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89)
2023(23072)
2022(19420)
2021(18034)
2020(15114)
2019(34513)
2018(33975)
2017(65001)
2016(35176)
2015(39315)
2014(39033)
2013(38677)
2012(35741)
2011(32076)
2010(32564)
2009(30398)
2008(29561)
2007(26472)
2006(23662)
2005(21500)
作者
(101285)
(84220)
(83696)
(79529)
(53703)
(40307)
(38126)
(32669)
(32029)
(30128)
(28586)
(28509)
(26947)
(26861)
(26239)
(25952)
(24979)
(24523)
(24143)
(24122)
(21004)
(20687)
(20384)
(19400)
(18880)
(18833)
(18659)
(18580)
(16916)
(16654)
学科
(147055)
经济(146870)
(113768)
管理(110865)
(98693)
企业(98693)
方法(60725)
数学(49586)
数学方法(48945)
中国(43665)
(43251)
(42227)
业经(39856)
地方(34599)
(33324)
(30742)
金融(30737)
(30376)
银行(30323)
(29154)
农业(28982)
(28910)
(28137)
贸易(28112)
(28014)
财务(27925)
财务管理(27868)
(27342)
企业财务(26445)
理论(26212)
机构
学院(496720)
大学(495558)
(203012)
经济(198704)
管理(194012)
研究(168508)
理学(165859)
理学院(163986)
管理学(161205)
管理学院(160273)
中国(133184)
(106568)
科学(102127)
(98139)
(84610)
(82373)
中心(77626)
(76856)
财经(76430)
研究所(76161)
业大(71930)
(69334)
北京(67448)
(64681)
农业(64044)
师范(64009)
(61576)
(61437)
经济学(61317)
财经大学(56526)
基金
项目(328534)
科学(259963)
研究(242040)
基金(238370)
(207139)
国家(205343)
科学基金(177398)
社会(153314)
社会科(145413)
社会科学(145378)
(129234)
基金项目(125485)
自然(114301)
自然科(111670)
自然科学(111647)
教育(111154)
自然科学基金(109662)
(107920)
编号(98120)
资助(97685)
成果(79980)
重点(73868)
(72668)
(72221)
(70523)
课题(68432)
创新(65476)
国家社会(63296)
科研(62437)
教育部(62100)
期刊
(231729)
经济(231729)
研究(150563)
中国(105647)
(78721)
管理(77553)
(76022)
学报(75670)
科学(70951)
大学(58432)
教育(56735)
(55600)
金融(55600)
学学(54970)
农业(51509)
技术(45457)
业经(38911)
财经(38226)
经济研究(35695)
(32931)
问题(30073)
(28858)
技术经济(25262)
(24112)
科技(23705)
图书(23491)
现代(23060)
理论(22927)
(22925)
商业(22266)
共检索到765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赛  张艳辉  
根据全国及泛长三角经济区1997~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对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影响力与感应度、生产诱发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在增强,制造业比创意产业具有更高的影响力与感应度,消费对制造业和创意产业的诱发作用在减弱,投资和进出口的作用在增强;未来应在培育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的优势环节基础上,形成区域合理分工。通过加强创意产业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楚明钦  
该文通过对2007年江苏、浙江、上海及全国的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了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程度、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程度、生产性服务业中装备制造业的投入程度、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上海装备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所有细分行业的增加值率都比较低。上海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都比较高,上海装备制造业对批发与零售、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的中间需求也都比较高;另外,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投入比较低。上海装备制造业中除了金属制品业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谭蓉娟  
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珠三角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珠三角九市装备制造业进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地的外资进入强度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参量碳生产力产生了不同方向的影响。其中,FDI总体和海外华资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碳生产力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而外商投资虽然对碳生产力具有正向影响,但显著程度较弱。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丽华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产业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根据产业转移的绝对数量和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利用2007年和2010年30个省(区、市)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产业协同定量测度模型,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基于两大区域产业协同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指出了今后各自产业协同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元亨   詹宇波   金亮   陈春伍  
本文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测度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间动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发现:从区域间动态关联情况来看,上海和浙江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在上升,江苏由依靠沪浙皖推动发展转变为依靠自身发展,安徽受到的长三角内部推动力波动大,增长不明显,且具有封闭发展趋势;在区域间静态关联上,上海和安徽维持了较强的输出能力,而江苏显示出较强的接受能力,浙江则经历了由强接受能力向强输出能力的转变;综合来看,2010—2017年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波动较大,提升也不明显,且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趋势。研究表明:未来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结合三省一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持续输出能力,提升江苏的推动能力和浙江的产业关联水平,加强江浙沪地区对安徽的推动能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健旋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武晓婷  张恪渝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数字经济产业划分为四类: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基于投入产出法,从融合贡献和融合互动视角,构建直接融合度、综合融合度和改进型融合互动指数,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首先,从数字经济部门整体看,直接融合度与制造业技术密集程度成正比;综合融合度在排名上呈现出与直接融合度相一致的特征,但数值却高很多,这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对制造业生产的间接贡献很大,同时,数字经济产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比拉动作用更强。其次,从数字经济细分部门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度都最高,与技术密集度低的制造业直接融合度较低,且拉动效应不明显,推动优势更明显;数字要素驱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与融合互动程度都较高;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较高,但融合互动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数字技术应用业与各类制造业的直接融合度和融合互动度都最低,产业融合存在障碍。基于融合贡献度、融合互动方向及强度上的差异,应优先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精准化数字产品服务业;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在各类制造业中的普及度和创新度,以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楚明钦  
文章基于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中G7国家和金砖五国中的印度、巴西和中国Mid-2000s投入产出数据,比较分析了这些国家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中国经济中物质投入比重高于发达国家,而生产性服务投入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由于物质投入比重比较高,中国国民经济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需求高于发达国家,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投入低于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比较低。中国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影响力系数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与发展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而感应度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曜祖   王晨  
文章使用2011-202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水平(RSD),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制造业出口升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从要素空间配置角度出发,拓展分析了资本要素及人力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制造业出口升级与长三角RSD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长三角地区RSD呈增长趋势。②Moran′s I检验结果表明,RSD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③空间面板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制造业出口升级显著促进了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④从要素空间配置视角出发,优化资本要素及人力要素的空间配置对制造业出口升级驱动长三角RSD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文章结论对于当前深入推行制造强国战略赋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楚明钦  
本文以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别对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程度、生产性服务业被装备制造业需求的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总体还很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下降,而装备制造业比重在上升,但增加值率在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靠物质性投入并大幅上升,生产性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并大幅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很低,但是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间需求增长很快,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的中间需求率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前向关...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吕程  张亮  
以我国2007年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根据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情况,编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12大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比较分析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外向程度较高,对其他地区产业的支持力度高于长三角地区,辐射范围更加广泛,且物流业产业关联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均较高;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物流业也存在运营效率低下、区域内产业联动有待加强以及垄断势力较强、价格显著偏高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吕程  张亮  
以我国2007年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根据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情况,编制了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12大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比较分析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外向程度较高,对其他地区产业的支持力度高于长三角地区,辐射范围更加广泛,且物流业产业关联程度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均较高;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物流业也存在运营效率低下、区域内产业联动有待加强以及垄断势力较强、价格显著偏高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为付  张二震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