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09)
2023(19859)
2022(16944)
2021(15690)
2020(13314)
2019(30357)
2018(29916)
2017(57597)
2016(31271)
2015(34896)
2014(34105)
2013(33455)
2012(30396)
2011(27093)
2010(27162)
2009(25033)
2008(24572)
2007(21622)
2006(19067)
2005(16557)
作者
(87563)
(72954)
(72512)
(69150)
(46683)
(35051)
(32840)
(28483)
(27824)
(26035)
(25105)
(24658)
(23236)
(23126)
(22535)
(22335)
(21761)
(21348)
(21178)
(21064)
(17991)
(17843)
(17620)
(16897)
(16330)
(16231)
(16201)
(16094)
(14613)
(14456)
学科
(128352)
经济(128213)
(104995)
管理(100260)
(92316)
企业(92316)
方法(59364)
数学(48705)
数学方法(47911)
(37245)
业经(35506)
(35349)
中国(33547)
地方(26992)
农业(26002)
(25095)
(24903)
财务(24821)
财务管理(24783)
理论(24772)
技术(24171)
企业财务(23462)
(22784)
(22005)
环境(21455)
(20619)
贸易(20603)
(20496)
(19938)
(18307)
机构
学院(436188)
大学(431167)
管理(176960)
(171829)
经济(168134)
理学(153227)
理学院(151524)
管理学(148618)
管理学院(147817)
研究(139407)
中国(105819)
(92356)
科学(88230)
(78521)
(70142)
(68404)
(67831)
业大(65199)
中心(64139)
财经(63054)
研究所(62402)
北京(57408)
(57405)
(56737)
师范(56189)
农业(54690)
(52630)
(51715)
经济学(50901)
财经大学(46767)
基金
项目(300444)
科学(238384)
基金(218594)
研究(218440)
(190158)
国家(188578)
科学基金(164639)
社会(138492)
社会科(131333)
社会科学(131295)
(119281)
基金项目(116310)
自然(108502)
自然科(106061)
自然科学(106037)
自然科学基金(104140)
教育(100380)
(98784)
资助(89672)
编号(88529)
成果(69066)
重点(67002)
(64891)
(64860)
(64244)
课题(60632)
创新(60035)
科研(57114)
国家社会(56769)
教育部(55739)
期刊
(189074)
经济(189074)
研究(122331)
中国(81400)
管理(68666)
学报(65167)
(63216)
科学(62380)
(61998)
大学(50247)
学学(47563)
教育(46936)
农业(43943)
技术(41347)
(34448)
金融(34448)
业经(33763)
财经(30180)
经济研究(29007)
(25957)
问题(25594)
(25435)
技术经济(22983)
科技(21507)
资源(20908)
现代(20819)
统计(20463)
图书(20344)
商业(20044)
(19837)
共检索到632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林心  何宜庆  程家鼎  
文章探讨创新、创业对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采用投影寻踪算法为评价指标赋权,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了生态效率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创新和创业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模型。主要结论有:生态效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消费、创新和创业对生态效率提升的贡献度分别为52.16%、32.13%和18.9%,房地产投资、外资利用、人口密度和工业总产值与生态效率负相关。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生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林心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6年高等教育集聚、创新创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模型选择检验,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高等教育集聚对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和创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出影响创新能力却不影响创业水平,高校教师数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高校数量在抑制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却促进了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在校学生数在促进本市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会抑制邻近城市的创新能力;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群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刚  任芬  
本文选取2011-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2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SFA方法对20个城市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以专利申请量为知识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武汉城市群的创新效率较稳定,效率值为0.589,环长株潭、合肥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值分别为0.279、0.227;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科研转化阶段的创新产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值为0.698,武汉、合肥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分别为0.295、0.292,武汉、合肥城市群的科研转化创新效率偏低。基于实证结论,对创新效率进行协调度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创新效率不够协调,针对这一现状,分阶段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清  边娜  范斐  
基于2005—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间的关联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且近期的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为正,较远期的科技创新会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反向效果;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远期影响为正,中期影响效应变为负,近期又会由负转正。即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具有时滞性,前期两者之间的互动效应为负,随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强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盈  张津  刘转花  林爱文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怡  郑泽  吴建军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准   陈曦  
通过科学构建城市创新潜力的指标体系,以200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可视化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以及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基于变异系数法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以阐释其空间收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空间分布上具有方向性、空间关联性与空间扩散性特征,早期区域东部城市创新潜力弱于西部,后期则西部略强于东部,3个省会城市中、武汉和长沙创新潜力呈现明显优势;从动态演化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潜力整体呈一体化和均衡化趋势;空间收敛分析显示区域内各城市创新潜力的收敛特征和追赶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利用创新“增长极”效应,充分发挥武汉、长沙和南昌的创新中心枢纽和辐射作用,合力构建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创新潜力向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转化。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滟  李泽宇  李超  
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ML指数,采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2007-2014年的数据,比较了不考虑环境污染、考虑环境污染和绿色发展三种情形下的创新效率、绿色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江西、湖南多数长中游城市仍然处在创新发展的红利期,湖北大部分长中游城市已经出现边际效率下降,技术效率不足;大部分城市技术效率跟不上技术进步,单纯地追求技术进步不足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绿色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城市交通通达程度、政府支持、城市高校数量、第三产业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明  高璐  杨丽莎  
文章运用泰尔熵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城市的数据,选取专利授权量和户籍人口总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时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该城市群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差异在渐渐减小;H-H型和L-L型城市数量逐渐增加,L-H型城市数量逐渐减少,而H-L型城市基本都是省会城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志祥  任世鑫  李阳  刘静玉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匹配;城市群的城市职能结构仍需继续优化和协同。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的职能结构层次,增强辐射影响力;推动城市群其他城市依托有利发展条件形成合理职能分工;引导城市群各城市加强城市职能协同,等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