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31)
- 2023(5683)
- 2022(4792)
- 2021(4373)
- 2020(3709)
- 2019(8422)
- 2018(8541)
- 2017(16066)
- 2016(9007)
- 2015(10115)
- 2014(10402)
- 2013(10010)
- 2012(9442)
- 2011(8365)
- 2010(8539)
- 2009(7735)
- 2008(7510)
- 2007(7251)
- 2006(6326)
- 2005(5740)
- 学科
- 济(35845)
- 经济(35806)
- 业(24281)
- 管理(24272)
- 企(18456)
- 企业(18456)
- 方法(13209)
- 财(12321)
- 农(11693)
- 数学(11362)
- 中国(11293)
- 数学方法(11252)
- 地方(9563)
- 收入(8749)
- 制(8695)
- 农业(8393)
- 学(7780)
- 业经(7642)
- 体(7016)
- 银(6656)
- 银行(6630)
- 理论(6369)
- 行(6364)
- 策(6093)
- 融(6067)
- 金融(6060)
- 贸(5971)
- 贸易(5967)
- 地方经济(5923)
- 易(5792)
- 机构
- 学院(123695)
- 大学(121637)
- 济(51491)
- 经济(50285)
- 研究(46043)
- 管理(44083)
- 理学(36943)
- 理学院(36519)
- 管理学(35893)
- 管理学院(35647)
- 中国(34173)
- 科学(27332)
- 京(26510)
- 财(24958)
- 所(23926)
- 农(23443)
- 研究所(21629)
- 江(20587)
- 中心(20221)
- 财经(18764)
- 农业(18333)
- 业大(18063)
- 经(16990)
- 院(16931)
- 北京(16758)
- 范(16615)
- 师范(16400)
- 州(15930)
- 经济学(15702)
- 技术(15490)
- 基金
- 项目(78897)
- 科学(60925)
- 研究(58731)
- 基金(55301)
- 家(49082)
- 国家(48670)
- 科学基金(40102)
- 社会(36317)
- 社会科(34355)
- 社会科学(34347)
- 省(31399)
- 基金项目(28003)
- 教育(27635)
- 划(26572)
- 自然(24777)
- 编号(24497)
- 自然科(24201)
- 自然科学(24188)
- 自然科学基金(23752)
- 资助(23089)
- 成果(21009)
- 重点(18434)
- 课题(18413)
- 发(17984)
- 部(17358)
- 创(16062)
- 性(15292)
- 创新(15054)
- 国家社会(14952)
- 项目编号(14721)
共检索到199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7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其主编的新书《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9-2028)》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有4亿人左右,还有10亿人左右没有达到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如果这部分人的收入能够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将会形成强大的需求增长空间,直接提供经济增长动能。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刘世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世锦 王子豪 姜淑佳 赵建翔
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初衷,也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中国正在进入另一个部分人也要富起来,同时带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有必要提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本文以分析我国不同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和主要特征为基础,讨论了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的潜力、时间、路径和重点人群。考虑到经济增长、总体和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人口总量等关键变量,测算出到203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上升至51%,规模达7.5亿人。按照大体相同的变动速度,到2035年以前,有可能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8亿~9亿人,实现倍增的目标。从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转型、收入增长的特征看,“进城农民工”是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着力关注的重点人群。下一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应以提升“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为重点,采取多方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收入结构由当前“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顾生
吸取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教训,商业银行应坚持"正义增长"的发展路径,实现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交通银行新时期发展战略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基础,基本构建起符合"正义增长"要求的发展模式。江苏省分行将切实践行"正义增长",加快实施"倍增计划",打造具有突出综合竞争优势的省级分支机构,努力为"两化一行"发展战略和"倍增计划"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正义增长 倍增计划 转型创新 客户基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博维 杨继瑞
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是成都经济发展的顺势而为,换挡提速。成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关键在于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路径为:以产业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发展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以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升级,以园区集群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贡献为导向进行要素配置,以金融创新支撑产业倍增战略;抓好大项目和增强企业的内生力。
关键词:
成都 产业倍增战略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白景明
经济规模扩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约束作用渐增,收入倍增目标能否实现,首先不是分配问题,而是经济规模能否继续放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1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54.6元。敢于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说明国家把人民的期盼放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景明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当前我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奋斗目标。居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稳增长才能保居民收入增长。妥善处理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必须选择有效的宏观政策思路。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镇居民年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友忠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是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指标,其质量内涵是要实现民富国强、缩小收入差距、培育壮大中产阶层,既不是通货膨胀下的收入倍增,也不是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简单倍增,更不是造成成本竞争劣势、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收入倍增。实现收入倍增质量要求的关键在于体现公平、公正精神的制度建设保障,并在社会分配领域完善多层次的分配制度。
关键词:
收入倍增 共同富裕 分配制度 实施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顾为东
2011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0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扩大消费与发展方式转变"。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介绍了江苏经济发展新形势与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江苏在就业惠民、创业富民、农民增收、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实践经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8月22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央视举办的中国经济大讲堂上表示,中国经济明年以后,将会从中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增速预计在5%至6%之间,但是增长率的下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被国际经验所证明的。但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数不断变大,尽管增速下降,每年的新增量仍然是全球最大的。
关键词:
刘世锦 中高速增长 中速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占斌 王瑞
新发展阶段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三个倍增”行动在价值逻辑、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战略安排等层面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同时在具体实践层面上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施“三个倍增”行动能够提升我国民生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协调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民生发展。“三个倍增”行动的价值目标和重要内容契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既能增强我国市场运行主体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从“量”和“质”两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又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敬水 黄秋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收入倍增计划,具有划时代意义。从国际经验看,日本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国强民富。其重要举措在于加大公共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鼓励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教育科技投入、振兴科学技术;缓和双重结构、确保社会稳定;提高劳动者报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验教训,为中国2020年实现"收入翻番"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经验教训 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全毅 孙鹏 刘婉婷
2010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被称为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在1960年提出在十年内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取得巨大成功。本文阐述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背景、措施及其效果,并指出其不足之处。最后,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异同及其日本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背景比较 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心淦
近年来,江苏、贵州等省相继制定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比较和借鉴兄弟省(市)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做法,对福建出台和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兄弟省市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政策选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绮霞 王志伟
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并实现居民收入倍增,除了国内的决策部门和专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之外,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并吸取其教训。笔者立足于我国日益深化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围绕现阶段我国在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现实目标,解析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核心内容和实施路径,总结该计划对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所产生的推动效果和负面效应,并比较和分析了中日两国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异同点。旨在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缓解经济二元结构以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振兴科技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由注重"强国"转向"富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路径为我国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智佳佳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组合,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促进居民实际收入翻番,经济迅速增长,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日本跻身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是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
日本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