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75)
2023(8872)
2022(7667)
2021(7237)
2020(6156)
2019(14044)
2018(13786)
2017(27262)
2016(14747)
2015(17025)
2014(16872)
2013(16622)
2012(15889)
2011(14174)
2010(14196)
2009(13354)
2008(13380)
2007(11810)
2006(10402)
2005(9279)
作者
(41484)
(34852)
(34661)
(32958)
(22612)
(16739)
(15753)
(13354)
(13348)
(12631)
(12213)
(11941)
(10996)
(10787)
(10735)
(10552)
(10238)
(10171)
(10164)
(10089)
(8646)
(8510)
(8373)
(8061)
(7752)
(7727)
(7671)
(7534)
(7039)
(6909)
学科
(63843)
经济(63746)
管理(44174)
(42587)
(34935)
企业(34935)
方法(30602)
数学(26862)
数学方法(26486)
(18292)
(17952)
中国(16101)
业经(13412)
地方(13319)
(13081)
(12393)
(12265)
贸易(12259)
农业(12016)
(11830)
(11694)
财务(11670)
财务管理(11635)
企业财务(11011)
理论(10175)
(10060)
金融(10057)
(9948)
银行(9929)
(9374)
机构
大学(215760)
学院(213436)
(86183)
经济(84347)
管理(80723)
理学(69681)
研究(69335)
理学院(68845)
管理学(67578)
管理学院(67180)
中国(54369)
(45357)
(43419)
科学(41296)
财经(34620)
(34119)
中心(33222)
(32997)
(32749)
(31416)
研究所(30470)
(30139)
师范(29892)
业大(29308)
北京(28304)
经济学(27379)
(26334)
农业(25781)
财经大学(25758)
(25145)
基金
项目(139538)
科学(111001)
研究(104125)
基金(102950)
(88508)
国家(87720)
科学基金(75930)
社会(67012)
社会科(63423)
社会科学(63406)
基金项目(54629)
(53223)
教育(49009)
自然(48423)
自然科(47334)
自然科学(47323)
自然科学基金(46491)
(45226)
资助(42217)
编号(41854)
成果(35681)
(32152)
重点(31280)
(29321)
课题(29090)
(28791)
教育部(28307)
国家社会(27756)
人文(27329)
大学(27059)
期刊
(96829)
经济(96829)
研究(64798)
中国(39756)
(34619)
学报(32199)
(30121)
科学(29688)
管理(29135)
大学(25137)
教育(24762)
学学(23319)
(22021)
金融(22021)
农业(20194)
财经(17854)
技术(17026)
业经(15504)
(15379)
经济研究(14634)
问题(13585)
(11716)
图书(10697)
(10552)
(10254)
理论(10036)
技术经济(10002)
国际(9651)
资源(9397)
(9281)
共检索到319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暾  
分析十八大之后纠正的23起影响性刑事错案发现,难以有效实施的非法证据排除、以证人笔录代替证人出庭作证,以及未切实遵循"排除合理怀疑"是审判环节刑事错案中主要的证据问题。基于此,应通过细化"非法证据排除"相关规定、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来落实证据裁判规则,通过规范运用"排除合理怀疑"、坚持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和赋予被追诉人为无罪者的诉讼主体地位来落实疑罪从无原则。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上仁  
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已建立传闻法则,排除庭外证言;我国大陆目前仍大量采用庭外证言,造成证人出席率偏低,影响被告对质诘问权。庭外证言中,尤其以共同被告供述问题最为复杂,对此供述的证据属性与证据能力问题在我国大陆还未明确,我国台湾地区则是透过一系列修法与大法官解释确立共同被告亦有证人地位,有接受诘问与伪证罪之适用。台湾地区数十年的立法经验与司法判决历史,可为我国大陆日后修法的借鉴。最后厘清传闻法则与对质诘问权的关系,当传闻例外与对质诘问权相冲突时,应以保障宪法人权为依归,以对质诘问权的例外作为传闻例外的检验标准,否则即使符合传闻例外,也应无证据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琳琳  
根据刑事审判集中审理原则,刑事案件的审判应当不间断地持续进行直到审理完毕。这一原则必须与其他诉讼原则相联结,才能实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一原则。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岩璐  
证据是司法的灵魂,源于人们对于客观真实的不懈追求。印证规则是我国司法实践的理论总结,符合心理认知规律,但近年媒体连续曝光的冤假错案,使得司法实践中的印证规则令人反思。文章通过揭示印证规则现状,同时对实践运用中以口供印证为中心、忽视对证据能力的限制、为追求客观真相机械运用证据规则进行反思,最后从树立证据为中心的观念、完善证据能力实质性审查、印证规则适度介入自由心证,完善印证规则。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佩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存在不足,体现在"口供至上",忽略对刑事证据合法性、真实性、相关性的审查,实物证据的固定与调查,罪轻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存在先入为主的办案理念等方面。刑事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应由"口供至上"向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转变,在第一时间固定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实物证据,以实物证据为中心展开侦查,注重和审查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相关性,加强对罪行轻重证据的收集与审查,杜绝先入为主的收集、审查证据理念。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通  
