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9)
- 2023(8116)
- 2022(6872)
- 2021(6392)
- 2020(5361)
- 2019(12026)
- 2018(12086)
- 2017(21453)
- 2016(11696)
- 2015(13254)
- 2014(13347)
- 2013(12537)
- 2012(11542)
- 2011(10488)
- 2010(10671)
- 2009(9981)
- 2008(9734)
- 2007(9018)
- 2006(7967)
- 2005(7245)
- 学科
- 管理(43422)
- 济(38469)
- 经济(38388)
- 业(37070)
- 企(33696)
- 企业(33696)
- 技术(15895)
- 方法(14920)
- 中国(12733)
- 制(12304)
- 数学(11907)
- 财(11741)
- 技术管理(11734)
- 学(11545)
- 数学方法(11304)
- 环境(11071)
- 理论(10705)
- 农(10408)
- 业经(9907)
- 体(9770)
- 划(9661)
- 银(8514)
- 银行(8490)
- 行(8203)
- 融(8022)
- 金融(8015)
- 地方(7770)
- 和(7590)
- 策(7089)
- 体制(6946)
- 机构
- 学院(164962)
- 大学(163943)
- 管理(62902)
- 济(60850)
- 经济(59271)
- 研究(55647)
- 理学(53591)
- 理学院(52972)
- 管理学(51866)
- 管理学院(51542)
- 中国(42682)
- 京(35325)
- 科学(35303)
- 财(30887)
- 所(28168)
- 江(27158)
- 农(26622)
- 中心(25816)
- 研究所(25489)
- 业大(24295)
- 财经(23404)
- 北京(22223)
- 范(22006)
- 师范(21738)
- 州(21254)
- 院(21137)
- 经(20989)
- 技术(20896)
- 农业(20813)
- 省(18629)
- 基金
- 项目(111013)
- 科学(87543)
- 研究(82687)
- 基金(78048)
- 家(68858)
- 国家(68250)
- 科学基金(58548)
- 社会(51255)
- 社会科(48377)
- 社会科学(48369)
- 省(46078)
- 基金项目(40975)
- 教育(38839)
- 划(38448)
- 自然(37482)
- 自然科(36625)
- 自然科学(36610)
- 自然科学基金(35958)
- 编号(33183)
- 资助(30853)
- 创(28897)
- 成果(27872)
- 创新(25990)
- 重点(25464)
- 课题(24964)
- 发(23624)
- 部(23604)
- 制(21918)
- 国家社会(20937)
- 科研(20857)
共检索到2569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杰
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完善度测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该指标体系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完善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指标体系 数学方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确辉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来看,高校创新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缺乏发展的后劲。这与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关系密切。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程改革应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顾佩 邓丽曼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环境 ,学分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在对高校学分制实施情况和成效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和推进学分制的有效运行 ,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关键词:
学分制 高等教育 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常维亚 赵莉 邢鹏 朱郴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健全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势必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强化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探索性地提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创新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完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杰
人类在创新中进步,社会在创新中发展,企业在创新中生存。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就必须加强创新,保持创新的不断进行。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合力来自于系统的校企合作体系建设和合力机制的打造。必须通过多模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对学院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覆盖,校企合作才能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凝心聚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体系 机制 探索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子成 刘建萍 竺曼莉
本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教育对产生创新人才所造成的障碍 ,讨论了“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内涵上的异同 ,论述了普及 9年义务教育 ,逐渐普及高中、大学、实行终身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呼吁各级领导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改革人事制度 ,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 ,从而让创新教育从适合的土壤中破土而出 ,开花、结果 !
关键词:
创新 人才 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熠 倪集慧
文章从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和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要求,运用胜任力冰山模型,构建基于创新驱动视角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不仅涵盖了对个体的行为特征、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的考察和衡量,而且更加注重对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以及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增强了学术同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有效避免了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过度使用,可为相关部门引进、培养和考核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方晓明 胡浙平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不断发展所赋予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思想教育是塑造创新人格、创新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有助于实现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地使思想教育服务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打造"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以期使高校思想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教育 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首先要从创新人才培养做起。从国家的角度言,创新人才培养肯定不只涉及到一个环节,而应该是一个体系。政府、教育机构等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作用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对这类问题,恐怕是见仁见智。本文不拟从高等教育的具体环节去谈创新人才培养,仅从宏观的角度谈谈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要需求。一、需要多层次的创新人才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建钢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人才培养的转型任务。近几年,中央陆续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永华 解启健
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其中无疑扮演重要角色。把握高等教育及其核心要素"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韦健 黄飞 黄红星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企业聚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才聚集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人才聚集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人才集群得以实现。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应该创新区域人才引进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以人才要素的集聚带动其他要素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良好互动的局面。
关键词:
人才 产业 集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彩云 刘志强 曹秀丽
本文基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态度和行为,从创新意愿、创新行为、创新能力、创新支持和创新成果5个方面初步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设计问卷并以某企业为例进行分析,运用SPSS分析了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隶属度转换算法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