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6)
- 2023(13969)
- 2022(11695)
- 2021(11071)
- 2020(9473)
- 2019(21907)
- 2018(21676)
- 2017(41998)
- 2016(22433)
- 2015(25312)
- 2014(25014)
- 2013(24831)
- 2012(23033)
- 2011(20588)
- 2010(21324)
- 2009(20395)
- 2008(20483)
- 2007(18161)
- 2006(16188)
- 2005(14923)
- 学科
- 济(103546)
- 经济(103424)
- 业(94238)
- 企(85177)
- 企业(85177)
- 管理(82310)
- 方法(49771)
- 数学(41051)
- 数学方法(40492)
- 财(31741)
- 业经(31220)
- 农(30587)
- 中国(28134)
- 务(22465)
- 财务(22428)
- 财务管理(22394)
- 技术(21998)
- 制(21800)
- 企业财务(21220)
- 农业(21037)
- 贸(19127)
- 贸易(19110)
- 易(18626)
- 理论(18050)
- 策(18009)
- 划(17120)
- 和(17087)
- 银(16453)
- 银行(16435)
- 体(16120)
- 机构
- 学院(326046)
- 大学(322748)
- 济(143620)
- 经济(141126)
- 管理(135383)
- 理学(116191)
- 理学院(115105)
- 管理学(113417)
- 管理学院(112794)
- 研究(101710)
- 中国(83207)
- 财(69731)
- 京(67189)
- 科学(56482)
- 财经(54853)
- 经(49839)
- 所(49687)
- 江(49238)
- 农(48318)
- 中心(47289)
- 研究所(44036)
- 经济学(43656)
- 北京(42833)
- 业大(42665)
- 财经大学(40533)
- 经济学院(39531)
- 州(39099)
- 商学(38350)
- 范(38147)
- 商学院(38032)
- 基金
- 项目(205979)
- 科学(165894)
- 研究(155012)
- 基金(152239)
- 家(130462)
- 国家(129070)
- 科学基金(113506)
- 社会(101296)
- 社会科(96244)
- 社会科学(96220)
- 省(80831)
- 基金项目(79419)
- 教育(72150)
- 自然(71804)
- 自然科(70262)
- 自然科学(70246)
- 自然科学基金(69094)
- 划(66704)
- 资助(63007)
- 编号(62060)
- 成果(50284)
- 创(48189)
- 部(47041)
- 重点(45919)
- 创新(44119)
- 发(44058)
- 课题(42502)
- 业(42260)
- 国家社会(42030)
- 教育部(41471)
- 期刊
- 济(160456)
- 经济(160456)
- 研究(100479)
- 中国(65002)
- 管理(57710)
- 财(57040)
- 农(44419)
- 科学(41869)
- 学报(40763)
- 教育(34067)
- 融(33802)
- 金融(33802)
- 大学(32999)
- 技术(32009)
- 学学(30930)
- 农业(30276)
- 财经(28335)
- 业经(27662)
- 经济研究(26166)
- 经(24461)
- 问题(21110)
- 技术经济(19878)
- 业(19189)
- 贸(19028)
- 统计(17778)
- 策(17172)
- 商业(16999)
- 国际(16142)
- 现代(16084)
- 世界(15843)
共检索到501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覃家琦 齐寅峰 李莉
本文对创业企业家关于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态的选择行为进行了模型分析,认为企业组织形态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家在融资过程中对权益结构(单权益或多权益)、债务责任(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的选择。模型表明,在多权益和负债条件下,企业家与外部权益投资者都倾向于选择有限责任,这意味着公司制成为各个股东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来自我国私营企业1989~2004年关于个人独资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的经验数据证实了我们的观点。
关键词:
权益结构 债务责任 组织形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覃家琦
企业家由于拥有信息优势,倾向于在经营过程中侵占投资者的部分收益作为私人所得;外部权益投资者为此而采取随机证实活动,并且投资者的股份越大,其证实的概率越大;除了证实活动,投资者还将要求解雇权、撤资权、清算权等各种控制权作为约束企业家机会主义、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但这些控制权的分配受到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人力资产特性、行业特征、企业资产的抵押系数以及企业经营年限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大部分命题得到了我国私营企业和创业投资的数据的良好支持。
关键词:
创业企业 权益融资 控制权安排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原东良 尚铎 潘玲玲
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检验和分析了党组织嵌入对私营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党组织嵌入能够促进私营企业创新投资。政治关联、政策感知、员工保护和公司治理是党组织嵌入促进私营企业创新投资的中介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十八大”召开之后,对于小微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党组织嵌入对私营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更大。研究加深了对党组织嵌入的建设和作用效果的认识,为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宏波 何佳俐
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污染的产生似乎不可避免,企业在环保治污方面能否有所作为引人关注。基于2008年和2010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私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其环保治污行为的影响发现,私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环保投入和排污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环保投入较高,缴纳的排污费也更多。在考虑了环保治污反向影响企业政治关联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分行业考察表明,政治关联对环保治污的正向作用仅在重污染企业中显著,在轻污染企业中不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政治关联对环保治污主要存在一正一反的两个影响机制:政治关联通过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正向促进环保治污,即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加大对环保治污的投入;政治关联还通过影响企业的寻租动机反向抑制环保治污,即企业会利用政治关联进行寻租,减少在环保治污上的投入。此外,私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程度较低时,政治关联显著促进环保治污,政治关联程度较高时对环保治污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揭示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环保治污的实际影响和内在机制,有助于政府采取措施合理引导企业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关键词:
政治关联 环保投入 排污费 私营企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阳镇 马光源 陈劲
企业家是驱动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市场主体,长期以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被视为指导其如何参与经济与社会行动的"商业圭臬",提高与完善企业家综合地位以及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第十次与第十一次中国私营企业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家地位感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影响,以及私营企业中的家族涉入(所有权涉入与管理涉入)在企业家地位感知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产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企业家综合地位显著改善企业家履责意愿,且相比于企业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企业家社会地位对改善企业家履责意愿的影响更强。第二,细分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企业家综合地位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环境治理责任、慈善捐赠责任与员工社会责任都分别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考虑私营企业治理情境的特殊性,家族所有权涉入与管理涉入在企业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与企业履责意愿之间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第四,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综合地位能够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最终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市场竞争工具假说,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市场化程度更高以及大规模私营企业中企业家综合地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效应更为明显。本文为私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提供新的证据,也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视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条件以及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精神驱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支持与政策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马骏 罗衡军 肖宵
