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2)
- 2023(2261)
- 2022(2026)
- 2021(2034)
- 2020(1546)
- 2019(3910)
- 2018(4020)
- 2017(7356)
- 2016(3969)
- 2015(4693)
- 2014(4447)
- 2013(4240)
- 2012(3956)
- 2011(3525)
- 2010(3316)
- 2009(2915)
- 2008(2663)
- 2007(2093)
- 2006(1797)
- 2005(1488)
- 学科
- 济(13341)
- 经济(13326)
- 管理(8206)
- 业(7271)
- 地方(5622)
- 企(5295)
- 企业(5295)
- 农(4974)
- 方法(4061)
- 中国(3568)
- 教育(3531)
- 农业(3489)
- 数学(3452)
- 数学方法(3407)
- 业经(3049)
- 学(2913)
- 财(2616)
- 理论(2343)
- 环境(2320)
- 地方经济(2253)
- 思想(2225)
- 和(2223)
- 政治(2167)
- 制(2048)
- 思想政治(1922)
- 政治教育(1922)
- 治教(1922)
- 德育(1903)
- 贸(1894)
- 贸易(1891)
- 机构
- 学院(47107)
- 大学(46861)
- 管理(16417)
- 济(15626)
- 研究(15312)
- 经济(15129)
- 理学(14029)
- 理学院(13793)
- 管理学(13516)
- 管理学院(13418)
- 中国(11975)
- 京(10651)
- 科学(10201)
- 范(8553)
- 师范(8517)
- 中心(7775)
- 江(7653)
- 农(7324)
- 财(7139)
- 所(7023)
- 业大(6989)
- 师范大学(6909)
- 北京(6527)
- 研究所(6379)
- 州(6341)
- 院(5941)
- 农业(5678)
- 财经(5598)
- 技术(5335)
- 经(4990)
共检索到72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慕良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良知 王阳明 刘宗周 《大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邹建锋 陈雪
通过对明嘉靖年间《传习录》多种稀见孤本的多年全国大调研,比较日本藏德安府刻本、范庆苏州刻本、国家图书馆文津馆藏萧彦绍兴刻本、温州图书馆藏钱錞江阴县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刘起宗与丘时庸水西精舍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胡宗宪杭州刻本,我们认为,上图藏题南大吉刻《传习录三卷》并非嘉靖三年首刻本,而是万历时期重刻本,德安府本是国内外所存最早刻本,萧彦本为国内存世最早刻本,钱錞本源出萧彦本。水西精舍本,较德安府本增加二卷续录,其收语录较接近通行本下卷。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王阳明集》附录单刻《传习续录》2卷本为水西精舍重刻嘉靖本。崇正书院本为《传习录》定稿本。胡宗宪天真书院本为通行本《传习录》足本,内容最全。
关键词:
王阳明 传习录 版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诸凤娟
王阳明的民族思想是被贬谪在贵州龙场驿时与少数民族密切接触后逐渐形成的,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民族平等观,从人性本善、心之本体、纯粹良知的形而上层面讨论民族平等问题,以及"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的民族差异观,强调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实际处境和风物习俗,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境况而合乎情理地区别对待,皆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他在贵州、广西置学校书院以讲学,传播心学思想和儒家礼义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起了促进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诸凤娟
王阳明的民族思想是被贬谪在贵州龙场驿时与少数民族密切接触后逐渐形成的,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民族平等观,从人性本善、心之本体、纯粹良知的形而上层面讨论民族平等问题,以及"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的民族差异观,强调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实际处境和风物习俗,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境况而合乎情理地区别对待,皆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他在贵州、广西置学校书院以讲学,传播心学思想和儒家礼义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都起了促进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燕连福 王驰
刘宗周作为晚明大儒,面对王朝逐渐走向末路的现实,有志于"正人心以正天下"。针对当时阳明学流弊横行之现状,通过与阳明后学辩难,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禅学化心学及其理论源头"四无"说,更是依据自己的"慎独""诚意"思想,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批判,以堵塞王学末流之弊。他批判了阳明四句教中对"心""意"的界定,认为"意"是"心之所以为心者",肯定了"意"所具有的本体特征。并对"意"与"念"进行了区分,不仅肯认了"意"所具有的道德属性,还将"知""好"等认知属性也归于"意",使得"意"贯穿本体界和经验界,为"诚意"张本。他又借助于其他理学学派的理论资源,以"意"为核心,对阳明四句教进行了重构,将阳明学所忽略的现实世界纳入格致的范围,成为了实学兴起的先声。
关键词:
刘宗周 阳明四句教 批判 重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恒武 陈名扬
