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61)
2023(3118)
2022(2764)
2021(2664)
2020(2182)
2019(5186)
2018(5261)
2017(9984)
2016(5514)
2015(6258)
2014(5975)
2013(5821)
2012(5499)
2011(4849)
2010(4789)
2009(4199)
2008(4091)
2007(3665)
2006(3241)
2005(2835)
作者
(14307)
(11900)
(11776)
(11100)
(7713)
(5829)
(5443)
(4559)
(4511)
(4289)
(4064)
(3918)
(3917)
(3651)
(3640)
(3548)
(3536)
(3511)
(3424)
(3390)
(2992)
(2876)
(2819)
(2730)
(2696)
(2643)
(2601)
(2582)
(2447)
(2381)
学科
(19345)
经济(19329)
(15614)
管理(14905)
(13268)
企业(13268)
地方(7607)
(6912)
方法(5493)
业经(5408)
中国(5122)
农业(4822)
数学(4246)
数学方法(4166)
(3850)
(3746)
(3714)
(3685)
(3659)
贸易(3656)
技术(3591)
(3577)
理论(3562)
(3504)
地方经济(3487)
(3442)
经营(3339)
环境(3070)
决策(2682)
(2678)
机构
学院(70449)
大学(68832)
管理(26939)
(24390)
经济(23641)
研究(23500)
理学(23038)
理学院(22687)
管理学(22317)
管理学院(22147)
中国(17835)
(15306)
科学(14861)
(11945)
(11479)
师范(11384)
(11222)
中心(11093)
(10652)
(10482)
研究所(10220)
(9664)
业大(9589)
北京(9319)
(9223)
师范大学(9105)
技术(8585)
农业(8275)
财经(8270)
(7286)
基金
项目(46893)
科学(36590)
研究(36321)
基金(32273)
(27552)
国家(27255)
科学基金(23502)
社会(21278)
社会科(20013)
社会科学(20007)
(19575)
基金项目(17628)
教育(16749)
编号(16318)
(16284)
自然(15475)
自然科(15060)
自然科学(15059)
自然科学基金(14787)
成果(13165)
资助(12587)
课题(11493)
(10997)
重点(10371)
(9838)
(9782)
(9659)
项目编号(9452)
创新(9072)
规划(9057)
期刊
(31390)
经济(31390)
研究(20208)
中国(15549)
管理(10469)
教育(10329)
(9835)
科学(9731)
学报(8811)
(8447)
农业(6755)
大学(6663)
技术(6599)
业经(6245)
学学(5915)
(5426)
金融(5426)
图书(5392)
资源(4729)
(4564)
问题(4220)
现代(4100)
(4058)
论坛(4058)
经济研究(3944)
(3908)
书馆(3877)
图书馆(3877)
财经(3491)
(3357)
共检索到108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景文  
文章梳理了刘氏父子的治经理念,重点分析了《别录》、《七略》编纂中发散出的古文经学思想,及蕴含的浓厚的古文经治学方略与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了刘氏父子在古文经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杜穗  
本文论述了西汉刘向父子进行的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书籍校理工作。扼要介绍了刘向父子校书的历史背景 ;刘向父子校书的主要方法 ;这些校书方法奠定了校勘学基础 ,并由此创立了中国古代目录学。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孙显斌  
《七略》、《别录》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主持校书活动的重要成果,历来学者对二目多有研究,但是对于二目的编撰者和成书先后问题仍莫衷一是,本文从二目编撰过程和分类继承的角度考辨《别录》成书当在《七略》之后。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傅荣贤   胡笳  
[目的/意义]考察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对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七略别录》佚文的增删,确定章太炎增补与删削的具体佚文条目,揭示其《七略别录佚文徵》的学术贡献。[方法/过程]重新界定佚文条目的确认原则,逐条梳理章太炎对马氏佚文的增补与删省,改变“马国翰辑本佚文90条,章太炎辑本佚文108条”的笼统认识;并在与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姚振宗《快阁师石山房丛书》的比较中,分析各家辑本的得失,突出章太炎辑本的学术成就。[结果/结论]章太炎以一己之力、历时半载,增补马国翰《七略别录》佚文41条,删除18条。章氏之增删有助于复原《别录》《七略》的原始面貌,对于重新认识号称“佳本”的姚振宗辑本亦有参考价值。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房亮  
