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3)
- 2023(16715)
- 2022(14474)
- 2021(13378)
- 2020(11239)
- 2019(25484)
- 2018(25204)
- 2017(48335)
- 2016(26500)
- 2015(29252)
- 2014(29008)
- 2013(28544)
- 2012(26021)
- 2011(23458)
- 2010(23335)
- 2009(21590)
- 2008(20956)
- 2007(18350)
- 2006(16098)
- 2005(14028)
- 学科
- 济(99397)
- 经济(99249)
- 管理(82230)
- 业(75998)
- 企(63971)
- 企业(63971)
- 方法(44558)
- 数学(38334)
- 数学方法(37969)
- 财(29268)
- 中国(29071)
- 农(26678)
- 业经(23357)
- 制(22521)
- 学(21819)
- 地方(20969)
- 技术(20509)
- 农业(17919)
- 贸(17902)
- 贸易(17891)
- 易(17322)
- 环境(17283)
- 务(17114)
- 财务(17045)
- 财务管理(17010)
- 理论(16772)
- 银(16346)
- 银行(16280)
- 企业财务(16141)
- 和(15850)
- 机构
- 大学(372318)
- 学院(370438)
- 管理(146733)
- 济(145768)
- 经济(142526)
- 理学(127763)
- 理学院(126312)
- 管理学(124214)
- 管理学院(123540)
- 研究(123512)
- 中国(90421)
- 京(78798)
- 科学(78104)
- 财(68786)
- 农(63168)
- 所(61601)
- 业大(58614)
- 研究所(56284)
- 中心(55545)
- 财经(54806)
- 江(53813)
- 经(49823)
- 农业(49788)
- 北京(49192)
- 范(47545)
- 师范(46995)
- 院(44913)
- 经济学(43914)
- 州(43322)
- 财经大学(40818)
- 基金
- 项目(259747)
- 科学(204014)
- 基金(188596)
- 研究(186077)
- 家(165906)
- 国家(164527)
- 科学基金(141269)
- 社会(118564)
- 社会科(112384)
- 社会科学(112356)
- 省(102200)
- 基金项目(101228)
- 自然(92960)
- 自然科(90789)
- 自然科学(90764)
- 自然科学基金(89136)
- 划(86065)
- 教育(84804)
- 资助(75957)
- 编号(74235)
- 成果(59272)
- 重点(57995)
- 创(57273)
- 部(56431)
- 发(54636)
- 创新(52935)
- 课题(51370)
- 科研(49470)
- 制(48925)
- 国家社会(48857)
- 期刊
- 济(158344)
- 经济(158344)
- 研究(108311)
- 中国(71093)
- 学报(63118)
- 农(56459)
- 科学(56268)
- 管理(53853)
- 财(52118)
- 大学(47335)
- 学学(44897)
- 教育(39334)
- 农业(38321)
- 融(30353)
- 金融(30353)
- 技术(29888)
- 财经(26570)
- 业经(26165)
- 经济研究(25428)
- 经(22669)
- 问题(21555)
- 科技(20263)
- 业(19973)
- 版(18038)
- 技术经济(17296)
- 理论(17296)
- 图书(17192)
- 商业(16756)
- 现代(16581)
- 业大(16474)
共检索到533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旭宏 刘思 马超群 陈为民
基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准自然实验,依据2003—2021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PSM-DID、安慰剂检验、反事实分析等方法,检验创建文明城市对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建文明城市扩大了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增大了人口密度、提升了地区消费总量、降低了地区人均消费水平,且在城市商业发展水平、区位特征、常住人口规模方面具有异质性。鉴于此,应多措并举,因城施策,优化评选体系与复查机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强流动人口定居意愿,促进创建文明城市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应。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潘铎印
日前,一张题为"武汉为创文,小吃一条街被木板封门"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据媒体实地拍照显示,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工大路小吃街的一排挂有"肉夹馍"、"卤肉饭"等招牌的店铺,被一列整齐的木板封住。封门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最近来汉进行创建文明城市的检查。近些年,"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建设口号甚嚣尘上,许多城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不惜花重金临时"抱佛脚"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检查。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几乎成为各地创建文明活动中的潜规则。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称,市容卫生、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忠平
公共图书馆的根本性质决定其在城市文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明的载体和标志,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工具,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中能够而且必须承担起宣传政策法规和文明创建知识、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传播先进文化和引导城市文明潮流等社会责任。
关键词:
文明城市 社会责任 城市文明 公共图书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戚本超
论述了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要以人为本,要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广大市民才会真心实意地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才能使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成为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
文明 城市 创建 和谐社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鹏程 刘艺铭
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社会信任对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促进作用在降低内生性影响和更换测度指标等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社交网络、生活信念和社会安全感是社会信任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社会信任的提高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主要促进家庭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发展与享受型消费。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信任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对于方言趋同较高地区和交通位置较优越的居民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扩大内需和进一步发挥中国市场优势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也为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蔡海静 王雪青 谢乔昕
本文利用2008—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考察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显著促进获评城市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该影响作用主要体现于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中,在绿色发明专利方面则不明显;与其他企业相比,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重污染行业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地处普通城市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这一结论有助于从城市文明视角拓展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动因,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为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经济后果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绿色创新 文明城市评选 环境规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孔莉 彭宇亭 吴涛
