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0)
- 2023(15449)
- 2022(13191)
- 2021(12620)
- 2020(10391)
- 2019(23805)
- 2018(23550)
- 2017(44210)
- 2016(24324)
- 2015(27176)
- 2014(27017)
- 2013(26109)
- 2012(23649)
- 2011(20878)
- 2010(20973)
- 2009(18979)
- 2008(18253)
- 2007(15899)
- 2006(13672)
- 2005(11300)
- 学科
- 济(83514)
- 经济(83422)
- 管理(76633)
- 业(69325)
- 企(60058)
- 企业(60058)
- 方法(37211)
- 财(33072)
- 数学(31253)
- 数学方法(30884)
- 中国(26763)
- 农(24460)
- 业经(21279)
- 技术(20654)
- 地方(19578)
- 理论(18658)
- 学(17868)
- 务(17712)
- 财务(17638)
- 财务管理(17586)
- 制(17509)
- 企业财务(16682)
- 农业(15971)
- 教育(15131)
- 和(14783)
- 贸(14481)
- 贸易(14470)
- 易(14036)
- 环境(13751)
- 财政(13750)
- 机构
- 学院(321203)
- 大学(316848)
- 管理(128001)
- 济(119203)
- 经济(116353)
- 理学(110906)
- 理学院(109727)
- 管理学(107878)
- 管理学院(107295)
- 研究(100658)
- 中国(74312)
- 京(66773)
- 科学(62828)
- 财(62019)
- 所(48740)
- 江(47742)
- 中心(46401)
- 财经(46371)
- 农(46150)
- 业大(45757)
- 范(44058)
- 研究所(44023)
- 师范(43692)
- 经(42106)
- 北京(41811)
- 州(38845)
- 技术(38338)
- 院(37465)
- 农业(35707)
- 经济学(34825)
- 基金
- 项目(221634)
- 科学(174383)
- 研究(169516)
- 基金(156673)
- 家(134557)
- 国家(133335)
- 科学基金(115718)
- 社会(103980)
- 社会科(98285)
- 社会科学(98261)
- 省(89954)
- 基金项目(83826)
- 教育(80502)
- 划(74446)
- 自然(73889)
- 自然科(72173)
- 自然科学(72159)
- 编号(71842)
- 自然科学基金(70823)
- 资助(62631)
- 成果(58503)
- 课题(50300)
- 创(50147)
- 重点(49680)
- 部(48169)
- 发(47082)
- 创新(45971)
- 项目编号(44582)
- 大学(41944)
- 教育部(41943)
- 期刊
- 济(131521)
- 经济(131521)
- 研究(95358)
- 中国(68860)
- 教育(51006)
- 财(50881)
- 管理(47854)
- 学报(47127)
- 科学(42930)
- 农(41889)
- 大学(36323)
- 学学(33436)
- 技术(31887)
- 农业(29632)
- 融(24220)
- 金融(24220)
- 业经(23307)
- 财经(22019)
- 经济研究(20912)
- 图书(19657)
- 经(18791)
- 科技(17134)
- 职业(16215)
- 问题(16188)
- 业(15519)
- 技术经济(15157)
- 理论(14872)
- 坛(14763)
- 论坛(14763)
- 现代(14270)
共检索到471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题,而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进行学风建设研究意义重大。文章认为,财经类院校要想立足财经特色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弄清学风建设的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探索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风建设有效措施来推进构建财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财经类院校 学风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题,而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进行学风建设研究意义重大。文章认为,财经类院校要想立足财经特色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需要弄清学风建设的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探索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学风建设有效措施来推进构建财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财经类院校 学风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东红 吴永祥
本文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从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制、创新教学机制、实践育人平台、大学创新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便使学风建设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学风建设 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斌 吴瑾瑾 韩作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地方财经院校在规模、数量、办学质量和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和发展,但也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校校办财经"的格局中,众多重点大学(包括5所高水平财经大学)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雄厚的办学资源,在财经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了优势。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多办学资源,许多地方财经院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合理布局和分层。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层次、学科优势、办学条件、所在区域,合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秦欣梅 刘红梅
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从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出发,明确了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智能素养较高、思维能力灵活、求新求变、严谨独立的现代科技创新人才离不开科技创新型教师。但是作为高职院校主力的青年教师目前还存在教育视野局限书本、科学研究脱离实践、师资培养方案不健全等问题,还不能胜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提升青年教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责任感、科技创新能力、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制定科学长效的人事考核制度等手段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可 杨萌
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要完成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必须从多维的角度出发,改革优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等,确立正确的办学目标,从整体上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多维视角 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方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园全
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对营造数字化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角色嬗变、提高学生的数字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建设与数字技术脱节以及产教融合度不够等现实问题。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需要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教学新形态,构建人才成长的运行和保障环境;加强产教融合,创设数字化时代“工学结合”的人才融通环境。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环境建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世建 饶玉婕
探索以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师团队、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以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将创新思维植入技能训练"的高职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构架一套合理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思维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财经类高职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 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锋
对广州先进制造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主导模式的不完善、院校自我调适机制的不健全、行企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应从校政协同、校行协同、校企协同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对策,并尝试构建基于"校政行企"协同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高职 跨界 协同机制 先进制造业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鲁石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政策空转、异化与固化困境的严峻考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借助生态学、心理学、移动互联等视角来交叉审视,高校、政府、企业应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坚持社会需求的根本导向,立体化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多渠道、分层次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智慧型创新人才,合力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王琦
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与调整,新技术融入、学科交叉融合、优秀文化滋养成为发展方向。建构“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协同育人”新财经培养模式和“价值教育·文化滋养·新技术融入·素质拓展”新财经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新财经实验班先行先试和教学体系优化升级,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合性应用型新财经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祥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际合作日渐增强,以经济发展互助为核心的各领域联系更加紧密,包括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地区间、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比拼,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财经类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社会经济平稳过渡是财经类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要求。财经类本科院校应根据教学实际,从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创业实训与机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 人才培养机制 涉外法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霞 王琦
新财经人才培养作为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响应与调整,新技术融入、学科交叉融合、优秀文化滋养成为发展方向。建构“价值引领·多元联动·协同育人”新财经培养模式和“价值教育·文化滋养·新技术融入·素质拓展”新财经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通过新财经实验班先行先试和教学体系优化升级,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合性应用型新财经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财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祥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际合作日渐增强,以经济发展互助为核心的各领域联系更加紧密,包括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地区间、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比拼,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财经类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社会经济平稳过渡是财经类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要求。财经类本科院校应根据教学实际,从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重构、创业实训与机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 人才培养机制 涉外法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