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7)
2023(9588)
2022(8671)
2021(8191)
2020(6830)
2019(16296)
2018(16429)
2017(30829)
2016(16903)
2015(19063)
2014(19174)
2013(18824)
2012(16993)
2011(15224)
2010(15048)
2009(13363)
2008(12661)
2007(10766)
2006(9392)
2005(8003)
作者
(47655)
(39371)
(39072)
(37327)
(25386)
(19037)
(17786)
(15597)
(15263)
(14127)
(13991)
(13190)
(12507)
(12415)
(12219)
(11896)
(11837)
(11732)
(11390)
(11330)
(9786)
(9614)
(9453)
(9084)
(8858)
(8761)
(8747)
(8733)
(7938)
(7778)
学科
(65673)
经济(65602)
管理(46210)
(44073)
(36603)
企业(36603)
方法(31011)
数学(26809)
数学方法(26527)
(17831)
中国(17485)
地方(16755)
(15466)
(15139)
业经(14505)
农业(11993)
理论(11148)
(11050)
(10813)
贸易(10808)
环境(10799)
(10418)
技术(10128)
(9963)
教育(9616)
(9470)
财务(9413)
财务管理(9399)
(9085)
企业财务(8900)
机构
大学(232563)
学院(231046)
管理(95998)
(86693)
经济(84664)
理学(84001)
理学院(83051)
管理学(81640)
管理学院(81236)
研究(75774)
中国(54027)
(50089)
科学(49417)
(37945)
(37533)
(37498)
(36405)
业大(36091)
研究所(34613)
中心(34129)
(32002)
师范(31707)
财经(31019)
北京(30680)
农业(28461)
(28223)
(28075)
(27034)
师范大学(25815)
经济学(24539)
基金
项目(166514)
科学(130438)
研究(122407)
基金(119829)
(103841)
国家(102959)
科学基金(88794)
社会(75182)
社会科(71055)
社会科学(71032)
(66451)
基金项目(65159)
自然(58906)
自然科(57454)
自然科学(57442)
自然科学基金(56368)
教育(55567)
(55036)
编号(51030)
资助(48830)
成果(40589)
重点(36916)
(36132)
(35337)
课题(34614)
(34426)
创新(32018)
科研(31922)
项目编号(31247)
大学(30772)
期刊
(94687)
经济(94687)
研究(65936)
中国(41026)
学报(36742)
科学(34188)
管理(33718)
(32533)
大学(27246)
教育(26836)
(26545)
学学(25491)
农业(23040)
技术(19842)
业经(16369)
(16293)
金融(16293)
图书(14491)
经济研究(13993)
财经(13871)
理论(12171)
问题(12164)
科技(11968)
资源(11769)
(11591)
实践(11454)
(11454)
(11220)
现代(10939)
技术经济(10904)
共检索到325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伯重  
十年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刘石吉先生的《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分析》与《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市镇的发展》三篇论文,却早巳不胫而走,在大陆明清史学界广泛流传。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杪将上述三文汇为《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一书,于1987年刊出,以餐读者。此书不仅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学者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专著,而且也是1980年代国际中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忠平  
市镇作为社会的、经济的及地理的实体,是在宋元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于江南农村的。随着江南市镇社会经济的兴起与繁荣,其内部的社会组织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本文拟就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类型,即市镇政权组织、宗族组织以及帮行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镇社会经济的影响略加探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包伟民  黄海燕  
作者以浙江乌青镇为个案 ,对“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作了角度独特地评论 ,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认为 :蚕桑业固然是乌青镇农村经济中粮食作物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若说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进而规定了市镇经济的“专业性” ,则有夸大之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樊树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游欢孙  曹树基  
市镇周边乡村农民以兼业的方式部分或暂时实现由农民向手工业工人的转化,其实质是江南的“乡村工业化”而非“人口城市化”。没有现代工业支持的江南市镇,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因而对整个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章振华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新著─—简评《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章振华研究市镇史是需要有深厚的经济学、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学科专业根基。古今市镇嬗变很大,除了要搜集研究大量历史文献之外,还须深入实地踏勘,把文献记载和调查考察结合起来才可求得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檀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北部为鄱阳湖平原,中部南部为丘陵山地。赣江发源于省境南端的南岭山脉,自南而北流经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南昌、建昌等府,汇抚、袁、信、修诸水入鄱阳湖,北接长江。赣江全长700余公里,纵贯全省,流域面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舰戈  
书船是活跃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图书贸易的一种主要载体,它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和文化传播。通过明清时期有关江南书船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对书船的活动范围、图书的营销方式、读者购书、藏书等方面进行考究分析,阐明江南书船对明清时期图书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鑫  陆柳梦  
数字人文是传统历史学、文学等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的交叉领域,而文本的分析和挖掘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古籍由于在文本上的复杂性,也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难点。家谱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数字人文视角,以毗陵庄氏古家谱为例,通过基本统计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地呈现出毗陵庄氏在江南地区的世家姻娅交往情况和变化,提供了一种用数字人文方法研究家谱古籍的新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潇  
江南市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清及当代时序上的两次兴盛期。但是这两次兴盛表征背后所展现的社区发育逻辑有很大的不同。以上海市郊七宝古镇为例,其第一次兴盛的机理是在国家悬置的背景下,依靠其内部产业发展及市场交易带动而实现的近代市镇繁华;而第二次兴盛则是在国家介入以后,通过政府规划设计社会工程,以旅游业为突破口,而带来的当代市镇的再度发展。两次繁盛背后的一个重要转变在于市镇已从一个商品交易的中介转变为消费的终端市场。在国家介入市镇发展以后,市镇原有的传统发生了变迁,社会资本网络的拓展,经济与生活的分离,宗教影响的式微,昭示着市镇社区内部一场静悄悄的变革。以七宝为代表的江南市镇社区两次发育的不同机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周育民  
晚清苏南市镇研究,成果甚丰,但于市镇总体格局,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除少数大城市外,一般市镇难以确定其经济地位。苏南地区的厘卡严格根据城镇商业地区的重要性及其商路设置,可以反映苏南主要市镇的经济地位。本文根据清代有关厘金史料,探讨了晚清苏南地区的市镇结构、商路情况以及民间银钱使用比例的情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廷元  
明清时期江南棉织业颇负盛名,其产品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俱为全国之冠。江南棉织业的发展对于商业的活跃,市镇的兴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都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历经明清两朝五百年的悠悠岁月,江南棉织业的绝大部分却一直停留在“以织助耕”的经营形态上,而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更没有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当时棉织业的劳动收益过低。本文拟就此略作论述,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檀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本文选取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东北和台湾等较具代表性的区域,分别考察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特色。文章特别强调,虽然各区域自然条件、发展背景不同,发展水平、特点也有较大差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明清时期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商品流通大大加强了。正是由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流通的扩大,才使得各区域可以扬长避短,分工互补,并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