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5)
2023(12799)
2022(10883)
2021(10146)
2020(8813)
2019(19692)
2018(19085)
2017(36264)
2016(19262)
2015(21096)
2014(20218)
2013(19556)
2012(17729)
2011(15689)
2010(15515)
2009(13902)
2008(13027)
2007(11022)
2006(9448)
2005(8129)
作者
(53160)
(44440)
(44040)
(41894)
(28218)
(21493)
(19916)
(17335)
(17079)
(15361)
(14986)
(14943)
(14020)
(13772)
(13682)
(13554)
(13394)
(13181)
(12832)
(12696)
(10898)
(10812)
(10734)
(10320)
(10082)
(9966)
(9614)
(9574)
(8874)
(8720)
学科
(75300)
经济(75204)
管理(53368)
(51690)
(42773)
企业(42773)
方法(36014)
数学(32124)
数学方法(31648)
(20094)
中国(19802)
(19719)
(18367)
业经(15493)
(14505)
贸易(14495)
(14132)
(13224)
农业(13146)
地方(12902)
(12306)
财务(12260)
财务管理(12234)
技术(11984)
企业财务(11630)
理论(11496)
(11094)
银行(11050)
环境(10705)
(10665)
机构
大学(260034)
学院(255778)
(105565)
经济(103733)
管理(101866)
理学(89054)
理学院(88111)
管理学(86473)
管理学院(85993)
研究(84461)
中国(62678)
(52802)
科学(52337)
(47549)
(46025)
业大(41292)
(40898)
中心(40640)
财经(38692)
研究所(37650)
(37495)
农业(36374)
(35467)
经济学(33105)
(33032)
师范(32556)
北京(32053)
(30663)
经济学院(29928)
财经大学(29151)
基金
项目(184705)
科学(146307)
基金(137561)
研究(129325)
(122954)
国家(121630)
科学基金(104452)
社会(84881)
社会科(80587)
社会科学(80564)
基金项目(72842)
(71129)
自然(69544)
自然科(68034)
自然科学(68010)
自然科学基金(66819)
(60656)
教育(60383)
资助(55084)
编号(49545)
重点(41858)
(40967)
(39207)
成果(38936)
(38528)
创新(36658)
科研(36650)
国家社会(36324)
教育部(35415)
大学(34779)
期刊
(106155)
经济(106155)
研究(70675)
中国(47473)
学报(46414)
科学(40108)
(40054)
(37514)
管理(37174)
大学(35194)
学学(33019)
农业(26764)
教育(26075)
技术(21776)
(21070)
金融(21070)
财经(18953)
经济研究(17881)
业经(16929)
(16313)
(14889)
问题(14091)
(13778)
图书(13484)
科技(12508)
业大(11985)
统计(11730)
(11708)
技术经济(11679)
理论(11451)
共检索到367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开军  
学术论著被引用情况,关乎一位学者的思想有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再生产和学术的再出发中。民国时期,张舜徽征引了刘咸炘的《太史公书知意》和《〈史通〉驳议》,称赞刘咸炘为"知幾诤友",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史学知识与思想延伸的链条。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引述刘咸炘的论述多达五十余处,彰显了"推十学"的魅力。柳诒徵《国史要义》援引刘咸炘的《治史绪论》,营造出一种同声相应的学术氛围。民国时期史家对《推十书》的引用体现出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学术上的认同,这种认同的纽带是基于对传统史学的温情、敬意与传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侯怀银  郭建斌  
教育研究方法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主要有:何谓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如何分类;不同教育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和限度;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民国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引进和移植了研究方法;既重视哲学的研究方法,又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逐步发展成学科;注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明智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类型,修身日记是儒者专用于省察自身的工具,其内容多元、体制多样。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和书院有较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的善书运动也对当时的儒者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可从两方面理解该文体:第一,非系统的修身日记与宋元书院的学规、日课型日记有直接继承关系;第二,簿记式修身日记的符号,尤其是其《功过格》的符号,多来源于佛教与道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华雄  孔捷  
保险是一种补偿与分摊意外损失的工具。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至民国时期,中国保险业和保险思想均有相当的发展。学者们在借鉴西方保险理论、结合该时期保险业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民国时期人寿保险、社会保险、农业合作保险、战时兵险等险种的基本原理和运营方式,并深入探讨了保险立法的选择问题。通过对民国时期保险思想的主体内容的探究,一方面,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民国时期的金融思想研究体系;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可以为我国现代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明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彭嗣禹  陈润好  
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是广州出版的重要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文章系统收集整理了广州红色图书目录及其相关出版史料,指出民国时期广州红色图书出版经历了1921-1927、1937-1938两大高潮,主要出版了马列主义相关著作、工农运动相关图书、抗日救亡相关图书等红色图书。研究认为,广州红色图书具有注重马列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着重反映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紧密结合社会时局发展变化等鲜明内容特色。这批红色图书为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广州革命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有着突出的时代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耿达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书籍贸易反映了文化知识的流向。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进出口贸易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但出口额远远少于进口额,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在中国对外国际书籍贸易中,书籍出口地域主要是古代"汉字文化圈"影响的范畴,多为华人聚集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书籍进口的主要来源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在中国内地书籍进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国时期中国书籍国际贸易状况,反映出当时中国处于文化的"低洼地带",引进新知、向西方学习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斯辉  江俊伟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虽历经种种困境与干扰,但从整体上来讲较好地处理了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的关系。