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78)
- 2023(12934)
- 2022(10888)
- 2021(10310)
- 2020(8593)
- 2019(20076)
- 2018(19338)
- 2017(37088)
- 2016(19553)
- 2015(22109)
- 2014(21498)
- 2013(21433)
- 2012(19559)
- 2011(17637)
- 2010(17124)
- 2009(15349)
- 2008(14586)
- 2007(12439)
- 2006(10679)
- 2005(9292)
- 学科
- 济(90786)
- 经济(90708)
- 业(51077)
- 管理(50531)
- 方法(43072)
- 企(38989)
- 企业(38989)
- 数学(38657)
- 数学方法(38258)
- 农(25339)
- 中国(24682)
- 贸(24052)
- 贸易(24044)
- 易(23529)
- 业经(18731)
- 财(18452)
- 地方(17785)
- 农业(16636)
- 学(13821)
- 制(13808)
- 产业(13281)
- 技术(12717)
- 环境(12495)
- 和(11340)
- 出(11307)
- 融(11288)
- 金融(11285)
- 银(11144)
- 理论(11141)
- 银行(11115)
- 机构
- 大学(276469)
- 学院(275133)
- 济(130135)
- 经济(128296)
- 管理(109753)
- 理学(96555)
- 理学院(95544)
- 管理学(94096)
- 研究(93992)
- 管理学院(93578)
- 中国(70713)
- 京(56700)
- 科学(53202)
- 财(52760)
- 所(44709)
- 财经(43981)
- 中心(43008)
- 经济学(42312)
- 农(42036)
- 研究所(41086)
- 经(40519)
- 业大(39076)
- 经济学院(38465)
- 江(36947)
- 北京(35165)
- 范(34119)
- 院(33931)
- 师范(33811)
- 财经大学(33206)
- 农业(33076)
- 基金
- 项目(194855)
- 科学(156637)
- 基金(146942)
- 研究(142350)
- 家(128186)
- 国家(127245)
- 科学基金(110333)
- 社会(95835)
- 社会科(91336)
- 社会科学(91314)
- 基金项目(77450)
- 省(71958)
- 自然(69728)
- 自然科(68187)
- 自然科学(68171)
- 自然科学基金(66998)
- 教育(64496)
- 划(61673)
- 资助(59855)
- 编号(54925)
- 部(44990)
- 重点(43678)
- 发(43262)
- 成果(42549)
- 国家社会(42035)
- 创(41150)
- 教育部(39389)
- 创新(38621)
- 人文(38279)
- 科研(37532)
- 期刊
- 济(129480)
- 经济(129480)
- 研究(78406)
- 中国(48461)
- 管理(39517)
- 科学(38974)
- 学报(38730)
- 财(38015)
- 农(37118)
- 大学(31130)
- 学学(29597)
- 农业(26218)
- 技术(23604)
- 经济研究(23076)
- 教育(21652)
- 财经(21599)
- 融(20897)
- 金融(20897)
- 业经(20053)
- 贸(19236)
- 经(18874)
- 问题(18626)
- 国际(16796)
- 世界(15065)
- 业(14896)
- 统计(14474)
- 技术经济(14082)
- 理论(13720)
- 策(12943)
- 资源(12607)
共检索到392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谢莉娟 吴中宝
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推论相比,要素价格调整定理及要素价格非敏感定理更加真实地传达了现实贸易的结果,也对我国劳动力价格非均等化发展的现实悖论做出了一定的解释。进一步审视我国的"现实体制",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及其引致的劳动转移替代资本转移的强化,是我国劳动力价格长期非敏感的重要原因。而"刘易斯转折点"的预期出现,将带来劳动力价格非敏感性的弱化甚至逆转。这要求我们必须率先通过制度引导实现产业的有效转移和升级。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召元
根据刘易斯转折点到来时的多个典型特征,利用宏观数据并结合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微观数据,基于多个判断标准,对我国何时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直到2008年前后才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与经典刘易斯模型及其他国家经验不同的是,在到达刘易斯转折点时,我国仍然有9000万左右的富余劳动力。今后的劳动力转移将呈现以较高教育程度的年青人转移为主和中西部就近转移的新模式,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再主要由工资差距决定是转移新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富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吴要武
本文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出发,推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应该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然后从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变化、非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等角度检验了这些推论。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应该调整教育结构,增加培训投入,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以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肖卫 向国成 朱有志
文章以中国经济出现刘易斯转折点与库兹涅茨假说的基本特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逻辑起点,构建一个以结构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模型,分析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农民工在区域之间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理性分流规律。文章认为农民工作为现代产业中最具流动性的劳动力,适时在区域之间和部门之间做出基于市场机制的理性选择,进行"二次流动",是当前"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且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刘易斯理论中劳动力流动的第二转折点隐含了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牵引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最终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建设的基础逻辑。本文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引入新古典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实现农业发展进而达到第二转折点状态的路径,并根据现阶段国内产业间劳动生产效率差距较大的经济事实,在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实现不但要优化农业劳动力规模和实现资本积累,更要加强农业生产中技术投入并制定有益于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最终通过农业发展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保证劳动者在城乡产业就业中能够等同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致的回报,完成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城乡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建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瑜
近年来,"民工荒"和劳动力工资上涨问题引发了关于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激烈争论。本文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将其总结为四种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些分歧,既源于判断标准和依据的差异,也受到了不同统计数据的影响。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以相当比例存在的这一基本矛盾与刘易斯模型的推论并不相符。本文认为,这个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并且刘易斯模型并未考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不能直接地以经典的刘易斯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新现象亦不能简单地与经典刘易斯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相对应。需要修正未考虑制度性障碍的二元经济理论...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转折点 二元经济结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斌
