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41)
- 2023(12401)
- 2022(10721)
- 2021(9728)
- 2020(8387)
- 2019(19085)
- 2018(18750)
- 2017(36244)
- 2016(19343)
- 2015(21652)
- 2014(21034)
- 2013(20724)
- 2012(18977)
- 2011(17069)
- 2010(17207)
- 2009(16008)
- 2008(15893)
- 2007(14488)
- 2006(12219)
- 2005(10687)
- 学科
- 济(78945)
- 经济(78881)
- 业(64007)
- 管理(62480)
- 企(54114)
- 企业(54114)
- 方法(37982)
- 数学(33064)
- 数学方法(32770)
- 农(22147)
- 财(21568)
- 中国(20628)
- 技术(18953)
- 业经(18283)
- 学(16324)
- 制(15105)
- 贸(14954)
- 贸易(14947)
- 地方(14735)
- 易(14515)
- 农业(14426)
- 务(14030)
- 财务(14007)
- 财务管理(13977)
- 企业财务(13279)
- 技术管理(13224)
- 理论(12893)
- 银(12392)
- 银行(12345)
- 和(11838)
- 机构
- 学院(276529)
- 大学(275775)
- 济(116120)
- 经济(113938)
- 管理(110115)
- 理学(96101)
- 理学院(95080)
- 管理学(93614)
- 管理学院(93075)
- 研究(89419)
- 中国(66489)
- 京(56552)
- 科学(55063)
- 财(51527)
- 农(47430)
- 所(44609)
- 业大(42495)
- 财经(41682)
- 中心(41516)
- 江(41349)
- 研究所(40792)
- 经(37847)
- 农业(37550)
- 经济学(36177)
- 范(35166)
- 北京(34828)
- 师范(34783)
- 经济学院(32892)
- 州(32459)
- 院(31895)
- 基金
- 项目(188740)
- 科学(150358)
- 基金(137891)
- 研究(137211)
- 家(120289)
- 国家(119280)
- 科学基金(103285)
- 社会(88997)
- 社会科(84510)
- 社会科学(84483)
- 省(75674)
- 基金项目(73301)
- 自然(66658)
- 自然科(65221)
- 自然科学(65203)
- 自然科学基金(64156)
- 教育(63962)
- 划(63112)
- 资助(55018)
- 编号(54471)
- 创(44793)
- 成果(43287)
- 重点(42632)
- 部(41955)
- 创新(41053)
- 发(41030)
- 课题(37640)
- 国家社会(36932)
- 科研(36304)
- 教育部(36282)
共检索到393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的滞后期更长;从影响程度来看,基础研究的偏效应最大,应用研究偏效应短期内为负值,而试验发展的作用虽然非常迅速,但其对生产率的带动效果相对较弱;就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来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别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偏效应最大,试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三部分都有显著的正效应。因此,改善我国创新投入结构时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积累,以发挥其在促进生产率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效作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泳泽 张莹莹 杨晓章
创新投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而不同类型的创新投入对一国生产率改善的作用存在差异性。学理上的解释需深入研究创新活动的内部反应机制。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基于研发资本存量的测算,构建反映创新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创新投入结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功效的发挥存在一定时滞,且基础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玮 金雪 田舒涵
本文选取我国29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价值链协同创新在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经济较落后、小规模以及中西部城市中,数字经济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希冀助力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牛冲槐 曹海曼
从价值链视角出发,将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创新活动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2006-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采用以产出为导向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测评,以此来衡量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七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成果转化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进步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结论可为装备制造业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蕊 周平
科技创新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文章从政府和企业R&D投入的角度,首先统计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企业R&D投入结构的变化,然后实证分析了政府和企业科技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均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面影响,且企业具有较高的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应更注重企业科技投入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
科技投入 TFP 协整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曾雪婷 向华 童玉芬
运用SBM-ML方法测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创新投入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小幅上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拉动作用明显。常住人口规模对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人才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创新投入与城市技术进步指数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表明政府短期投资能促进城市科技创新,长期投资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创新投入 全要素生产率 京津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剑波
笔者使用1998年~2007年我国三大区域的面板数据,探讨创新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说创新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促进作用;创新对中西部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正面影响,但对东部地区有积极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面板数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师萍 韩先锋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1999—2008年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运用趋同理论深入分析了差异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同时探求造成TFP增长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研发创新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发创新TFP不仅存在绝对趋同,而且形成东、中、西三大俱乐部趋同,此外还存在明显的条件趋同,信息化水平、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等是影响中国研发创新活动发展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研发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趋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钺 刘秉镰
本文旨在揭示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影响生产率增长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的创新要素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这一效应的作用,研发资本在区际间的流动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不同引力模型下的创新要素流动量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我国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政策的科学制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创新要素流动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面板计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钺 刘秉镰
本文旨在揭示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深入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影响生产率增长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的创新要素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这一效应的作用,研发资本在区际间的流动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考虑不同引力模型下的创新要素流动量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我国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政策的科学制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创新要素流动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面板计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西贝 李海燕
以创新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资源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通过计算2010—2020年中国第二产业A股上市公司实物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加总TFP,对两者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要素市场存在明显错配,创新要素配置失衡水平显著高于实物资本和劳动力,且创新要素对实物资本和劳动力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能够有效降低两者的扭曲程度。要素配置水平和TFP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产业发展初期能够通过对要素的偏向性配置提升TFP水平,但长期持续的资源配置扭曲则会抑制TFP的增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三种要素的配置状况在行业、股权性质以及地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故中国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
创新要素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海本禄 马昂
企业创新是资源分配和创新投入的有机统一。基于2003—2021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创新广度和创新深度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企业创新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创新广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创新深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相较于非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创新广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曲线更加陡峭。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市场化水平情景下,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情景下,创新广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倒U型关系曲线呈现峰值提高、拐点左移的特点,创新深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说明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地区企业创新效应更加显著,但随之而来的创新广度“门槛”问题也更加突出。由此,提出测度企业创新活动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揭示不同市场化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企业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冠宇 马野青
基于中国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利用PSM-DID法考察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壁垒的实施短期内造成受限企业生产率下降,但在长期会倒逼生产率上升,总体呈现“先抑后扬”的动态特征。原因在于,遭受技术壁垒初期,企业生产率因盈利状况和融资能力恶化而降低,而后在创新激励作用下逐渐提高,且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创新激励效应占主导地位,使得总体影响为正。进一步分析发现,若受限企业为非高新技术企业、受限产品为企业非核心产品,则技术壁垒对企业生产率的倒逼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子文 殷群
文章从创新投入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包括数据湖、区块链、云技术、窄带物联网等)能力两个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两者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并研究提出我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投入 ICT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健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兼顾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指标,是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产业链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产业链创新间接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城市区位、规模、级别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城市、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影响更显著;数字经济子维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数字金融的直接效应更大、互联网发展的间接效应更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