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34)
2023(7515)
2022(6072)
2021(5518)
2020(4227)
2019(9386)
2018(9063)
2017(16617)
2016(8344)
2015(8910)
2014(8660)
2013(8430)
2012(7685)
2011(6860)
2010(6785)
2009(6110)
2008(5729)
2007(5355)
2006(4565)
2005(3830)
作者
(22985)
(19492)
(19171)
(18232)
(12114)
(9063)
(8389)
(7344)
(7273)
(6784)
(6411)
(6404)
(6193)
(6065)
(5948)
(5680)
(5662)
(5478)
(5369)
(5352)
(4638)
(4618)
(4564)
(4375)
(4360)
(4276)
(4203)
(4105)
(3799)
(3779)
学科
(37551)
经济(37535)
(30448)
管理(28348)
(26238)
企业(26238)
技术(16263)
地方(12387)
业经(12192)
技术管理(11775)
(11271)
方法(11207)
产业(10614)
中国(10558)
数学(8705)
数学方法(8633)
农业(7930)
地方经济(7040)
(6139)
(6087)
环境(5978)
理论(5935)
(5779)
(5699)
贸易(5691)
(5675)
结构(5452)
(5448)
(5380)
(5238)
机构
学院(119678)
大学(114551)
(51583)
经济(50696)
管理(49904)
理学(43589)
理学院(43144)
管理学(42631)
管理学院(42380)
研究(38805)
中国(27649)
科学(23373)
(22941)
(20413)
(18270)
(17723)
中心(17692)
财经(16524)
业大(16347)
研究所(16205)
(15958)
(15412)
经济学(15334)
师范(15294)
(14826)
(14801)
(14730)
北京(14087)
经济学院(13815)
商学(13685)
基金
项目(86803)
科学(71150)
研究(66607)
基金(62310)
(54058)
国家(53606)
科学基金(47477)
社会(44471)
社会科(42404)
社会科学(42400)
(37101)
基金项目(33996)
(29937)
教育(28975)
自然(28863)
自然科(28160)
自然科学(28154)
自然科学基金(27669)
编号(26050)
(25482)
创新(22673)
资助(21916)
(21746)
重点(19767)
成果(19402)
课题(18900)
国家社会(18663)
发展(18042)
(17774)
(17719)
期刊
(58811)
经济(58811)
研究(33798)
中国(25240)
管理(21307)
科学(16465)
(15573)
学报(14064)
教育(14036)
(13867)
业经(12011)
技术(11898)
大学(11287)
农业(10840)
学学(10786)
科技(9900)
经济研究(9187)
(8457)
金融(8457)
财经(7530)
问题(7522)
技术经济(7479)
(6823)
商业(6589)
现代(6366)
(6083)
(6008)
论坛(6008)
(5974)
资源(5071)
共检索到172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永忠  黄舒怡  林明华  
本文基于演化经济视角提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三阶段假说,即单元聚集、界面构建和网络发展。其中,单元聚集是微观单元资源搜寻的反映,界面构建是单元身份认同的需要,网络发展是单元多维扩张的结果。在三阶段演变中,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演化程度不断提高,从简单的地理聚集到分工协作,直至新奇系统形成。根据"三阶段"分析框架,本文对北京798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798创意产业集聚区在进入第三阶段的低层次网络发展后出现的"自我毁灭"现象,实质是商业繁荣对艺术生产的排挤。本文探讨了现代意义上的推动艺术与商业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并对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特征进行了反思:从形成路径而言,创意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祝平  黄艳麟  
本文应用产业竞争模型、产业创新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证明:创意产业集聚区之所以形成,除了因为它具有外部性规模经济的优势外,还因为它促进内部的竞争,推动创新和节约交易成本。竞争、创新和节约也是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的3个重要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龚雪  
按照形成类型来划分,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分成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政府主导型创意产业集聚区。政府主导型创意产业区的形成过程比较明了,而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相对较复杂。本文认为自发型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选址期和最终集聚形成期。初始选址期是少数创意企业选定一定区域作为其运营地点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基于该区域所具有的环境因素或经济因素的相对优势,且具有一定的偶发性。而最终集聚形成则是由于部分企业的入驻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使得该区域具有一定的磁力作用,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意企业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庆金  侯英津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能产生集聚效用,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横向延伸以及价值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的集聚演化路径,探讨了网络化价值扩散的集聚演化路径,研究了市场拉动和文化推动下的空间演化路径,从法律法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投融资机制、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策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洁瑶  
集聚区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默认形式。本文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知识流动路径问题,从知识属性的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整理了知识的类型划分和流动特征,并总结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知识是以依赖实践的隐性知识为主。进一步细分了初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创意主体,基于此构建了集聚区创意主体之间隐性和显性知识流动路径。研究结论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有效合作提供了可行的发展路径,使集聚区从硬件设施建设发展成为产业协同合作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洁瑶  
文章以知识网络构成的分解为基础,将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知识网络相关组织的知识属性分门别类。核心创意企业及人才以标志型知识为属性特征,创意孵化器和管理企业以整合型知识为属性特征,而文创相关专业院校及研究团体则以分析型知识为属性特征。知识价值网络形成初期的知识流动路径则表现为以高校分析型知识和孵化器整合型知识搭建的协会社团平台为基础,创意企业相互融合共筑默认规则的循环升级过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基础上,通过知识流动效率对比总结,同类非替代型创意企业的知识流动效率最优,在构建创意产业组织知识价值网络中,应平衡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洁瑶  
