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8)
- 2023(789)
- 2022(711)
- 2021(665)
- 2020(536)
- 2019(1190)
- 2018(1092)
- 2017(1846)
- 2016(1123)
- 2015(1362)
- 2014(1452)
- 2013(1185)
- 2012(1083)
- 2011(919)
- 2010(966)
- 2009(682)
- 2008(529)
- 2007(505)
- 2006(378)
- 2005(328)
- 学科
- 管理(3063)
- 济(3048)
- 经济(3045)
- 业(2964)
- 企(2515)
- 企业(2515)
- 技术(2209)
- 中国(1484)
- 方法(1476)
- 技术管理(1396)
- 数学(1362)
- 数学方法(1356)
- 理论(1217)
- 教学(1111)
- 学法(897)
- 教学法(897)
- 学校(876)
- 教育(869)
- 学理(818)
- 学理论(818)
- 学(770)
- 农(714)
- 财(693)
- 体(672)
- 融(658)
- 金融(658)
- 业经(641)
- 高等(639)
- 制(630)
- 职业(610)
- 机构
- 学院(15298)
- 大学(11810)
- 济(5042)
- 经济(4915)
- 职业(4844)
- 管理(4709)
- 技术(4381)
- 理学(4135)
- 理学院(4087)
- 管理学(4016)
- 管理学院(3990)
- 研究(3957)
- 职业技术(3574)
- 技术学院(3543)
- 中国(2517)
- 江(2478)
- 京(2377)
- 科学(2376)
- 财(2168)
- 州(2085)
- 中心(1911)
- 所(1887)
- 农(1825)
- 范(1802)
- 财经(1788)
- 师范(1775)
- 研究所(1729)
- 业大(1706)
- 经(1636)
- 经济学(1633)
共检索到20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查良松
内涵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担负着提升高职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同、认可度的重要使命。毕业生质量是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及职业发展潜力的认可度。创建职业体验中心,集聚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使高职毕业生在完成校内专业学习以后,进入职业体验中心进行对口实岗训练,是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就业适应性的创新举措,是校企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兵虎 王兴 顾佳滨
增强适应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突破口。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出发,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是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机制是在明确动因和目标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通过提升认知、多元协同、有效整合、评价改进,对构成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调整、协调、变革,实现维持性适应、动态性适应与超越性适应。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哲学逻辑 重要表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坤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均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这是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企业缺乏动力、办学定位低端等难点、堵点、痛点提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新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基础环节,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胜洪 孙延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借鉴三螺旋理论,既廓清“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的内在关系,又明晰三者的不同功能,从而促进“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然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存在政府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杠杆功能不明晰、职校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载体作用待提升、企业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之间的抓手作用未凸显的现实困境。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健全职教制度,明晰政府在政、校、企之间的杠杆功能;优化办学要素,凸显职校在政、校、企之间的载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在政、校、企之间的抓手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李翔
数字技术和绿色经济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工作组织出现明确变化,新业态发展迅速,企业工作方式和劳动者就业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职业分类体系随之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以反映工作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导致产业现场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调整、改革与完善。理解工作世界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以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知行合一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职业分类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莹
为了应对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各国普遍追求。从国际上来看,德国已经形成轮廓清晰的实践模式。一方面,德国通过深入研究智能时代生产和服务模式特征,制定了职业行动能力基本框架,明确了职业行动能力核心要素。职业行动能力框架由专业维度(包括知识和技能)和个人维度(包括社会能力和独立能力)构成,不同能力维度又细化为12项职业行动能力要素。另一方面,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框架和要素引领了《职业教育条例》改革。通过附加资质和全面覆盖的方式,职业行动能力框架和要素得以体现到《职业教育条例》当中,直接指导了职业教育实践。以职业行动能力研究为媒介,德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适应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韦卫 姚娟 任胜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发展格局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诉求,具体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以及夯实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基础的现实需要等3个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理顺职业教育相对独立性、办学定位的概念廓清、教育对象的特征界定等基本理论问题,建立和完善职教高考制度,选拔适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建设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搭建互惠互利的行业企业参与平台,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敏感性和适应性;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可度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影 任航 罗通彪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根本选择。依托新职教法的精神内涵,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价值指向。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国家资历框架;聚焦“三教”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科学把握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丽娜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准确把握好其任务方略,即全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在此基础上,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包括明晰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类型教育底色,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办学,强化自我革新,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培 李亚昕
基于“谁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素框架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适应主体”“适应客体”“适应原则与路径”三个基本要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适应主体是一体化的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适应客体主要是“国家”和“人”的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遵循“调控适应”“协调适应”与“自主适应”相结合、“科学适应”“精准适应”与“高效适应”相统一、“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与“人的适应”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面临适应主体“共同体”意识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科学精准高效欠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滞后等掣肘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治理共同体”保障适应性、“产教融合”增进精准适应性、“智改数转”赋能适应性、“适应性思想”引领适应性、“教师适应性”激活整体适应性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应性 产教关系 产教融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社字 史宝金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关涉对职业教育本质、职业教育主体的认识,也关涉对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顺应与引领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忽视内部规律的"外部性适应"、主体替代的"非对象性适应"、被动顺从的"单向性适应"、顾此失彼的"单一性适应"以及普职分离的"孤立性适应",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该避免的五大误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志军 易小邑 李丽能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党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根基与高远的理论深度,并成为我党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与政策底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话语内涵经历了“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几种历史形态的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以“服务·适配”型办学理念为核心,强化职业教育基点的适应性;以“模式·要素”改革为突破口,增强职业教育过程的适应性;以“指标·主体”建设为重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的适应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铁力 申星
本文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对重庆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重庆英业达集团公司、重庆广达集团公司和重庆鑫源公司等7家企业中的350名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调查,揭示了重庆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关职业适应性的职业环境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职业能力适应性和职业选择适应性的特点,并从性别、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职务、在校期间是否获奖或荣誉和在校期间是否有过兼职四个方面进行均值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建林 彭后生
在经济转型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行业性高职院校由单一主体办学向"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协作办学"的双主体方向迈进。行业性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受到了行业内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行业性高职院校在服务领域的针对性与稳定性方面有着的天然优势,本文基于课程取向视角,以课程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行业性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评价4个方面描述了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特别注重的一种课程取向,即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取向。
关键词:
行业性 高职院校 课程建设 就业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亚纯 李美娜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逻辑起点。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把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审视其内部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存在诸多现实生态病理,如生态理念模糊、生态结构失衡、生态系统阻滞等。鉴于此,文章提出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培养路径。一致性适应:筑牢“四大堡垒”,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互补性适应:突出“数字技术”,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转型。系统性适应:拓宽“时空逻辑”,工匠精神培养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适应性 培养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