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5)
- 2023(7182)
- 2022(5986)
- 2021(5299)
- 2020(4256)
- 2019(9511)
- 2018(9314)
- 2017(16687)
- 2016(9307)
- 2015(10409)
- 2014(10560)
- 2013(10404)
- 2012(9988)
- 2011(9160)
- 2010(9359)
- 2009(8878)
- 2008(9008)
- 2007(8240)
- 2006(7419)
- 2005(7141)
- 学科
- 济(39044)
- 经济(38965)
- 管理(30273)
- 业(27136)
- 企(22685)
- 企业(22685)
- 贸(15773)
- 贸易(15766)
- 易(15469)
- 农(14722)
- 方法(14043)
- 财(13958)
- 制(13004)
- 业经(11918)
- 数学(11258)
- 数学方法(11134)
- 中国(10744)
- 农业(9470)
- 体(8927)
- 学(8295)
- 地方(7579)
- 体制(7573)
- 银(7416)
- 银行(7399)
- 融(7309)
- 金融(7306)
- 务(7156)
- 财务(7140)
- 财务管理(7119)
- 行(7082)
- 机构
- 大学(144299)
- 学院(142840)
- 济(63094)
- 经济(61795)
- 管理(50080)
- 研究(49710)
- 理学(42430)
- 理学院(41951)
- 管理学(41309)
- 管理学院(41038)
- 中国(37590)
- 财(32603)
- 京(29813)
- 科学(27850)
- 所(25003)
- 财经(24615)
- 农(23453)
- 江(22878)
- 经(22103)
- 研究所(22070)
- 中心(22005)
- 经济学(20950)
- 业大(19062)
- 经济学院(18819)
- 北京(18665)
- 范(18438)
- 师范(18237)
- 财经大学(18093)
- 农业(18063)
- 院(17774)
- 基金
- 项目(89870)
- 科学(70655)
- 研究(68395)
- 基金(65635)
- 家(56448)
- 国家(55977)
- 科学基金(47319)
- 社会(44895)
- 社会科(42443)
- 社会科学(42438)
- 省(34413)
- 基金项目(33675)
- 教育(31278)
- 划(28764)
- 自然(28103)
- 自然科(27420)
- 自然科学(27415)
- 编号(27093)
- 自然科学基金(26928)
- 资助(26341)
- 成果(23790)
- 制(22784)
- 部(20874)
- 重点(20550)
- 课题(19619)
- 发(19486)
- 国家社会(19119)
- 创(19020)
- 性(18568)
- 教育部(18276)
共检索到227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宏潇
从城乡对立的表现、产生原因及转化机制三个方面对刘易斯和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进行比较。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立场,其二者关于城乡对立转化机制的主要分歧在于刘易斯不仅忽视了农业发展的意义,也没有认识到生产力背后生产关系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以不争的历史事实检验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深邃的洞察力和强劲的解释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垠
本文将刘易斯拐点纳入到马克思产业后备军理论视野下加以考察,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模型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中无限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来源、现代工业部门制度工资率的决定机制、产业后备军作为城市工业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功能、两个模型中的劳资分配结果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拐点的对应等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模型不仅能够用于分析刘易斯拐点问题,而且对指导中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劳动力市场以及劳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都具有极其现实的针对性意义。
关键词:
产业后备军理论 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岗 刘元春
本文从理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理论与历史事实的相符性两个方面 ,对马克思和诺斯关于制度起源和制度本质的不同解释进行了比较分析。诺斯以自利和机会主义等抽象的人类行为假设为出发点 ,把制度视为孤立个人之间成本—收益计算和平等交易的产物 ,认为制度的本质是自由契约 ;其理论不仅缺少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而且与历史事实和考古事实相悖。马克思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 ,将制度的形成归结为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机构和规则的确立过程 ,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的解释不仅构成一个具有严整逻辑的理论体系 ,而且得到历史事实的有...
关键词:
制度 起源 本质 诺斯 马克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林勇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是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家。1993年刚获诺贝尔奖的道格拉斯·C·诺思则被认为是经济史专家。但两人在经济增长的研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特别重视制度因素的分析。比较于用资本储蓄率去解释经济增长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或用单一货币量变动去说明经济增长与循环的货币数量学派,这种分析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动提供了另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讨论刘易斯与诺思在制度分析上的异同,以求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向现代化市场经济制度演进、促进经济更快增长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保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城乡就业一体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特征:雇佣劳动就业方式的城乡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任务,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他们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科学预见性,对于城乡就业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城乡就业一体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雄飞
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将黑格尔式的思维形式与近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由此形成的理论结构类似于一种先验的结构。相对于黑格尔而言,马克思在思想方法上实现了超越,理论体系则有待完善,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由于恩格斯的认识"偏差",这种拓展空间受到一定的影响。恩格斯的认识"偏差"还模糊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特质,在理论逻辑方面引起一些质疑。这种"偏差"在促使人们把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理论当成僵化的简单模式方面也有一定影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雄飞
对于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解读未能充分加以体现。他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他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论层面的分析,看成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历史差异的理论抽象,生产价格被直接当成市场价格的抽象反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2010年春节过后,我国沿海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招工困难的情况。许多用工单位大幅度提高用工工资后,应征者依然寥寥无几,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无工可招、无人可用"的情况,这与2008年下半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万庆
采取二元对立的解读模式不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概念。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时间就是人能够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拥有自由时间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关键。自由时间缘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被少数人占有。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自由时间 二元对立解读模式 人的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彩玲 李建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城乡关系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思想。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给予了关注,进行了不少的梳理和研读,并从中获取了颇多有益的启示。但目前学术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进行解读时,往往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璠
<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统筹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则是这一战略工程的核心与基础。统筹城乡就业是当前我国改变立足于城市利益来分割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为扩大城乡就业质量、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现代化水平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家旭 郭艳 仲深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创造了巨大的供给,相对于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我国的需求一直不旺,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是创造需求的主要动力,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比较,为我国城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黎娜 夏海勇
"刘易斯拐点"实质上是农业剩余劳动由无限供给变为稀缺的一个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势必会对城市集聚力,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建立空间集聚模型的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刘易斯第一拐点"和"刘易斯第二拐点"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刘易斯第一拐点"后,给定其他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充裕地区的城市将有更强的集聚力;"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出现会对城市的集聚产生阻碍;中国目前正处于两个拐点之间,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发达地区城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发挥劳动力优势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将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
刘易斯拐点 集聚 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育平 克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嵩
本文强调马克思与斯密对投机的认识存在分歧,主张把这种分歧追溯到他们秉持的不同的个人观念。斯密在对个人进行抽象时只强调了自利性和理性,马克思则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也看作个人的行为特征。因为强调人们彼此间的依赖和制约,马克思没有忽视彼此依赖和制约着的任意一方行为主体,他正视选择投机的资本家的存在,承认投机还会对资产价格进而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冲击,在他笔下,选择投机的资本家、选择投资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总是结成一定的关系借以制约彼此的行为选择。因为没有把个人理解为彼此依赖和制约着的。斯密轻易忽视了选择投机的资本家的存在,他否认投机及其对资产价格进而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冲击,无法正确...
关键词:
投机 马克思 斯密 个人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