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0)
- 2023(11133)
- 2022(9561)
- 2021(8583)
- 2020(7510)
- 2019(17340)
- 2018(16921)
- 2017(32285)
- 2016(16908)
- 2015(18856)
- 2014(18976)
- 2013(19045)
- 2012(18059)
- 2011(16631)
- 2010(17003)
- 2009(15994)
- 2008(15703)
- 2007(14579)
- 2006(12900)
- 2005(11723)
- 学科
- 济(93374)
- 经济(93306)
- 管理(52071)
- 业(49787)
- 企(41645)
- 企业(41645)
- 方法(34519)
- 数学(29942)
- 数学方法(29686)
- 地方(22099)
- 中国(21808)
- 农(19634)
- 业经(17767)
- 财(17745)
- 技术(17737)
- 学(17317)
- 制(14405)
- 地方经济(14369)
- 贸(13323)
- 贸易(13311)
- 农业(13218)
- 易(12788)
- 技术管理(12384)
- 融(12316)
- 金融(12314)
- 和(12181)
- 理论(12076)
- 银(12052)
- 银行(12025)
- 行(11556)
- 机构
- 大学(254295)
- 学院(252962)
- 济(116738)
- 经济(114481)
- 管理(97033)
- 研究(89565)
- 理学(82981)
- 理学院(82008)
- 管理学(80687)
- 管理学院(80165)
- 中国(67403)
- 京(53378)
- 科学(52515)
- 财(51290)
- 所(45572)
- 研究所(41043)
- 中心(40465)
- 财经(40348)
- 农(40135)
- 江(39868)
- 经济学(36896)
- 经(36329)
- 业大(34993)
- 北京(33969)
- 经济学院(32962)
- 范(32818)
- 师范(32541)
- 院(31581)
- 农业(31235)
- 州(31047)
- 基金
- 项目(161595)
- 科学(128108)
- 研究(119597)
- 基金(117006)
- 家(101299)
- 国家(100464)
- 科学基金(86196)
- 社会(77892)
- 社会科(73970)
- 社会科学(73949)
- 省(64258)
- 基金项目(62060)
- 教育(54740)
- 自然(53529)
- 划(53219)
- 自然科(52352)
- 自然科学(52334)
- 自然科学基金(51404)
- 编号(47354)
- 资助(46879)
- 成果(38935)
- 创(38687)
- 重点(36681)
- 发(36600)
- 部(36001)
- 创新(35319)
- 课题(33416)
- 国家社会(32544)
- 教育部(31175)
- 大学(30467)
- 期刊
- 济(135621)
- 经济(135621)
- 研究(80037)
- 中国(53170)
- 财(40418)
- 管理(38695)
- 学报(36410)
- 农(36047)
- 科学(35312)
- 大学(27782)
- 教育(26544)
- 学学(25976)
- 技术(24350)
- 农业(23700)
- 融(23304)
- 金融(23304)
- 经济研究(22702)
- 财经(20957)
- 业经(19908)
- 经(18239)
- 问题(17424)
- 技术经济(16227)
- 贸(13939)
- 业(13812)
- 统计(13614)
- 策(13175)
- 科技(13042)
- 商业(12392)
- 世界(12161)
- 国际(11573)
共检索到392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宏艳 齐俊妍
近年来国际分工表现为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但现有理论分析未能考虑在垂直专业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因素,而且未能考虑跨国跨产业的投入产出的垂直关联。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加入投入产出垂直关联因素的跨国跨产业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得出完全垂直专业化是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稳定均衡点的结论,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的两个决定因素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以及不同垂直关联程度和运输成本对不同国家要素收入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勇超 散长剑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构建FDI、后向关联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2003-2010年3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后向关联度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且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后向关联陷阱的原因在于政府管制;外资参与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是U型的,大多数样本点位于最低点右侧,产生FDI与制造业双重集聚悖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禀赋约束;后向关联度对FDI与产业双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斌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研究集聚现象的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等关键概念,建立寡头垄断模型下的空间集聚机制,同时考虑产业之间的纵向关联和企业之间的策略性互动关系,借助博弈论分析,来解释煤电产业基地的地理集聚现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不存在规模效应、运输成本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情况下,煤电企业不会产生地理上的集聚。第二,逐步放开这些条件就会发现,要素禀赋差异引发了煤炭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规模效应加剧了煤炭企业的地理集聚。第三,当运输成本不存在时,煤炭产业的集聚不会引发相应的电力产业集聚,但是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即使运输成本很小,电力企业也会发生迁移从而集聚。可见,考虑了运输成本,煤炭企业的集聚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任宛竹
我国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渠道阐述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集聚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经济集聚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性 地理邻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怡达 余华义
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城市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拓展,详细分析了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机制。通过将基本公共服务因素和房价因素引入拥挤函数对拥挤效应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将拥挤函数纳入增长函数,来构建分析稳态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城市规模最后都会收敛于适宜规模,适宜规模是动态变化的,它跟城市经济状况,房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关,行政等级也会影响到城市的适宜规模。文章利用中国35个大城市2003-2012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基本吻合,房价和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规模有显著影响。本文还对不同行政层级的城市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行政层级城市适宜规模的特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房价和拥挤效应 城市规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光德
从古典到新古典区位理论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运输成本成为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研究的决定性变量。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又通过改变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进一步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通过构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基于运输成本变量的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机理,指出港珠澳大桥必将成为发达地区和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运输成本 产业转移 区位选择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关键词:
研发产业 集聚 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关键词:
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集聚 向心力 离心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永恒 郝寿义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引入地区间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得出新的产业流动均衡方程;运用数值模拟,研究在技术进步率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市场规模和贸易自由度如何影响产业份额并促进集聚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四大经济区域17个省份,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结论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技术进步率、规模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范围更广;本地市场效应仅在个别行业内存在;当贸易成本较低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倾向高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彬 庞临然 张纯
近年来,中国在演化的比较优势下逼迫经济快速走向刘易斯拐点,势必对工业聚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构造了一个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的空间经济学拓展模型后,使用1990~2011年31个省际产业面板数据,可分析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产业集聚呈正相关影响,但物质资本存量达到某一门槛值后,劳动力对产业集聚呈负相关影响。劳动禀赋与产业聚集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物质资本存量的影响下,劳动力集中指数与产业集聚间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耀中 刘志忠
改革开放以来 ,西部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并没有使这种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相反还有恶化的趋势。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地理集中模型分析发现这是由我国制造业集中在东部 ,厂商生产中的固定成本显著增加、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成本不断下降造成的。积极推进外商并购投资 ,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将改变这种状况。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