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69)
2023(4053)
2022(3444)
2021(3198)
2020(2682)
2019(6181)
2018(6079)
2017(10918)
2016(5201)
2015(5317)
2014(4875)
2013(4781)
2012(4384)
2011(4007)
2010(4180)
2009(4085)
2008(4042)
2007(3986)
2006(3479)
2005(3094)
作者
(13947)
(11521)
(11461)
(10697)
(7338)
(5465)
(4986)
(4411)
(4273)
(4075)
(3890)
(3818)
(3804)
(3733)
(3504)
(3391)
(3349)
(3302)
(3271)
(3076)
(2901)
(2728)
(2706)
(2617)
(2595)
(2569)
(2565)
(2483)
(2285)
(2203)
学科
(24514)
(23355)
企业(23355)
管理(22819)
(19888)
经济(19869)
技术(13786)
技术管理(11240)
中国(6533)
业经(6160)
方法(5847)
理论(5505)
(5353)
(5295)
(4472)
教育(4258)
(4139)
(4121)
(3979)
银行(3974)
(3947)
(3931)
(3854)
(3760)
金融(3759)
数学(3750)
数学方法(3713)
地方(3537)
(3528)
体制(3527)
机构
大学(76847)
学院(76431)
管理(31257)
(30684)
经济(30084)
理学(26653)
理学院(26367)
管理学(26117)
管理学院(25927)
研究(22291)
中国(16938)
(15362)
(15162)
科学(12393)
(12364)
财经(11973)
(11209)
师范(11152)
(10709)
(10158)
中心(10004)
(9989)
商学(9566)
北京(9526)
商学院(9464)
经济学(9079)
研究所(8826)
师范大学(8785)
财经大学(8738)
(7963)
基金
项目(48026)
科学(39755)
研究(38966)
基金(34664)
(29183)
国家(28879)
科学基金(26094)
社会(26062)
社会科(24785)
社会科学(24781)
(20312)
基金项目(18535)
教育(18182)
(17291)
(16348)
自然(15144)
编号(15004)
自然科(14892)
自然科学(14891)
创新(14875)
自然科学基金(14686)
成果(12985)
资助(11744)
课题(11214)
(10929)
国家社会(10766)
重点(10717)
(10581)
(10401)
(10371)
期刊
(37113)
经济(37113)
研究(26393)
中国(17999)
管理(15543)
教育(13927)
(12902)
科学(9960)
学报(9525)
技术(8013)
大学(7901)
财经(7263)
学学(7061)
科技(7053)
(6665)
金融(6665)
(6351)
(6297)
业经(6016)
经济研究(5414)
技术经济(5300)
(5068)
论坛(5068)
图书(4621)
问题(4508)
农业(4000)
现代(3907)
(3768)
书馆(3613)
图书馆(3613)
共检索到119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夏茹  
路翎作为“七月派”的中坚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其小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家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文本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童年创伤、情感创伤以及大时代下的战争环境都成为路翎小说创作的底色,这种内在机制深刻影响着小说的风格与内蕴。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路翎童年记忆的追溯与战争背景下漂泊生命体验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雪涛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构建了不一样的叙事美学,叙事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在关于精神信仰的对话与诘问中弥漫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创伤记忆的修复出发,阿来以一个祭师的视角记录村庄消亡的史实,跨越地震灾难与人心动荡的巨大鸿沟,一步步探索物质与精神在历经自然震荡和价值流变之后的救赎,试图通过"云中村"这一象征物的建立实现传统与现在的"和解"。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浩洁  
美籍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的小说《夜》描写了一个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讲述了纳粹对犹太人所进行的残忍的种族屠杀与迫害。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帮助读者了解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的历史创伤。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家庭创伤记忆是青年成长叙事中阻滞人格主体建构的障碍与生成畸形情感伦理的动因。纾解精神创伤、呼唤亲情关怀、直面家族史等是以张悦然、张怡微、笛安为代表的部分“80后”女作家群体亟需处理的问题。在回溯创伤记忆时,《茧》《细民盛宴》《西决》《东霓》等相关文本的叙事人贴近隐含作者的距离,将历史原罪、情感经济、家族隐秘指认为精神创伤成因,以对生父母、继父母和代父母的态度渐变完成情感认同,并借自白语调与叙事节奏使创伤书写或内蕴审慎节制、以柔克刚之美,或呈露出主体情绪恣肆宣泄的快意夸饰之美。但青年作家生活经验与历史反思力有限,自怜情结与性别身份的困囿使相关文本暴露了精神分析写作或情感夸张式宣泄的局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亮亮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伟  
创伤书写是《天使,望故乡》的重要写作特征。沃尔夫以甘德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刻画了甘德家庭成员行为的反常、举止的怪异、家庭创伤与身体创伤记忆以及身份焦虑,创造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创伤家庭人物。以创伤理论为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小说主人公尤金·甘德的创伤经历,有助于挖掘《天使,望故乡》在创伤历史记忆、创伤身份塑造、创伤文学写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来自家庭的创伤造成了甘德家孩子们的身体创伤记忆。创伤记忆塑造了南方人的自我,沃尔夫和其他南方作家一起,开始了漫漫时间长河中对过去的反思和自我探寻之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秀芬  
