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8)
2023(7038)
2022(5645)
2021(5480)
2020(4162)
2019(9709)
2018(9555)
2017(16035)
2016(9089)
2015(9830)
2014(9836)
2013(8702)
2012(7823)
2011(6903)
2010(7044)
2009(6134)
2008(5670)
2007(5157)
2006(4337)
2005(3711)
作者
(20765)
(17234)
(17039)
(16330)
(10775)
(8154)
(7802)
(6750)
(6579)
(6049)
(5808)
(5609)
(5407)
(5381)
(5293)
(5245)
(5229)
(5033)
(5021)
(4848)
(4291)
(4107)
(4024)
(3982)
(3959)
(3796)
(3780)
(3746)
(3529)
(3441)
学科
管理(27857)
(27402)
(24838)
企业(24838)
(21966)
经济(21946)
教育(19493)
技术(15758)
中国(14447)
技术管理(11478)
理论(9175)
方法(7746)
(7278)
业经(7259)
教学(7184)
(6754)
(6208)
数学(5822)
数学方法(5713)
(5261)
(4959)
研究(4776)
(4695)
(4676)
发展(4639)
农业(4637)
(4516)
地方(4513)
(4483)
银行(4475)
机构
大学(114489)
学院(111162)
管理(41498)
(38862)
经济(37916)
研究(37488)
理学(36426)
理学院(35964)
管理学(35429)
管理学院(35159)
教育(28330)
(24908)
师范(24812)
(24309)
中国(21616)
师范大学(20490)
科学(20370)
(18375)
(17642)
中心(16687)
(16231)
北京(15758)
技术(15729)
职业(15014)
研究所(14794)
财经(14624)
(14070)
(13803)
(13424)
业大(12318)
基金
项目(76619)
研究(66504)
科学(64799)
基金(53196)
(44648)
国家(44085)
社会(41706)
社会科(39373)
社会科学(39369)
科学基金(39219)
教育(38712)
(32516)
(29011)
编号(28420)
基金项目(28045)
成果(25109)
课题(23164)
(23086)
自然(22574)
自然科(22143)
自然科学(22141)
自然科学基金(21802)
创新(20256)
(19631)
规划(19083)
(18709)
重点(18673)
资助(18293)
(18119)
项目编号(17802)
期刊
教育(49776)
研究(43528)
(40543)
经济(40543)
中国(33059)
管理(17377)
技术(14398)
(13850)
科学(12466)
职业(12237)
学报(11312)
大学(10653)
(9269)
学学(8207)
(7951)
论坛(7951)
技术教育(7860)
职业技术(7860)
职业技术教育(7860)
科技(7858)
业经(7412)
(7204)
金融(7204)
财经(7025)
经济研究(6516)
农业(6483)
高等(6359)
(6236)
(6222)
高等教育(5528)
共检索到1703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梁丽  肖前国  杨伊生  方可  张亚利  
创伤教育干预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学术界、教育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创伤教育干预模式主要是试图"抚平"个体内在的心理创伤感,减轻或消除相应的心理症状,然而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干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长效。创伤知情积极教育模式(Trauma-Informed Positive Education,简称TIPE)是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思想在传统创伤知情教育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代表着创伤教育干预的一个新的方向。文章在系统介绍创伤知情积极教育模式的基本观点、理论基础及干预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创伤群体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展望。文章认为未来的创伤教育研究应注重实验验证,并建构适用于不同创伤群体的TIPE理论与教育干预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晓帆  吴应珍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上,人类文明在快速的发展,而伴随着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地球就要承受一份切肤之痛。2009年,法国著名环保影片《家园》在全球公映,影片通过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实景航拍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对地球演变的影响。事实上,人类已在其20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破坏了地球40亿年的固有平衡。如今,这种趋势已愈发明显,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物种灭绝等创伤已经严重危及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存续。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伟  
创伤书写是《天使,望故乡》的重要写作特征。沃尔夫以甘德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刻画了甘德家庭成员行为的反常、举止的怪异、家庭创伤与身体创伤记忆以及身份焦虑,创造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创伤家庭人物。以创伤理论为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小说主人公尤金·甘德的创伤经历,有助于挖掘《天使,望故乡》在创伤历史记忆、创伤身份塑造、创伤文学写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来自家庭的创伤造成了甘德家孩子们的身体创伤记忆。创伤记忆塑造了南方人的自我,沃尔夫和其他南方作家一起,开始了漫漫时间长河中对过去的反思和自我探寻之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向晶  