积极财政政策是解决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措施,地方政府债务是构成积极财政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方政府债务为切入点,探究债务风险不断攀升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是否仍具有凯恩斯效应。基于2009—2021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非线性中介效应模型和非线性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形关系,适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有效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过度的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基于不同的债务发行和偿还阶段的分析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财政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两个路径;以借新还旧为目的发行的置换债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过度的置换债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消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在隐性债务、城镇居民消费、中部地区、高产业结构地区、居住类消费和交通通信类消费中更强。因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债务限额管理机制,将债务总增量控制在导致居民消费挤出效应发生的阈值以内;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加快促进隐性债务显性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加强对置换债发行的监督。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居民消费 非线性 传导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向恩明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究向恩明城市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将容纳越来越多的人口,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十分重要。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趋尖锐,国内外开始研究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认为这是解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蔡悦灵
文章从人力资本视角来探讨公共支出对中国城市群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首先以消费函数理论相关模型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新的多元分析框架理论模型,得到了公共支出、人力资本和消费水平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机制。然后建立计量模型,以中国23大城市群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分别进行全国层面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共支出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公共支出 人力资本 消费水平 中国城市群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王兰兰
本文以入选"文明城市"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了评比表彰理论模型,并采用2003—2017年232个地级市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分析了"文明城市"评选对地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这一研究考察了在政绩观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政府债务的扩张机制,弥补了对地方政府举债动因相关研究的空白,也有助于完善官员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给"评比表彰"这一政策的激励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补充。研究发现:(1)入选"全国文明城市"能显著提高地方城投债规模,该结果经过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财政分权激励对"创文"引发的债务扩张存在正向中介效应,而晋升压力、政绩压力则对政治激励有调节效应;(3)官员在不同任期下将表现出不同的策略性行为,长任期能显著降低官员以债融资偏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芳 彭海红 李华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经济水平的区域异质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居民消费扩张对市场分割影响的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居民消费扩张对统一市场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从省际经济层面来看,居民消费扩张过程显著抑制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在经济水平的约束条件下,这种现象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其抑制作用随经济增长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从区域经济差异层面来看,居民消费扩张在统一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居民的消费扩张过程显著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并且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约束条件下具有稳定性特征,中部与西部居民的消费扩张过程对统一市场的形成仍然表现出抑制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市场供给结构,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陈浩 宋明月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依据之一,影响着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该特征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愈加谨慎,但追根溯源,习惯形成究竟对居民消费具有怎样的内在影响机制,这是文章探究的主要问题。以改进的Dynan模型为基础,充分考虑居民消费习惯形成的产生机制,嵌入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构建动态消费函数,采用29个省1978-2016年的城镇面板数据,在测算习惯形成、边际消费倾向的时变参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VAR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发现:面对不确定冲击,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强度随之增大,促使居民降低消费倾向,并在不确定影响弱化后,抑制消费倾向的回升,在两者的相互制约中,消费倾向最终缓慢回升至某一较低的水平,因此习惯形成减慢了居民消费的变化速度,抑制了消费倾向的提高。这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供给侧的多次不确定冲击,导致了城镇居民消费较大的习惯形成强度,是其消费倾向持续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有效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弱化习惯形成的强度和影响至关重要,为此应构建长效机制,努力降低不确定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文章的研究进一步认清了消费习惯形成的性质,厘清了居民消费变化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对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卓群 姚鸣奇 张晓慧
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6—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分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水生态韧性的影响,并从优势转化和劣势弥补两个方面展开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提升水生态韧性。该结论在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诊断、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个体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在优势转化方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提升水生态韧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在劣势弥补方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能够有效增强水污染较严重地区的净水能力,提升供水条件较差地区的供水能力,进而提高水生态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持续巩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提升城市水生态韧性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雅莉 侯林岐 朱金鹤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文明城市创建如何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基础回归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创建能够促进试点城市的企业社会责任提升。文章在“大河文明”视角下选用中国三大河流沿岸城市作为工具变量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并在稳健性检验的基础上证明了核心结论的可靠性。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企业与社会均是文明城市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主体,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能够通过增强政府环境规制,优化企业高管素质与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三条路径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经济发达区域与法制环境健全区域的提升效果更强。在企业层面上,国有企业与内部控制无缺陷的企业更容易提升社会责任承担。文章的研究既为城市文明与企业道德的关系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元主体共治提供了经验参考。
关键词:
文明城市创建 企业社会责任 准自然实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斯培森 郑文标
7月29日,龙城街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推动创建水平整体提升,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
关键词:
文明城市创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