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著名,也比较重要的理论。但这个经济理论是有缺陷的理论,这表现在其赖以建立的基础并不坚实,其分析的逻辑存在漏洞,其使用的概念极为含糊,以及这个理论很难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正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失败,最终使得这个理论退出了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试图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这些缺陷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剩余劳动力 刘易斯转折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本文运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中老年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健康、培训、以前的迁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考虑就业区域的选择偏差和劳动者的不可观测特征后,外出就业(无论是本省流动还是跨省流动)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收入,这说明对于低技能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外出就业仍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些制度约束使得他们的外出意愿下降。结合近年来"民工荒"和一些农民工返乡现象,以及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论文给出政策含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选择偏差 迁移 收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章铮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的年龄差异引入对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分析。劳动生产率年龄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在相同工资率的前提下,年龄较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其进城工作收入达不到保留工资水平,因而只能留在乡村。于是,在高劳动生产率的青年农民工供不应求、刘易斯转折点出现的同时,农村存在着大量低劳动生产率的剩余劳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相伟
"刘易斯转折点"是内嵌在二元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索中国就业领域里诸多矛盾现象的切入点。中国基本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经济发展路径与二元经济理论大致相同,但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体制条件有着明显不同,可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开放条件下加速解体的二元经济。要判断是否经过"刘易斯转折点",需要把数量标准作为基本依据、价格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虽然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年龄偏大,40岁以上劳动力占大多数,提高了转移难度;再加上中国特殊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农民工工资的结构性上涨即主要由绩效工资(即计件工资)上涨支撑、基本工资上涨幅度不大,进一步排斥了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力,农村中可转移劳动力已近...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开放条件 二元经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用人口问题为主线连接起来,指出中国已跨越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正在向第二个刘易斯转折点过渡,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深层次、综合配套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
人口转变 老龄化 工业化 结构转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银
"刘易斯转折点"状态与产业升级、就业转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受技术进步和制度性因素等影响,中国刘易斯意义上的转折点具有延迟性、模糊性和转移的不完全性特点。鉴于此,中国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宜实行"业转战略",即产业城乡间应从城市向村镇辐射转移,区域间应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人才资源是产业转型与农民就业转型的纽带,体能稀缺性、时效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求农民实现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就业转型。国家应推进产业协同技术创新和小城镇建设,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和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促进农民就业转型。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东升
本文提出中国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标准:农民工实际工资较快提升,农民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快速增加,"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原因是劳动力短缺;实证表明中国尚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最后针对"民工荒"及农民工工资上涨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力促农村剩余劳动力条理转移和提高农民工劳动力市场质量。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民工荒 农民工市民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永丽 景文超
本文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与刘易斯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提出中国社会经济已跨越了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结构转型、人口转变、体制转轨等结构性问题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文章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加快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体制改革。
关键词:
人口转变 老龄化 工业化 结构转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怀宇 马中
本文分析了当前普遍范围的"用工荒"是由于实际工资低于保留工资引起的农民工"用脚投票"结果。在此利用新家庭经济学单一模型理论分析这种经济行为是与简单单一个体预期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相区别;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在金融资本及现代教育人力资本短缺的情况下通过家庭成员劳动力资本对外投资实施风险规避,在家庭内部实现收入分享,风险共担。这种经济行为带来的在工业制造和农业无法有效释放"人口红利"的结果,最终导致"用工荒"和环境负外部性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现代农业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