在教育实践领域内,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现状并不尽人意,作为独立的个体,教育现状中的学生并非总是被动地接受、顺应教育者的"教育",他们力图通过反抗、挣扎而守护自己的尊严并保持学习的姿态。借助四个来自课堂教学的真实案例,从"于惩罚中无声地反抗"、"于挣扎中承受应试之重"剖析学生受教育现状,并就不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进而探讨教育的使命。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新春  周宵  王文超  田雨馨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不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且也会体验到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后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反应,PTSD与PTG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往往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之中。从整合-比较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创伤后的短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缓解PTSD;在创伤后的长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结果,可以由PTSD转化。PTSD与PTG既分享着诸如创伤暴露、核心信念挑战和恐惧等共同的因素,也可能被诸如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等因素所影响,甚至社会支持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云  王娥蕊  李娜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辽宁省三个城市医科院校大学生为样本,探讨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点,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教育建议。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董勋  陈燕  
《金翅雀》是美国女作家唐娜·塔特的第三部作品,该作品围绕一幅荷兰名画,讲述了少年西奥遭受心理创伤后的成长故事。该小说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仅在于表达了对恐怖袭击的控诉,对和平与爱的期盼,还在于通过个体文学叙事治愈集体精神创伤,进而引领人们的心灵成长。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亮亮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浩洁  
美籍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的小说《夜》描写了一个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讲述了纳粹对犹太人所进行的残忍的种族屠杀与迫害。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帮助读者了解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的历史创伤。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夏茹  
路翎作为“七月派”的中坚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其小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家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文本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童年创伤、情感创伤以及大时代下的战争环境都成为路翎小说创作的底色,这种内在机制深刻影响着小说的风格与内蕴。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路翎童年记忆的追溯与战争背景下漂泊生命体验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丹  李强  
助人职业者的创伤经历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心理咨询师、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助人职业者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中均呈现出大量创伤主题,如虐待、忽视、疾病、死亡、分离、丧失等。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创伤经历在塑造助人职业偏好中所起的作用包括:补偿早年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满足受损的自恋需要;照顾他人以获得价值感;对他人痛苦的敏锐共情和认同职业榜样。这五种心理机制不仅有助于完善"源自苦难的利他"理论模型,对助人职业者的专业训练也颇具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雨馨  伍新春  陈杰灵  王文超  
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一般指人们在经历长期、反复的人为创伤事件后所形成的一种精神障碍,其症状表现不仅包括PTSD的核心症状,还包括情绪失调、人际困难、负性自我认知等。目前,CPTSD的发生率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了测查,其结构的稳定性也在多元文化中得到了验证。研究发现,CPTSD的形成不仅与自主性的破坏、信任感的丧失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也可能与情绪功能相关的脑区受损有关;创伤复原的三阶段模式是当前CPTSD干预的主要方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复杂创伤与CPTSD之间的关系,逐步厘清这一概念和诊断工具的文化适用性,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法。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成齐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干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齐立旺  
文化创伤是集体成员因对于某个惊恐事件的记忆,觉知到彼此共享的苦难而产生了共同的身份认同,从而在集体意识中留下的创伤印记。本文以犹太大屠杀的教学为例,讨论国外文化创伤教育中的三个基本论争。在教育目标上,主要的争论在于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的两种不同取向;在年龄适切性上,主要的争论在于何时对学生开展大屠杀教育;在仇恨言论(主要是大屠杀否认言论)的处理上,主要的争论在于是否以及如何使其参与课堂讨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成齐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出现与创伤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性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人际创伤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性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