随着科技与司法关系的日益紧密,在线诉讼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大量增加,在线诉讼在刑事诉讼中主要适用于远程讯问、远程作证和在线庭审等场景。在线诉讼在给刑事诉讼程序带来高效与便利的同时,也对实现直接审理原则、控辩双方有效质证以及诉讼参与人权利保护等方面产生潜在不利影响。为实现在线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的协调发展,应理顺刑事诉讼中在线诉讼与线下诉讼的关系,保障辩方在在线诉讼中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以实现控辩平等原则,并建构完善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钟普诚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表明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方向,为我国高校传统刑事模拟法庭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传统刑事模拟法庭表演色彩太强,很难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一直存在"以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体制。刑事模拟法庭活动将围绕"以审判为中心",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就要以对抗式诉讼模式为导向。对抗式诉讼模式控辩双方平等对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佘贵清  张永安  
构建刑事审判案例推理模型,研究基于历史案例本体知识库对判决结果进行推理的算法。在已构建的刑事审判本体知识库基础上,基于案例特征将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算法相结合训练推理模型,预测目标案例的判决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案例推理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判决类型和刑期进行预测,对审判人员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数据支撑作用,提升刑事判决领域处理信息的效能。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春磊  
在媒介资源丰富的信息时代,社会对冤假错案的关注达到空前的高度,冤假错案的曝光和相关系列的媒体报道往往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司法制度对冤假错案的处理结果成为民众衡量司法公平正义的又一凭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强调纠正冤假错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冤假错案的社会影响力的关注和把握,同时旨在将对冤假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澎  姜金良  
因刑事缺席审判属于对被告人权利保障克减的情形,因此对缺席审判制度应进行系统性制度构建,以实现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正义要求。首先,需要通过送达确保被告人知晓缺席审判程序以保障程序选择权。其次,被告人近亲属在缺席审判程序中可作为利害关系人、证人,同时可代表被告人利益代为行使部分权利。再次,缺席审判与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具体衔接上应区分具体的类型,分别处理。最后,缺席审判制度应有特殊救济权。被告人归案或判决后对程序提出异议的,应由检察机关重新起诉后再行审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石晓波  
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及其效力问题 ,涉及到保护人权与制裁犯罪的关系问题 ,制约非法证据效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各国的相关立法和理论也不尽一致。我国立法对于非法证据效力的态度不明确 ,必须完善有关立法 ,并建立证据的庭前审查等有关制度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常松  李霞  
查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是中国审计的特色和亮点。但由于法律上和制度上的措施不配套,导致审计机关在办案中收集到的犯罪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不能作为刑事证据运用,造成条块分割,降低证据效率,浪费办案资源。实现审计证据向刑事诉讼证据的转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我国国情、办案实践和现实需要出发,可通过直接转化、委托授权和完善法律的途径,依照法定的程序解决审计证据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的问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难以有效衔接,证据转化(即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不畅是其关键因素。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证据的客观关联性,其法律依据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由于受行政违法与犯罪"二元立法模式"的影响,环境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在证据种类、取证程序、证明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阻碍了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有序转化。鉴于此,应当从如下四方面加强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一是构建环境行政证据"分类转化"规则,建立言词证据补强转化和联合执法证据直接转化规则;二是规范行政取证程序,重点明晰环境行政取证主体、取证点位和取证方法;三是注重证据转化咨询,发挥各职能部门在证据收集、固定和认定上的专业优势;四是强化证据转化审查,坚持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并重原则,避免非法环境行政证据进入刑事司法领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如何保证并提高判决的权威性则是其中一项子命题。一般而言,生效判决是国家审判机关适用法律对争议问题所作出的最终决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在目前的诉讼活动中,判决在作出之前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效后缺乏安定性,降低了生效判决的权威性。因此,作者拟从刑事诉讼法角度,浅谈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生效判决权威性的相关要件,分析目前生效判决权威性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云  徐琼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重视被害人的利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降低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在检察环节实行刑事和解,要以"和为贵"作为价值取向,以"简为要"作为程序要求,追求"睦为重"的社会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