文章以知识网络构成的分解为基础,将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知识网络相关组织的知识属性分门别类。核心创意企业及人才以标志型知识为属性特征,创意孵化器和管理企业以整合型知识为属性特征,而文创相关专业院校及研究团体则以分析型知识为属性特征。知识价值网络形成初期的知识流动路径则表现为以高校分析型知识和孵化器整合型知识搭建的协会社团平台为基础,创意企业相互融合共筑默认规则的循环升级过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推导基础上,通过知识流动效率对比总结,同类非替代型创意企业的知识流动效率最优,在构建创意产业组织知识价值网络中,应平衡各类创意企业的知识流动关系,健全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培养积极的区域创意氛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于丽丽  赵新正  谢楠  
上海的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不断向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发展趋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雄厚的文化基础、丰富的创意人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下,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达到75家,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依托传统文化集聚的苏州河沿岸带和依托大学集聚的大学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洁瑶  
文章对产业集聚的知识网络构建路径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视角,以价值网络和模块化理论为基础,按照类别-属性-联系的逻辑顺序,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内不同知识属性的组织知识流动路径理论模型。通过澳大利亚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案例分析,总结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模块化类型,并重点研究孵化阶段的知识流动路径特征。理论研究表明:默认规则构建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为集聚组织间连续而有效的知识网络合作奠定区域基础,最后指出未来知识网络构建研究的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谭娜  彭飞  
本文从中国各省市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与其所在区域的文化产业优势入手,在初步分析两者相关性基础上,进一步采集省级和地市级层面数据对两者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没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地区文化性因素、经济实力因素、城市开放程度和技术性因素对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形成的影响不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学鑫  
基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趋向的反思,认为城市尽管提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但并非是唯一区位选择,农区同样也可以形成。通过对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的分析,发现影响其形成演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由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成的社会资本;在众多诱发因素中,确有偶然因素起关键作用,但"偶然"机会只青睐于某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区"经济精英";在集群形成的早期,模仿起着重要作用,但模仿及其因果累积循环,易造成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农区市场力量驱动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关政府部门的适时介入有利于构建集群与外界交流的知识管道,从而弥补农区大学、科研机构及相关支持行业的缺乏。对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区位因素,还发现影响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主导因素,与城市的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农区独特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西方学者所谓的"地方纷杂、噪音、创意环境、创意场域"等概念,相当于我国农区的社会关系,只不过西方概念的视角立足于知识传播与技术学习创新;农区"家庭作坊"这种组织,是否落后、必须进(产业)园,尚待进一步证实。某种意义上,我国农区家庭作坊优于西方都市中的创意"工作室"。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娟  
本文以北京为例,介绍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自然生成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机制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结论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培育需要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桂玲  赵倩  
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国所瞩目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作为国家"软实力"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已形成全球蜂起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上海经济的贡献也日益加大。本文研究并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有重大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光  
近年来,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21世纪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综观全球,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集聚发展趋势,其集聚模式多种多样。根据集聚形成的机制、要素特征、推动主体和空间布局的不同,创意产业城市集聚模式有所不同。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创意产业城市集聚具有集聚主体的创造性、对"三T"型城市的根植性、知识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相结合以及独特的城市功能。基于创意产业城市集聚论的集聚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钟韵  刘东东  
我国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城市更新置换出来的土地而集聚发展起来的。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在阐释近年来借城市更新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用地特征的基础上,试图分别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角度,评估集聚区已产生的效益和预期的效益。研究显示,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可以从多方面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效益仍未能全面体现。总体而言,集聚区的社会效益比较容易实现,也较为明显,经济效益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