清人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虽以“佚文”为名,但并不从辑佚学的角度“以搜辑佚文为事”;而是从目录学的角度“推寻端绪”,努力复原《别录》的体制,其《七略别录佚文》也成为最接近《别录》本来面目的文本。具体而言,他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两者一为校雠学、一为目录学的学科分殊;分析《别录》成书始末,显示《别录》存在两个版本,一是“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的单篇叙录,二是“时又别集众录”而成的第二个版本。以此为据,可知第一个版本只有基于校雠分工的简单分类,第二个版本则完整地承绪了《七略》的分类体系。此外,姚振宗收录《战国策》等八篇相对完整的叙录,也反映他的灼见。然而,姚振宗也存在以荀悦《汉纪》“为《辑略》之文”、因没有认识到《汉志》班固注兼取《别录》《七略》而将班注全部移录为《七略》佚文等方面的不足。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曹之  
是杜参还是富参——《七略》、《别录》研究一得曹之ABSTRACTInthestudiesofQiLueandBieLu,researcherssinceTangDynastyhavemistakenlyregardedDuCanasoneofthec...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殷洪  
钱基博先生(1887-1957年,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学问家,他一生经经维史,学贯四集,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学界享有盛誉,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较少为世人所认知。其子钱钟书先生(1910-1998年),则因其创作的小说《围城》和学术巨作《管锥编》而名震学坛,为海内外学人所推崇甚而形成"钱学",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文化昆仑",成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史界少有的学术泰斗。一门父子同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宗师级大学者实为近代以来所少见。今年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十周年,特刊此文以志怀念。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杨苏闽  
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七略别录》为对象,以完善马氏辑本为目标,剔除《汉志》“所录书目及其子注”以及“诸书叙录”集中呈现的佚文,表达了对辑佚条目“多”与“真”之间辩证关系的独特思考。章氏辑本承绪马氏,《别录》《七略》混辑不别,值得商榷。但章太炎依《汉志》分类框架确定佚文的类别位置,并根据“班氏省出新入”对佚文类别位置做出相应调整,较为准确地复原了“刘氏旧文”的原书篇第。尤其是,章氏佚文首列“《艺文志》所录书目”作为“起本”文献,使佚文各有攸归,并揭示了《别录》《七略》佚文与《汉志》著录在书名、篇卷等方面的异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金泽  李宗键  
关键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金泽  李宗键  
~~
关键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国强  
《别录》是由刘歆于校书工作全部完成后结集或主持编辑的。刘歆按照既定的几大部类,加上他对思想学术的理解和古文经学家的立场,为《别录》和《七略》两书设置了同一的类例。《汉书·艺文志》首先著录了卷数,而《别录》、《七略》仅仅著录了篇数。刘向书录是在文献还是以简策作为载体时撰写的,不可能见到缮写于缣帛后的卷数。刘向书录和刘歆提要佚文例称篇数而不称卷数。早期文献用篇而不是用卷来陈述《别录》、《七略》著录文献的总数。《汉书·艺文志》篇、卷并存,其中的篇就是《别录》、《七略》原始著录的遗存,而卷数是班固把宫廷所藏文献实物的卷数添加上去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孟凡华  
在中国手工业社会中,"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手工业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尽管这种传承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使手工业文化源远流长,利于中国工艺在整体上保持领先地位,利于生成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师徒关系亲密的文化。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袁红梅  
严遨、严谷声父子毕生以古籍文献收藏为己任,搜求、收藏古籍文献30余万卷,其中善本5万余卷,其藏书楼"贲园书库"被誉为"成都天一阁"、"抗战时期的文化客栈"。严氏父子痴爱古籍文献,苦心孤诣地对古籍文献进行搜访、校勘、补正、辑佚、注释,完善古籍文献,创造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以学术传衍为使命,利用藏书刊刻古籍文献;慷慨无私,将私藏古籍文献捐奉国有。他们取得了突出的文献学成就,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学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福标  
韩愈文集在清同治时有广州刻本,此本后经理学大师陈澧及其子陈宗颖批点,对韩文的义理颇多发明。此批点本是考察晚清岭南学术界对韩文接受情况的珍贵文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