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1)
2023(7033)
2022(5854)
2021(5673)
2020(4733)
2019(10897)
2018(10833)
2017(21386)
2016(11703)
2015(13247)
2014(13363)
2013(13597)
2012(12813)
2011(11924)
2010(12137)
2009(11747)
2008(11579)
2007(10770)
2006(10055)
2005(9107)
作者
(33393)
(28426)
(28365)
(26937)
(17229)
(13417)
(12577)
(10958)
(10556)
(9949)
(9690)
(9060)
(8879)
(8874)
(8547)
(8416)
(8367)
(8221)
(7996)
(7974)
(7207)
(7035)
(6921)
(6659)
(6543)
(6424)
(6324)
(6010)
(5795)
(5739)
学科
(54418)
经济(54336)
(49297)
(37813)
农业(32620)
管理(24531)
方法(19087)
(18718)
贸易(18711)
(18430)
中国(17809)
业经(17587)
数学(17053)
数学方法(16938)
(15591)
企业(15591)
(14812)
农业经济(12341)
地方(10928)
(10876)
(10743)
(10248)
(9860)
银行(9848)
(9573)
(9561)
劳动(9544)
(9480)
农村(9457)
发展(9283)
机构
学院(178395)
大学(174993)
(83816)
经济(82342)
管理(66629)
研究(60985)
理学(57277)
理学院(56744)
管理学(55990)
管理学院(55679)
中国(49774)
(48331)
(37328)
农业(36388)
(35910)
科学(33342)
(30720)
业大(30692)
财经(28989)
中心(28436)
研究所(27220)
(26822)
(26279)
经济学(25879)
经济学院(23600)
(22699)
北京(22670)
师范(22562)
农业大学(22251)
经济管理(21784)
基金
项目(109430)
研究(85701)
科学(85495)
基金(79236)
(67671)
国家(66980)
社会(56397)
科学基金(55914)
社会科(53020)
社会科学(53011)
(42050)
基金项目(42024)
编号(37005)
教育(36734)
(34446)
自然(31764)
资助(31318)
自然科(30914)
自然科学(30906)
成果(30594)
自然科学基金(30334)
(29314)
(25888)
(25423)
课题(23911)
重点(23788)
国家社会(23677)
(23466)
(22864)
社科(22039)
期刊
(101435)
经济(101435)
(55492)
研究(54606)
中国(38390)
农业(37647)
学报(25381)
科学(24812)
(24754)
业经(23208)
(22543)
金融(22543)
大学(21237)
学学(20417)
管理(19606)
问题(16742)
(16385)
农业经济(14941)
农村(14454)
(14454)
财经(14291)
经济研究(13929)
教育(13689)
(13367)
技术(12805)
(12266)
世界(12232)
经济问题(11229)
国际(11124)
(10562)
共检索到278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海章  
在工业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不少发展中国家都曾尝试过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让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城市,试图以此推进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进而实现二元经济的同质化。然而,结果却使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跌入了难以自拔的陷阱。鉴此,为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避开刘易斯陷阱,充分有效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应坚持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战略。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傅鸿源  陈煜红  叶贵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元春  肖亚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的途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伟  姜世超  
近年来,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种种迹象表明"刘易斯拐点"似乎已经来到中国。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山东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对于政府作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保持山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对三个定性指标的分析得出了山东省并未到达明显的"刘易斯拐点"的结论,运用数据模型推导出了山东省到达"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本文的动态模型表明: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参照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概念,本文创新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贫困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此时,其大部分劳动力被吸附在农业上,工业难以发展,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状态。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召元  
根据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的多个典型特征,利用宏观数据并结合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多个判断标准,对我国何时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直到2008年前后才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与经典刘易斯模型及其他国家经验不同的是,在到达刘易斯转折点时,我国仍然有90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今后的劳动力转移将呈现以较高教育程度的年青人转移为主和中西部就近转移的新模式,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再主要由工资差距决定是转移新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宾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1978年至2010年为样本期,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我国城乡差距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城乡差距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水平的确在逐步缩小,但原因在于中央的惠农政策改善了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参照变量的走势后可知,没有证据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美  张福明  孙鹏飞  
本文基于刘易斯模型,采用调查问卷、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当前的农业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个体特征、农业就业的时间分布、农业就业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其成因,既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度性原因;又有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原因。要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农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农地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对农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变就业观念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克继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并通过研究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从农业内部和外部来拓展就业空间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超  王春杨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是否结束"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拐点"概念认识、证明及数据选择上的分歧。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关键在于考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城镇内部工资是否趋同"两大因素。沿着这一思路,我国呈现出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的特殊现象,这说明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目前劳动力短缺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瑞龙  张泽华  
依据刘易斯"拐点"中对于保留收益的描述构建了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了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实证研究不仅提出了用以解决资本存量问题的二阶加权差分计量方法,还加入了用于衡量劳动力保留收益水平和差距的新变量。稳健的回归结果表明劳均资本、生活成本对劳动报酬份额存在正向影响,而劳动力群体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数量对该份额存在负向影响,符合模型预期。与此同时,福利分析指出,对于初次分配是否有利于劳动者不能仅以劳动报酬份额为标准,否则会产生误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光明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出了一种人口流动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模型也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本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就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年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继  
"刘易斯拐点"研究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描述的是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动态转移。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理论研究表明,我国"刘易斯拐点"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同步性,农业部门劳动力供求、城乡收入差距、边际生产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且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随着"刘易斯第二拐点"的临近,农村人口转移将会达到峰值,增量逐渐收敛。为此,需要支持城镇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合理就业、继续完善配套措施提供市民化服务和开展专业化职业培训等相应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熊婕  腾洋洋  
文章从刘易斯剩余劳动力理论出发,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短期和长期异质型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通过实证检验1985~2008年中国不同学历的劳动力流动情况和收入差距的相关性,认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对城乡差距缩小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但由于此群体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提出通过提高技能型劳动力比例和缩短劳动力流动半径扩大人力资本对农村的外溢效应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