"贵阳讲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形成期,在阳明心学形成史上与"龙场悟道"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先学有关王阳明贵阳讲学的这一段史实语焉不详,且互有龃龉。《元山文选》所收席书致王阳明系列书简和《送别阳明王先生序》述及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的历史细节,这批文札可证:正德三年(1508年)夏至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这一时段内阳明曾一度应毛科之邀讲学于贵阳文明书院;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至同年十二月,阳明受席书邀请再度莅文明书院执教;文明书院是席书与王阳明相识相知的主要平台,两人在对"举业之学"的态度及《春秋》宗旨之理解等方面有颇多契合,在文明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还与席书就朱陆异同之辨、知行合一等论题进行了思想交流。
关键词:
王阳明 文明书院 席书 系列书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道宇
王阳明提出"圣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以"通"释"圣"从而形成了万物一体的"通人"教育主张。一是"通天"以实现心与物的"互通互构":通过以心开物的活动,使万物之理在心中显现出来,同时使心的意识能力得以提升;二是"通融"以实现各种文化间的"互联互鉴":拆除文化藩篱使百家文化互联互融,借鉴他者文化使自身文化升华并与世共享;三是"通化"以实现生命与学问的"互成互全":以生命实践成就知识学问,以知识学问提升生命品味与实践;四是"通情"以实现人类间的"同情互爱":在苦难面前相互同情,在幸福面前共建共享;五是"通生"以实现人与万物间的"和谐共生":使万物在"人之成人"中多元共生,使人在"成物"中"成己"。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晓鹏
早年自称"出入佛老三十年"的王阳明,中晚期则高扬自我良知的主体性精神,对佛老思想特别是道术进行了批判:其一,弃绝了道教的长生术,认为真正的良知学只需追求成德成圣即可成就长生久视之境。其二,否定有神论,以良知本体论代替了道教等传统有神论,并进一步否定各种鬼神、秘技、巫术等。其三,批判了佛老的出世观,指出佛老之弊正在于其丧失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责任的出世行为。当然,王阳明对佛老思想的批判也有其局限性,应作客观的分析评判。而王阳明一生与道家道教的这种复杂关系是具有典型性质的,可以成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
关键词:
王阳明 佛老 良知 批判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朱承
王阳明的心学,不是个体心性满足的玄虚之学,而是具有追求公共之善、实现公共关怀等"公共性"维度的思想。"心体"与"良知"所蕴含的"公共性"维度,是王阳明哲学"公共性"思想的基石;"万物一体"与"三代之治"等秩序设想,体现了王阳明哲学对于公共之善以及良好公共生活的追求;王阳明个人的讲学事业以及他所推行的"乡约"制度,也展现了王阳明为落实其思想中的公共关怀所做的实践努力。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公共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苏晓冰
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天人之际 天理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蒋鹏翔
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王阳明全集》的"编校说明"中,存在重要版本失载、版本性质误判、校本选择不当等问题,本文对其版本方面的疏误进行了补正,并进而总结了今后古籍整理工作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古籍的体例和性质;对整理对象的版本源流及现状做好调查;慎重选择底本、校本并拟定合理的编校凡例。
关键词:
王阳明全集 版本 校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庆军
中国传统善恶观之集大成者为阳明,西方善恶学说的顶峰则为尼采。根据阳明的良知宇宙学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类善恶。而尼采的善恶观则集中体现在其权力意志学说中,由此产生的超人道德乃西方道德观之顶点。将阳明善恶观与尼采超人道德学说进行比较,就能看到中西道德观的同异及良知学说之独特和高明。
关键词:
王阳明 尼采 善恶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宇
美国学者亨克的《王阳明哲学》是英语世界最早的王阳明作品选集,长期以来影响巨大。但是亨克并未交代自己所翻译的中文底本为何书,直到1964年,倪德卫才考证出亨克翻译的是明末余姚人施邦曜辑评的《阳明先生集要》,但此书在清末民国初年版本很多。本文对比了《阳明先生集要》的各种版本,最后考证出亨克所翻译的是上海明明学社铅印的《学部校正阳明先生集要》;通过与中文底本的比较,可以发现亨克《王阳明哲学》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
王阳明 亨克 英译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心性的“两分”与“圆融”——刘宗周心学思想评析
论刘宗周思想的意与知——从与史孝复的争论来看
论王阳明实践哲学的精义——以“龙场悟道”及心学的发生学形成过程为中心
王阳明思想的全方位探讨与阳明学的当代传承发展——第五届知行论坛暨文化复兴与阳明学的当代传承发展国际学术大会综述
抗战时期图书馆学人的救亡思想——以沈祖荣、杜定友、李小缘、刘国钧为例
刘氏父子与古文经学的兴起——以《别录》、《七略》为个案
宗族组织影响下周氏家族聚落营建研究——以进贤县罗溪“十八周”村落为例
刘诗白的学术思想
台湾地区环保志工参与动机、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的探讨——以太鲁阁和阳明山国家公园为例
裘宗舜学术教育思想笔谈——纪念裘宗舜教授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