本文关注私营企业在当下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潮中的创新活动投入,但有别于目前主流理论,作者认为私营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制度产物,私营企业家对"自身地位"的判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并用其指导企业战略的"进与退",因此私营企业家对自身地位的感知成为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库的实证结果支持了相关假设:第一,私营企业家自身地位感知与企业创新投入正相关,这一作用在经营时间短、小规模及低市场地位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第二,当个体企业家感知地位高于群体地位的平均水平时更偏好创新。第三,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私营企业家如果地位感知高,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投入。本文价值在于:提示了如何激发私营企业创新这一"进"的行为,引导其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引起对于私营企业家"心理健康"的重视。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一鸣 王艺明
本文采用2002—2010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私营企业家的各项时间分配情况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研究了社交活动经费、企业家的政治身份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还加入了企业家的个人时间精力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度量。同时,本文采用研发创新活动双向指标,即研发创新投入和专利、新产品的产出分别衡量。经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家与同行、金融机构、亲友及政府间进行的非生产性社交活动时间,即企业家"外出联系生意、开会及公关、招待"的时间对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家花费的公关招待费、摊派费等也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剑雄
基于调查数据,本文运用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对中国私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中影响企业制度选择和创新的关键因素做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家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越高,其越有可能将创立的公司改制为现代企业。私营企业家管理和领导经验的积累,对于私营企业制度选择和创新有显著性影响。对于中国的私营企业而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企业所有者会做出一些产权方面的制度选择,以对经营者形成制衡。本文的研究也表明,私营企业创办人创办企业前的党员身份和现任管理者的党员身份对于私营企业制度选择和创新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企业家人力资本 私营企业 制度选择和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方静 唐韬 夏伦
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要现象。与主要基于工资成本等直接用工成本的传统视角不同,文章认为企业层面过于频繁的劳动力流转(较高的临时工比例、离职率、雇佣员工变动率)所带来的流转成本以及经营负担加重,会提高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利用第7~12次(2006~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文章验证了以临时工比例衡量的劳动力流转率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正向关系。具体而言,劳动力流转率上升会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与强度,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文章还检验证实,流转成本、资本深化与其他经营负担是劳动力流转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渠道。文章的研究为中国当前迅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解释,同时也为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涵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淑娟 刘晓斌
从私营企业工资管理现状出发 ,明确构建私营企业工资管理模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提出私营企业工资计量管理模型 :工资额 =基础工资 +偶然工资 +结构工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础工资、偶然工资的确定 ,并重点阐述了结构工资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工资 计量管理模型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曾维涛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通过对私营企业家阶层政治参与的目标和政治参与表现形式的深入分析,可找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家阶层政治参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对我国现实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
私营企业家 政治参与 政治诉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肖文圣 周敏倩
佳能公司是世界著名企业,它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方兴未艾的私营企业学习。本文从佳能公司的标识语、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军人物的高素质,尤其是佳能公司的企业家及高层管理者高素质等方面做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私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强调了私营企业家高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私营企业家素质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佳能公司 创始人 私营企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少卿
通过给出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过去私营企业选择家族化治理模式是私营企业家在环境约束下求生存与发展的理性行为。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私营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关系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私营企业调整其现有的治理机制的诱因。本文对三种主要的可能调整路径进行了分析。由于一些外部制度条件的缺失,私营企业治理模式的演变估计将呈现出缓慢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化 治理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井岗
目前我国一些私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制度、随意性用人制度、落后的生产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必须借助三“力”,即科技之力、谋略之力、管理之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根丽 尤亮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城镇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分位数模型研究了非正规就业对私营企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对不同工资阶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惩罚效应,且惩罚效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存在。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虽在工资分布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但差别并不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在低学历劳动者、男性劳动者和非东部地区劳动者组别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经验不足的中等及以上工资阶层劳动者在非正规就业时遭受的工资惩罚更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就业歧视是非正规就业存在工资惩罚的主要原因,非正规就业并未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补偿工资差异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