
(7393)
(7163)
学科
(62187)
经济(62126)
管理(46145)
(44531)
(37215)
企业(37215)
方法(24529)
中国(22495)
数学(21233)
数学方法(21079)
技术(20634)
(16138)
(13800)
贸易(13790)
业经(13676)
(13516)
技术管理(13457)
(13403)
(13168)
(12134)
地方(11542)
(11278)
银行(11250)
(10966)
(10918)
金融(10911)
(10570)
农业(10533)
理论(10117)
环境(9584)
机构
大学(212525)
学院(210869)
(96137)
经济(94489)
研究(81323)
管理(80373)
理学(68667)
理学院(67888)
管理学(66993)
管理学院(66561)
中国(62406)
科学(46500)
(46296)
(40942)
(40704)
研究所(37046)
中心(36183)
(33662)
财经(32238)
(31206)
经济学(30048)
北京(29886)
(29723)
(29645)
业大(28992)
(27826)
师范(27510)
经济学院(26952)
农业(26354)
(24317)
基金
项目(143505)
科学(114923)
研究(107803)
基金(105134)
(92939)
国家(92228)
科学基金(78544)
社会(70813)
社会科(67279)
社会科学(67270)
(54775)
基金项目(54510)
教育(49649)
自然(47901)
(47055)
自然科(46914)
自然科学(46899)
自然科学基金(46128)
资助(41755)
编号(41256)
(35871)
成果(34058)
重点(33216)
(33035)
创新(32729)
(32196)
国家社会(30953)
课题(30656)
教育部(28492)
中国(28135)
期刊
(104572)
经济(104572)
研究(68488)
中国(53221)
管理(34159)
学报(32356)
科学(32132)
(30806)
(30378)
教育(29585)
大学(24998)
学学(23180)
技术(22544)
农业(21377)
(18942)
金融(18942)
经济研究(18325)
财经(16644)
业经(14825)
(14700)
(13962)
科技(13562)
(13484)
问题(13365)
国际(13127)
世界(12974)
技术经济(12834)
(11480)
论坛(11480)
图书(9725)
共检索到335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贺俊  陶思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最初几乎全部依赖国外技术支援到依靠归国科学家和自力更生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工业创新体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引进到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在市场应用过程中不断形成再创新能力和正向设计能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形成,中国工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路径。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由改革开放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到企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主导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成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再到后来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竞争,特别是民营企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逐渐形成了内生、自主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当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仍然任重道远,针对技术标准、基础软件、核心零部件和复杂生产装备等仍受制于人的问题,应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惠好  周志刚  
金融创新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金融部门的自我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创新和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创新。论文从金融创新理论内涵、技术进步各演进阶段特点和金融创新对技术进步依存度三个方面出发,对金融创新三个层面的前沿理论与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在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协同演进过程中,金融创新应该持续增加技术投入,金融监管应关注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而产业政策的重心需要从直接扶持技术研发适度向间接鼓励金融创新倾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建坤  李应博  
文章从国外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演进的相关研究着手,分析了两者协同演进的趋势。系统研究了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状况、目标定位及特征。详细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研究型大学与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文章最后给出了促进两者协同演进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楼高翔  曾赛星  
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重大影响。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和分析。本文根据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成员、协同过程及协同形式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对测度内容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字  卫平  
本文利用我国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国际技术扩散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内资部门技术进步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技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自主创新对我国内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自主创新对内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面效应;技术引进对内资部门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但并非由于技术外溢,而是由于市场竞争等其他效应;外国直接投资对内资部门的自主创新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从实证结果判断,我国引进的技术主要是适宜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荆晶  
本文通过对中国工业行业1998—2016年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行测度,发现2011年以前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相对提高了资本的技术效率以及边际产出,而在2011年以后技术进步由资本偏向转变为劳动偏向,这也是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U型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理论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的缩小是导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当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较大时,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以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更加偏向资本。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中国逐步走向自主创新道路,技术进步会更偏向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更为丰裕的劳动要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当技术差距较大时,经济开放程度是决定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关键因素,会通过促进资本增强型技术并抑制劳动增强型技术的方式,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而当技术差距缩小后,研发投入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且会使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需要更加鼓励自主创新,注重引进人才和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劳动偏向性和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妍  
新疆正处于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探究工业技术变迁机理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包含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项的CES生产函数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借助STATA 15. 0软件考察1988—2016年新疆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成因。结果显示:资本深化使新疆工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劳动,在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背景下,也加剧了资本对非熟练、低技能劳动的替代性,使技术进步呈现就业挤出效应,粗放型投资增长方式还引发资本生产效率的相对下降,进而使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增强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界秀  
笔者在梳理评介不同方法核算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解与综合考察,并根据行业间面板数据对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强度和进口对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资本强度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出口和FDI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蒋青嬗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构建了要素配置、研发效率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分析框架,并利用1980—2017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在样本期内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但这与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匹配。在1981—2017年研发效率对技术进步偏向的贡献度超过了要素投入效率的贡献度;在1981—2003年研发效率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而在2004—2017年要素投入效率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界秀  
笔者在梳理评介不同方法核算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状况进行了分解与综合考察,并根据行业间面板数据对内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资本强度和进口对工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但资本强度的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出口和FDi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云  张孟亚  翟晓荣  杨亚宇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本文从创新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政策文本进行收集和编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文本量化的方法,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主体、结构及功能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政策主体表现为四类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政策结构协同性不足,政策功能协同性不足。在对上述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十四五期间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的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佳  
在最近二十多年的经济学研究里",技术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用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技术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欠发达国家的"追赶"过程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文章探讨和研究了这两个概念如何被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并且尝试进一步地探索国家创新体系和技术能力的理论如何更有效地用于我国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从而揭示和证实国家创新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