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89)
2023(3335)
2022(2621)
2021(2673)
2020(1849)
2019(4260)
2018(4213)
2017(6607)
2016(3779)
2015(4276)
2014(4152)
2013(3831)
2012(3722)
2011(3466)
2010(3544)
2009(3026)
2008(3002)
2007(2794)
2006(2473)
2005(2281)
作者
(10449)
(8584)
(8482)
(8032)
(5175)
(3985)
(3955)
(3228)
(3201)
(2985)
(2915)
(2889)
(2632)
(2574)
(2568)
(2502)
(2488)
(2444)
(2399)
(2378)
(2129)
(2084)
(2069)
(2036)
(1947)
(1943)
(1860)
(1822)
(1695)
(1684)
学科
(10406)
经济(10293)
管理(8269)
(6432)
(6315)
教育(4631)
中国(4515)
(4038)
企业(4038)
农业(3653)
业经(3408)
(3071)
(2734)
理论(2608)
思想(2590)
(2519)
金融(2519)
政治(2484)
方法(2393)
(2388)
(2317)
(2298)
银行(2294)
社会(2253)
(2253)
思想政治(2225)
政治教育(2225)
治教(2225)
德育(2190)
(2137)
机构
大学(53170)
学院(51966)
研究(20542)
(18910)
经济(18420)
管理(17113)
中国(15610)
理学(14264)
理学院(14052)
管理学(13743)
管理学院(13636)
科学(12053)
(11804)
(10834)
(10320)
(9824)
师范(9760)
研究所(9351)
中心(9344)
(9269)
农业(8598)
(8159)
师范大学(8106)
业大(7760)
北京(7596)
教育(7450)
(7291)
财经(6898)
(6359)
(6267)
基金
项目(33083)
研究(27766)
科学(25316)
基金(22403)
(19576)
国家(19335)
社会(17219)
社会科(15940)
社会科学(15937)
科学基金(15382)
教育(13088)
编号(12617)
(12177)
成果(11983)
基金项目(11050)
(10715)
课题(8740)
资助(8193)
(8003)
自然(7884)
重点(7724)
(7671)
自然科(7628)
自然科学(7625)
项目编号(7604)
(7546)
自然科学基金(7496)
国家社会(7186)
(7149)
(6841)
期刊
(23663)
经济(23663)
研究(15892)
中国(14325)
教育(12201)
(11588)
农业(8662)
学报(8164)
科学(7170)
(6537)
大学(6525)
管理(6408)
学学(5844)
(5007)
(4784)
金融(4784)
技术(4354)
图书(4192)
世界(4040)
业经(3919)
(3451)
论坛(3451)
(3350)
财经(3275)
职业(3190)
书馆(3116)
图书馆(3116)
问题(3109)
社会(3008)
经济研究(2964)
共检索到85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欢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月革命后,面对严重的粮食危机,列宁领导俄共(布)围绕如何战胜饥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这一思想的内容要义主要包括:就地位而言,保障粮食安全实际上是一场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就路径而言,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实行土地公有制,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动力在于适时调整粮食政策。列宁保障苏俄粮食安全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大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方法,对新时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睿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到双轨制,再到市场体制等三个不同治理阶段。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层面,从对粮权结构、利益结构、治粮结构的分析,来探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变迁的内在逻辑,以期对做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一个趋势性的认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江帆  宋洪远  高鸣  
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社会化服务主要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路径,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背景和政策要求出发,基于生成逻辑的视角,分析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机理,探讨农业生产托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生产托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推进策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托管的生成逻辑由逻辑基础、生成条件、表现形式、主要目的、重要前提等内容构成,在稳定产权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要素投入、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农业生产托管面临服务体系不健全、供需矛盾问题突出、服务对象定位不清晰、服务组织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出建立新型粮食生产托管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服务能力、推动小农户积极参与、完善粮食生产托管政策支持方式等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发展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贾如  
大食物观作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对标粮食安全内涵主线中数量、来源、质量、能力四重向度,以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满足人民食物消费需求升级为旨归,以“多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内核为动力,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科学指引。梳理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思路,使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食物观的真理价值,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认知的跃升转型,清醒认识“两个大局”下优化粮食安全理念的紧迫现实。大食物观内蕴的现代化要素、社会主义性质、人类文明性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底层逻辑上高度耦合,决定了树立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而推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学君  周沁楠  
地狭人稠的日本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与国内支农政策和农业发展计划均密切相关,是历届日本政府优先考虑的工作之一。纵观日本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演进,可见:首先,日本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总体思路;其次,日本转化思路从高度重视自给率转向注重提升潜在生产能力,转换策略适时调整海外农业投资战略与布局,审时度势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以上日本经验值得现阶段中国参考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亚平  
日本是经济强国,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产品完全依赖进口,这使日本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本政府认识到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对我们也有着借鉴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成玉  葛党桥  
