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8)
- 2023(11614)
- 2022(10138)
- 2021(9399)
- 2020(7893)
- 2019(18685)
- 2018(18075)
- 2017(34548)
- 2016(18718)
- 2015(21312)
- 2014(21530)
- 2013(21492)
- 2012(20542)
- 2011(18989)
- 2010(19462)
- 2009(18411)
- 2008(18256)
- 2007(16583)
- 2006(14832)
- 2005(13749)
- 学科
- 济(97392)
- 经济(97322)
- 管理(49942)
- 业(46768)
- 企(36420)
- 企业(36420)
- 方法(36269)
- 数学(31819)
- 数学方法(31493)
- 中国(24191)
- 贸(23996)
- 贸易(23986)
- 地方(23589)
- 农(23551)
- 易(23343)
- 财(20496)
- 学(18779)
- 业经(18189)
- 制(16410)
- 农业(15269)
- 地方经济(14557)
- 融(13884)
- 金融(13882)
- 银(13762)
- 银行(13741)
- 行(13231)
- 策(12758)
- 和(12710)
- 环境(12513)
- 理论(11826)
- 机构
- 大学(277270)
- 学院(276604)
- 济(129464)
- 经济(126869)
- 研究(102137)
- 管理(102024)
- 理学(86082)
- 理学院(85069)
- 管理学(83706)
- 管理学院(83165)
- 中国(78517)
- 财(58701)
- 科学(58589)
- 京(58092)
- 所(52709)
- 研究所(47253)
- 中心(46254)
- 农(45307)
- 财经(45217)
- 江(43803)
- 经济学(40956)
- 经(40809)
- 北京(37327)
- 业大(37151)
- 范(36737)
- 经济学院(36704)
- 师范(36423)
- 院(35967)
- 农业(35468)
- 州(34316)
- 基金
- 项目(170640)
- 科学(133501)
- 研究(127521)
- 基金(122973)
- 家(106055)
- 国家(105174)
- 科学基金(88805)
- 社会(81438)
- 社会科(77241)
- 社会科学(77217)
- 省(65505)
- 基金项目(63424)
- 教育(57877)
- 划(55461)
- 自然(54733)
- 自然科(53395)
- 自然科学(53377)
- 自然科学基金(52418)
- 编号(52161)
- 资助(51768)
- 成果(44065)
- 发(38824)
- 重点(38797)
- 部(38648)
- 课题(36512)
- 创(34706)
- 国家社会(33758)
- 教育部(33246)
- 性(32843)
- 创新(32599)
- 期刊
- 济(152591)
- 经济(152591)
- 研究(90985)
- 中国(56749)
- 财(45256)
- 农(41339)
- 学报(39352)
- 管理(38556)
- 科学(36683)
- 融(30525)
- 金融(30525)
- 大学(29839)
- 教育(27892)
- 学学(27748)
- 农业(27720)
- 经济研究(25805)
- 技术(24771)
- 财经(23023)
- 业经(22391)
- 贸(20930)
- 问题(20281)
- 经(20010)
- 国际(19282)
- 世界(15967)
- 技术经济(15596)
- 业(15141)
- 统计(14498)
- 理论(13451)
- 商业(13372)
- 图书(13258)
共检索到444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月
本文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理论,验证出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台湾经济的刘易斯转折点。此后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挑战,台湾地区采取针对性政策,弥补了台湾劳动力的短缺,实现了台湾经济的顺利转型。祖国大陆东部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类似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台湾,已逼近刘易斯转折点,可借鉴台湾经验;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距离刘易斯转折点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应抓住东部逼近转折点的时机,实现从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用人口问题为主线连接起来,指出中国已跨越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向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过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深层次、综合配套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
人口转变 老龄化 工业化 结构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裕雄 张正河
处于刘易斯转折点时期的中国农业面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三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对刘易斯转折点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认为中国农业政策目标仍然要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力,保证农民收入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在此前提下有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从政策措施来讲,应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将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更直接与农民收入挂钩;严格坚持现有农地所有权制度,通过鼓励使用权流转、发展农村合作和协作组织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倾斜的税收及金融政策促进农村工业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瑜
近年来,"民工荒"和劳动力工资上涨问题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激烈争论。本文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将其总结为四种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些分歧,既源于判断标准和依据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统计数据的影响。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以相当比例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与刘易斯模型的推论并不相符。本文认为,这个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并且刘易斯模型并未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不能直接地以经典的刘易斯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新现象亦不能简单地与经典刘易斯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需要修正未考虑制度性障碍的二元经济理论...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转折点 二元经济结构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蔡昉
地区之间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从而最终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是大国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中国的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更体现在国内各区域之间。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应警惕违背比较优势理论的赶超战略而成为第三个"梅佐乔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中国的城市化存在诸多问题,其进一步的发展应体现如下理念:人口的城市化比土地的城市化更重要、新增人口作为市民的意义比作为劳动者的意义更突出、全体城市实际居民均等获得公共服务比获得居住权更加重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蔡昉
