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46)
- 2023(15593)
- 2022(13567)
- 2021(12693)
- 2020(10554)
- 2019(23501)
- 2018(23441)
- 2017(44374)
- 2016(23777)
- 2015(26560)
- 2014(25843)
- 2013(25136)
- 2012(22566)
- 2011(20243)
- 2010(20106)
- 2009(18775)
- 2008(17716)
- 2007(15223)
- 2006(13121)
- 2005(11173)
- 学科
- 济(88111)
- 经济(88016)
- 管理(74813)
- 业(70613)
- 企(61404)
- 企业(61404)
- 方法(39625)
- 数学(33284)
- 数学方法(32850)
- 中国(24455)
- 农(23616)
- 财(22889)
- 业经(22116)
- 技术(20115)
- 学(19665)
- 地方(19050)
- 理论(17180)
- 贸(16230)
- 贸易(16217)
- 制(16179)
- 农业(15732)
- 易(15720)
- 和(15155)
- 务(15107)
- 财务(15032)
- 财务管理(15004)
- 环境(14606)
- 银(14180)
- 企业财务(14145)
- 银行(14140)
- 机构
- 学院(323485)
- 大学(322845)
- 管理(132020)
- 济(123138)
- 经济(120357)
- 理学(115010)
- 理学院(113788)
- 管理学(111808)
- 管理学院(111217)
- 研究(102793)
- 中国(76317)
- 京(68008)
- 科学(64694)
- 财(55837)
- 所(49527)
- 业大(47272)
- 中心(47050)
- 农(46893)
- 江(46480)
- 研究所(45343)
- 财经(45095)
- 范(43643)
- 师范(43244)
- 北京(42358)
- 经(40989)
- 院(38284)
- 州(38283)
- 农业(36592)
- 经济学(35949)
- 技术(35281)
- 基金
- 项目(227906)
- 科学(180440)
- 研究(169677)
- 基金(164467)
- 家(142304)
- 国家(141098)
- 科学基金(122683)
- 社会(106485)
- 社会科(100780)
- 社会科学(100758)
- 省(90602)
- 基金项目(87467)
- 自然(79596)
- 教育(78453)
- 自然科(77791)
- 自然科学(77775)
- 自然科学基金(76353)
- 划(75739)
- 编号(70018)
- 资助(65944)
- 成果(55852)
- 创(51231)
- 重点(50714)
- 部(49107)
- 发(48493)
- 课题(48034)
- 创新(47061)
- 项目编号(43974)
- 国家社会(42991)
- 科研(42943)
- 期刊
- 济(132906)
- 经济(132906)
- 研究(92393)
- 中国(62121)
- 管理(49975)
- 学报(48813)
- 科学(45507)
- 财(42482)
- 农(42032)
- 教育(41453)
- 大学(37167)
- 学学(34646)
- 技术(30167)
- 农业(29693)
- 融(24955)
- 金融(24955)
- 业经(23881)
- 经济研究(21484)
- 财经(20938)
- 图书(18613)
- 经(17905)
- 科技(17592)
- 问题(16512)
- 业(15954)
- 技术经济(15679)
- 理论(15311)
- 商业(14934)
- 现代(14601)
- 版(14442)
- 实践(14195)
共检索到463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焦翠红 王龙芝 张驰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构建包含创新资源投入、知识创造与扩散、知识转化与应用三个子系统的创新系统评价模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长三角创新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长三角创新系统整体实现了由低度协同向良好协同的转变,其中“知识创造与扩散-知识转化与应用”的耦合协调主导整个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即长三角创新模式为下游产品创新主导型;空间维度上呈上海与江苏处于优质协同、浙江与安徽处于良好协同的两梯队分布特征,且三省一市各具比较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创新空间布局。研究结论可以为加速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丽
一、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创新的现状1.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下科称两省一市)积极发展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恒园 刘宏
基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以2008-2016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创新水平的均衡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化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城市间不平衡性逐渐降低,且创新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在空间上扩散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进一步的门槛回归发现,当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别跨越各自门槛值后,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将得到加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本文剖析了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理,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分析利用FDI对自主创新所产生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势差原理来探析自主创新对利用FDI的作用机理。建立协同度模型来定量研究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度,2004—2013年,长三角地区中的江苏省及浙江省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上下波动起伏,上海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协同度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本文剖析了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理,一方面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分析利用FDI对自主创新所产生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势差原理来探析自主创新对利用FDI的作用机理。建立协同度模型来定量研究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度,2004—2013年,长三角地区中的江苏省及浙江省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上下波动起伏,上海市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协同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和成 赵培皓
以江浙沪三地为研究对象,结合三地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制度临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U形。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经济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尚处于正向影响阶段。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协同创新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池春阳
以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为例开展探索式分析,在系统阐释创新集群与众创空间的内在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众创空间的策略: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网络、以企业产品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高校创新为源头的知识网络,全方位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创新集群 长三角 众创空间 策略研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婉君 何平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协同创新监测 长三角经济区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金 张旭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贸易规则加快变化等宏观大背景下,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力。沪苏浙皖4省市应从自主创新示范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打造环沪科创产业带等方面入手,共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科创中心。
关键词:
沪苏浙皖 协同共建 上海科创中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耀武 张仁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长三角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已是国家目标,更是沪苏浙两省一市的时代使命。本项研究,从产业集群、区域合作、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产业、技术和区域"三维整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框架模型,探讨了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从"集聚"到"集成"再到"集群"的发展路线图,分析了两省一市若干产业集群及其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长三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熊小刚
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对"中三角"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首先探讨了"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从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参量系统、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五条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协同发展 中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解诗琪 张旭亮 李依洋
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分析创新政策协同,构建了“政策主体—政策内容—政策工具”三维一体的分析框架。对长三角地区2012~2023年间区域创新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创新政策处于中度协调阶段;政策文本关注度最高的领域是创新要素建设;国家政策文件在长三角区域创新政策系统中表现为引领地位;供给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起到主要支撑作用,需求型政策工具辅助政策系统发展。研究启示:根据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特征创建、更新“政策储备区”;加强促进创新关联发展为主的创新政策完善;注重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及政策内容的协同发展;改革创新协同机制,形成区域创新合力。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创新政策 文本计量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鹏 唐欣 彭文武 陈慧卿
现有研究表明,创新资源协同可以大幅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学术界对潜在创新要素空间关联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同时也未就其与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研究重点在探究潜在创新要素协同的空间关联属性,并利用引力模型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科学地探究其对于高技术产业升级产生的影响。本文选择长江三角地区147个县级行政区作为研究样本,代表空间层面;时间横截面数据为2002年至2016年,代表时间层面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潜在创新要素协同具有较为典型的空间集聚关联特点,除2009年度之外,其空间集聚水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长三角地区潜在创新要素协同的空间关联对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升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直接效果为提升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升级程度,并且间接地促进临近区域的集聚程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构建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长三角地区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交互融合关系。研究发现:从时间来看,随着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逐年提升,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的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融合度较低的关系失调阶段。从空间来看,长三角各城市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主要分布在较高融合度、较低融合度和低融合度三个阶段,高融合度阶段没有城市分布,大部分城市尚处于融合度差的阶段,不断提升这些城市的科教融合水平对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融合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