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5)
2023(838)
2022(620)
2021(692)
2020(603)
2019(1371)
2018(1502)
2017(2314)
2016(1575)
2015(1810)
2014(1770)
2013(1394)
2012(1198)
2011(1143)
2010(1093)
2009(838)
2008(672)
2007(611)
2006(538)
2005(434)
作者
(2957)
(2419)
(2385)
(2243)
(1499)
(1153)
(1113)
(927)
(925)
(917)
(852)
(847)
(789)
(757)
(734)
(717)
(713)
(712)
(700)
(695)
(677)
(598)
(591)
(583)
(571)
(553)
(545)
(533)
(516)
(507)
学科
教育(3366)
教学(2688)
理论(2152)
管理(1944)
(1882)
经济(1881)
学法(1730)
教学法(1730)
中国(1698)
学理(1515)
学理论(1515)
(1495)
(1133)
企业(1133)
技术(1056)
研究(1042)
(928)
政治(920)
思想(914)
思想政治(882)
政治教育(882)
治教(882)
德育(878)
学校(836)
地方(792)
高等(717)
(642)
方法(632)
农业(589)
研究生(589)
机构
学院(15489)
大学(14383)
教育(4511)
研究(4465)
职业(4216)
管理(4039)
(3949)
师范(3928)
技术(3754)
理学(3525)
理学院(3458)
管理学(3307)
管理学院(3280)
(3239)
师范大学(3003)
(2997)
职业技术(2959)
(2914)
经济(2821)
技术学院(2806)
科学(2764)
(2315)
中国(2185)
北京(2118)
中心(2081)
(1971)
业大(1947)
教育学(1835)
(1835)
研究所(1805)
基金
研究(10312)
项目(10231)
科学(8021)
教育(7267)
(5650)
编号(5586)
基金(5269)
成果(4834)
社会(4802)
课题(4799)
(4712)
(4534)
社会科(4407)
社会科学(4407)
(4031)
国家(3960)
(3657)
科学基金(3414)
规划(3413)
项目编号(3143)
(3036)
研究成果(2929)
基金项目(2886)
大学(2879)
创新(2854)
年度(2804)
重点(2738)
(2678)
(2509)
高校(2408)
期刊
教育(10818)
中国(6455)
研究(5498)
职业(3688)
(3366)
经济(3366)
技术(3036)
技术教育(2260)
职业技术(2260)
职业技术教育(2260)
成人(1893)
成人教育(1893)
(1476)
论坛(1476)
高等(1457)
(1436)
管理(1404)
学报(1222)
大学(1212)
(1206)
科学(1202)
农业(1164)
职教(1143)
高等教育(1076)
(1024)
图书(985)
学学(821)
科技(821)
发展(811)
(811)
共检索到23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建华  关海庭  宋鑫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帆  
如何构建有效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课题,是事关高校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基本诉求。前者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后者在教育部教改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荣  
在现代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科技兴国的有效措施。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下,高校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状态,要明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信息教育的基本概况,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而提升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推动高校教育长远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秦欣梅  匡文婷  朱微晔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力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树立和倡导能力教育本位观的同时,应非常注重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能力的内化与创新。文章重新审视了当今形势下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基于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视角,提出了"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厚的知识、良好的智力、活跃的思维、健康的心理和厚积薄发贡献过程,并对"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罗婷  宋兴明  
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不能不高度关注女性人才,特别是女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两院中女院士仅占5.6%,在国家"863计划"专家组中没有女性成员,"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仅占4.6%。要改变我国高素质女性人才和女性创新人才更为紧缺的现状,如何根据女性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女子院校要着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浩歌  
谁都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变革,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批批创新型人才;也开始认同人才培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却有人居然未能自然联想到: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及模式,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天然关系、同宗同源、甚或同义,有的乃至将二者割裂,无所适从。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东君  
创新实践教育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团队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只有切实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创新实践教育作为教改的突破口,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卢孔宝  
该文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引入"互联网+"理念,以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实验室开放管理为主线,开展三层递进式实验室开放、双轮驱动实验室开放等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设置分层开放实验室的模式有助于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完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阶梯式培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庆兴  
创客时代,地方高校如何培养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验班"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对开设艺术教育的地方高校组建"实验班"的可行性、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对"实验班"的目标定位、课程机制、教学模式给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俞颂华  王思民  
国家目前正推行并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其根本要求在于要在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江西中医学院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中药学4121人才培养新模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晓琴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着眼于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翔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使命,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入手,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原则的探索,努力构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妮  
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期的高职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本真,并据此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程度上看,现行高职教育在过于迎合现实需要时走向了形而下,因而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局限性,需要变革。虽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范型性、相对稳定性和个性化等特征,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但却可以确立若干原则来构建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个性化的子模式群。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本文主要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葛万军  
从2019年国家对退役军人大学生百万扩招政策的出台,到2020年教育部出台扩大退役军人专项研究生招生政策,再到2022年免试入读本科,目前全国退役军人大学生每年扩招八千人,全国高校里退役军人大学生已近百万之巨,几近2022年1076万应届毕业生的10%。全国数量庞大的退役军人大学生,还因其独特的军人奋斗禀赋,可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大的新引擎,因此,对退役军人大学生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培养的研究有重大政治意义。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度对退役军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创新创业、终身教育进行研究,对社会稳定、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退役军人大学生经过军营锻炼和政治洗礼,其吃苦耐劳的竞争意识能带动校园风气,对大学生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和红色思政培养有教育指导意义。本课题的实践目的是,立足双创开展全面调研,了解退役军人大学生需求,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系统教培组织,构建退役军人大学生全生命周期培养服务保障模式。本文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对全生命周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创新运用,从退役军人大学生这个细分目标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引擎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