经济发展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因此,在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保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本文把中国农业发展置于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背景之下,考察其面临的挑战,认为在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农业生产率的同步提高有赖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朝着市场均衡方向持续提高。本文建议,在本世纪以来粮食比较优势提高的基础上,实施主动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一个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李天祥 李琳
本文从引起劳动供给条件变化的迁移成本角度对刘易斯转折点与工资上涨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作用的结果,任何非劳动力供求因素变化本身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代表转折点的到来;(2)必须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任何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导致的工资上涨都不能作为判断转折点出现的标志。由迁移成本上升导致的"补偿工资上升"与具有刘易斯转折点意义的"工资上升"并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进行工资上涨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分析时,需要将这些引起迁移成本变化而与劳动力转移无关的因素加以分离,否则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有偏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相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开放条件 二元经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东升
本文提出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实际工资较快提升,农民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快速增加,"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实证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最后针对"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条理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质量。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民工荒 农民工市民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志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结构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段,而阶段产物-人口红利则带来经济增长契机。本文在综合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尝试揭示两者的一致性,进而结合中国国情,从工作年限入手,对传统的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和验证。结果表明:现行城市化发展体制是制约进城务工年限的主要因素,通过其工作年限的适当延长,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可以延长10-15年,并由此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卿涛 杨仕元 岳龙华
"民工荒"在全国继续蔓延,引起学界关于中国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争论,准确判断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对于政策制定非常重要。文章收集了中国1990~200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拓展的Minami准则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越过了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但没有充分的理由表明中国进入了刘易斯第二转折点。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短缺点 商业化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赵显洲
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标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相对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是由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决定的,供给量是由劳动力转移后可能获得的净收入决定的,当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过高时,必然会出现一边过剩一边短缺的现象;由于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还远未到来。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 民工荒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毛学峰 刘靖
近年来,农民工名义工资上涨与"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引发学术界关于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本研究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使用微观资料估计农业部门影子工资和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结合农民工工资的匡算,试图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农业劳动边际产出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仍旧没有赶上农业部门工资,样本区间内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商业化"拐点没有到来,从农民工资匡算来看,尽管名义工资有上涨,但是实际工资却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仍旧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最高水平,实际工资水平不支持刘易斯拐点到来。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农民工工资 边际产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宋艳菊
通过对刘易斯转折点理论与测度方法的研究,本文剖析了其争论产生的实质,认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争论形成的根源具有特殊性,只有追溯刘易斯转折点本源,厘清刘易斯第一转折点(短缺点)和第二转折点(商业化点),并根植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背景,对模型的假设条件和设定形式给予适当修正,还原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建立合理的、准确的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二元经济 民工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对于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变化从而人口发展动态缺乏一致性认识,以及对于人口红利在二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看法,常常导致学者们在经济发展阶段判断上的分歧。本文从理论上尝试揭示人口转变与二元经济发展的一致关系,即两个过程具有共同的起点、相关和相似的阶段特征、甚至重合的变化过程;进而利用人口预测结果等经验材料,论证和检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本文还指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尽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缩小"未富先老"缺口的关键和唯一途径。为此,本文就挖掘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潜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条件,以及依靠转变发展方式获得新的经济增长源泉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