麦卡锡在他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里采用了创伤叙事艺术。大量的闪回、梦境与延宕手法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逻辑叙事时间,使小说呈现出碎片化叙事的特点。这些创伤叙事技巧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莹莹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为了重建江南文教传统,除了曾国藩采取的恢复科举、重开书院等直接举措之外,江南文人自身也进行了努力。作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是著名的毗陵赵氏家族中的成员,他重新整理、修补乾隆时期绘制的七世传家图画卷,题为《赵氏七世传家图》,邀请张裕钊、汪士铎、戴望等人撰写题咏,十数年后,缪荃孙为此图写赞序。题跋文字主要反映了晚清中下层士人的时代感受,图卷对盛世景况的追思凸显了晚清文人的创伤记忆,也反映出晚清士子面对江南儒教文化重建时的复杂心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晓帆  吴应珍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文明在快速的发展,而伴随着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地球就要承受一份切肤之痛。2009年,法国著名环保影片《家园》在全球公映,影片通过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实景航拍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对地球演变的影响。事实上,人类已在其20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破坏了地球40亿年的固有平衡。如今,这种趋势已愈发明显,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物种灭绝等创伤已经严重危及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存续。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佳琪  
女性成长是张翎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她笔下的女性书写展现出了女性心灵成长的内在发展路径,写出了年少懵懂的女性在他者境遇中的困惑与挣扎,将女性置于逃离的空间位移之中,展现女性在挫折中的反抗与成长。但是张翎笔下的女性成长并没有囿于两性视域之中,而是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书写女性的觉“心”与回归,探求女性成长的日常生活空间与生存价值。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梁丽  肖前国  杨伊生  方可  张亚利  
创伤教育干预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学术界、教育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创伤教育干预模式主要是试图"抚平"个体内在的心理创伤感,减轻或消除相应的心理症状,然而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干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长效。创伤知情积极教育模式(Trauma-Informed Positive Education,简称TIPE)是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思想在传统创伤知情教育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代表着创伤教育干预的一个新的方向。文章在系统介绍创伤知情积极教育模式的基本观点、理论基础及干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创伤群体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展望。文章认为未来的创伤教育研究应注重实验验证,并建构适用于不同创伤群体的TIPE理论与教育干预模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董勋  陈燕  
《金翅雀》是美国女作家唐娜·塔特的第三部作品,该作品围绕一幅荷兰名画,讲述了少年西奥遭受心理创伤后的成长故事。该小说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仅在于表达了对恐怖袭击的控诉,对和平与爱的期盼,还在于通过个体文学叙事治愈集体精神创伤,进而引领人们的心灵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袁洋  
美国华裔新生代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大女儿莱拉叙述了她们一家三代人在唐人街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创伤。小说中的创伤书写具有明显的空间维度,运用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3个层面解析《骨》中的创伤书写。地志空间的置换呈现人物的创伤表征;时空体空间的转移彰显家庭成员的创伤疗治过程;文本空间的布局把莱拉一家的个体创伤扩展至整个华裔群体,展现了华裔族群的集体创伤。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韵筑  张一凡  叶瑞恒  张景源  
近年来,随着全球意识与和平理念的盛行,慰安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慰安妇研究面临史料不足和脱离公众的困境,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史料并使其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介绍笔者团队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南京地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研究,制作“AR故事地图”的成果和经验,展示传统史料及其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公众化呈现方式。以此为基础,提出历史学通过数字人文方法回归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发掘史学研究体现自身价值的新领域。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新春  周宵  王文超  田雨馨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不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且也会体验到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后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反应,PTSD与PTG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往往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之中。从整合-比较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创伤后的短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缓解PTSD;在创伤后的长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结果,可以由PTSD转化。PTSD与PTG既分享着诸如创伤暴露、核心信念挑战和恐惧等共同的因素,也可能被诸如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等因素所影响,甚至社会支持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