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一般以政府为宏观管理主体,以高等学校为自主办学主体,以政府、学校、社会为多元评价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以宏观管理为主,高等学校的"办"主要体现为学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多元参与之"评"涉及政府督导、校内评议、第三方评价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呈现为主体相对分离与效能积极联动的状态。这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历史镜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永钦  陈支平  
关于历史上的买卖妻子问题,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学界,均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都关注于极致"夫权"社会里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把妇女作为商品的压迫性经济行为。但是在事实上,民间的卖妻、典妻、赎妻等行为,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复杂。其中掺杂着家族延续与家族结构的重新组合、夫妻双方家庭及家族的社会地位角力、民间习惯法上的婚姻聘金的交易等等诸多层面。因此,如果我们从民俗学以及民间习惯法的视野来考察这一现象,可能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些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易棉阳  
构建中国经济学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界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而且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海归"经济学家的积极探索。文章通过解读民国时期留学生们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中的学术贡献,试图为当下的中国经济学构建提供历史借鉴。研究发现:(1)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们提出并践履了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三步走"路径,即先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然后推进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国化,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学说。(2)在"三步走"路径中,翻译是基础,留学生们大量译介外国经济学论著,打开了国人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大门;中国化是中介目标,留学生们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结合中国经济实际编撰中国版经济学教材,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国化;创建中国经济学是最终目标,留学生们从"国家经济学"和"世界主义经济学"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3)总体而言,留学生们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上的成绩可圈可点,但在第三步上,受限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终究未能功成。当前,我国经济学界正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完成这份时代赋予的答卷,经济学家有必要全面检视民国时期留学生们在构建中国经济学上的努力,努力提高理论自觉性,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各种条件和路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任家乐  姚乐野  
民国时期,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及女学教育的兴起,中国传统封建思想被打破,女性读者群体逐渐形成,图书馆界也开设了妇女图书馆。并且,女性图书馆员也出现在图书馆界中。作为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的西方女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使中国女性图书馆员不断加入图书馆界并且加强学习与研究,从"花瓶"成为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力量。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郝锦花  田正平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员的收入是极其微薄的,与城市教员相比有较大悬殊,甚至不及城市工人之平均工资和乡村私塾先生的实际收入。可以说,清末民初乡村小学教员待遇之菲薄,乡村新式教育事业之举步唯艰,是历届政府普遍漠视乡村教育的必然结果。以史为鉴,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教育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吕光斌  
民国时期,从事中国教育研究的留美学生撰写了6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研究根植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术场域之中,深受美国各时期教育研究理论取向的影响。这批学术成果的研究理路,呈现出历史取向、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取向、教育测验实证化取向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主题-中国材料-西式理论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表现出突出的问题意识,展现了留美学生学以致用的现实关照,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楠  
绥远地区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民国时期得到重视,成为该地区发展林业的最主要措施。尤其是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宣传和规划,使植树造林成为全民性活动。由于各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异性,植树造林的成效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应该对绥远政府的积极宣传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及对林业人才的培养等行为给予肯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柳燕  
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真正迈入近代化轨道是在民国时期,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和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同时,制度在实施中也引发了诸如与本土实际发生冲突、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一些问题。鉴于此,对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重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是改革的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核心,职业教育办学的准确定位是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