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应该遵循最大限度地保障、最适度地保障、最小成本和代价地保障、最公平地保障及最佳可持续地保障等原则。具体要求为:保障任何人都能体面地生活;保障基本的消费安全;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和耕地"红线"指标;主动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中央与地方、产区与销区、粮农与非粮农之间的利益平衡;实施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带推进战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补贴,增强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可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种业“卡脖子”、农业科技“瓶颈”、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持续向好,实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产能基础更加稳固,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实现了“吃得饱、吃得好”;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是:发挥制度优势构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体制机制,适应国情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紧盯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支撑,坚持系统观念全方位构筑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未来要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更好结合,做好稳产保供和节约利用双提升,创新机制保障涉粮主体必要的经济利益和公共责任,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万宝瑞  
甘肃等省的实践表明,采取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可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国家增粮、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发展旱作农业要确立科学发展思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着力于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魏玉君  叶中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国际上主要粮食出口国且粮食安全指数较高的美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粮食保障政策的变迁,总结其成功经验,探究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启示。研究发现,美国对耕地有着严格的保护制度,通过限制农地非农化和休耕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在推进粮食市场化的进程中,美国以粮食保险作为减损手段;美国的粮食补贴顺应了市场规律,以直接补贴为主,减少了市场价格的扭曲。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洁  
加快构建和应用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推动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科学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正视过程中面临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源协同能力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既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又要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及粮食产业的衔接、整合、提升,对其进行拔尖、托底、塑形、扩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帆  
粮食安全是从粮食产品中引申出来的,只有在解读粮食产品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粮食安全及其实现问题。本文指出粮食生产具有产业缺陷,粮食消费处于基础地位,粮食流通具有滞后效应,然后从粮食产品的这些特征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两重目标、发生效果、外延确定、生产原因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这些理解对于制定粮食安全公共政策以实现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海平   桂俊练   张显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政策按照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程度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7)、改革开放后“双轨制”阶段(1978-199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1994-2003)、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2004-2014)及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2014-2021)等阶段。尽管每个阶段粮食政策内容、政策目的以及政策效果不同,但粮食政策的调整都遵循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符合不同主体的利益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改革需要,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粮食安全政策演进逻辑。新时代粮食安全政策应服务于新的粮食安全观,着眼于保障粮食产能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结构安全、粮食贸易安全和粮食要素安全。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理论逻辑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统筹协调好五对逻辑关系,又要从党的宗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维度来深刻认识。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建党百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出发,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短期面临着粮食供需结构分化问题;中长期内部发展面临保产能稳增长的难点压力与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短板弱项,外部供给则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引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中国的国情、世情、农情、粮情,应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握好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灵活性的平衡,使农业生产关系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共同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志刚   章丹   程宝栋  
粮食安全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农地规模经营可提升劳动生产率与收入,但其土地产出率及粮食安全效应却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之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创新性地从农户规模经济和地块规模经济两个维度解析规模经济,抓住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特点,再度审视粮食“规模—单产”关系。本文构建刻画机械化和雇工化对“规模—单产”关系影响逻辑的分析框架,借助对水稻和玉米的农艺和要素特点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不同粮食作物因为耕地资源可获性和农艺及劳动投入特征差异导致机械作业标准化程度与雇工道德风险劳动质量差异,并影响农户和地块规模经济及“规模—单产”关系的经济逻辑。基于全国4省农户与地块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表明:(1)水稻和玉米地块层面“规模—单产”均呈“倒U型”关系,但农户层面“规模—单产”关系,水稻为“倒U型”,玉米则为“U型”;(2)中国农业发展现阶段机械技术模式下的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在粮食生产农户规模与地块规模影响单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机械作业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增产效应,但会受地块规模经济约束;雇工专业分工的高劳动质量增产效应会被道德风险低劳动质量影响抵消,但机械化可缓解雇工道德风险问题。调节粮食“规模—单产”关系必须结合机械化和雇工化,从审视粮食生产农艺和资源、技术约束入手。研究结论可为推动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协同增长,协调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