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15)
2023(17027)
2022(14959)
2021(13818)
2020(11999)
2019(27678)
2018(27507)
2017(53409)
2016(29492)
2015(33399)
2014(33602)
2013(33465)
2012(31043)
2011(28176)
2010(28134)
2009(26310)
2008(26302)
2007(23496)
2006(20402)
2005(18310)
作者
(89348)
(74372)
(74206)
(70599)
(47427)
(35903)
(33715)
(29202)
(28308)
(26678)
(25264)
(25162)
(23807)
(23678)
(23408)
(23115)
(22906)
(22225)
(21455)
(21373)
(18838)
(18342)
(18181)
(16889)
(16760)
(16698)
(16642)
(16477)
(15162)
(14823)
学科
(116944)
经济(116775)
管理(86822)
(82114)
(68712)
企业(68712)
方法(56567)
数学(49210)
数学方法(48672)
(33962)
(31284)
中国(29284)
(28001)
(25834)
业经(25332)
地方(22434)
(21815)
贸易(21807)
(21329)
财务(21249)
财务管理(21194)
(21136)
农业(20574)
企业财务(20125)
理论(19096)
(18564)
银行(18477)
(18464)
(18082)
金融(18077)
机构
大学(432338)
学院(427248)
(167671)
管理(164176)
经济(163873)
研究(146174)
理学(142024)
理学院(140352)
管理学(137802)
管理学院(137035)
中国(107563)
科学(93510)
(92413)
(79993)
(78425)
(76163)
研究所(69376)
业大(68933)
中心(65920)
(64025)
财经(63567)
农业(62170)
北京(58540)
(57607)
(55762)
师范(55087)
(52641)
(51107)
经济学(50750)
财经大学(47252)
基金
项目(290584)
科学(225664)
基金(209689)
研究(206534)
(185316)
国家(183798)
科学基金(155223)
社会(127923)
社会科(121079)
社会科学(121044)
(113766)
基金项目(111258)
自然(103381)
自然科(100899)
自然科学(100866)
自然科学基金(99074)
(96729)
教育(95200)
资助(87718)
编号(83618)
成果(68852)
重点(65810)
(64263)
(61237)
(59598)
课题(58101)
科研(56607)
创新(55820)
计划(54445)
教育部(54266)
期刊
(182455)
经济(182455)
研究(124469)
中国(81612)
学报(76733)
(70473)
科学(66664)
(62672)
管理(58591)
大学(56584)
学学(53421)
农业(47729)
教育(45462)
(36520)
金融(36520)
技术(35179)
财经(31529)
业经(28986)
经济研究(28769)
(26806)
(25210)
问题(24045)
(21885)
图书(21348)
科技(20625)
理论(20557)
技术经济(20471)
业大(19352)
实践(18699)
(18699)
共检索到624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曾婧婧  张阿城  童文思  
对于犯罪行为是否实施"重典"一直是社会各界议论的热点,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刑事政策。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犯罪分子的行为选择隐含了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比较,这一选择取决于犯罪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两方面,犯罪的成本包括实施成本、获刑成本和机会成本,对于欲获取经济回报的犯罪而言,犯罪的收益主要是经济收益。定义犯罪的利润为收益与成本的差额,那么在犯罪刑罚成本一致的前提下,犯罪的利润对于犯罪获刑总成本的弹性大小,则代表了刑事政策对犯罪的遏制效果。本文以人身犯罪中的拐卖妇女儿童罪与财产犯罪中的集资诈骗罪为研究对象,搜集我国法院2012-2015年31个省份一审审结的1710份拐卖妇女儿童罪和集资诈骗罪的裁判文书,实证分析了刑事重典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具体刑事犯罪的遏制效果。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刑事重典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遏制效果优于集资诈骗罪,并且社会公众对犯罪的关注度可能是这一结论的一个重要机制。由于拐卖妇女儿童罪和集资诈骗罪分别属于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因此,至少并非对于所有种类的人身犯罪与财产犯罪,刑事重典都具有相同的效果,这应成为刑事政策制定时被纳入考量的一个因素。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忠良  翁文国  
拐卖妇女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该文按照受害人特征将拐卖妇女案件划分为3类,并分别选取一个典型案件构建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整体特征、成员特征和共同犯罪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呈现出星型结构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共同的国籍或地域来源以及亲属、熟人等关系对共同犯罪具有正向影响。研究可以为警方预防、控制和打击拐卖妇女犯罪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冠宇  陈鹏  
当前,学界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关系结构等方面对共同犯罪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缺少对犯罪人地域关系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根据北京市2005、2010、2014年街头诈骗案件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原理构建了基于共同犯罪的犯罪人地域关系网络模型,并利用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参与共同犯罪的犯罪人地域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14年间,参与北京市共同犯罪的犯罪人籍贯地域的空间分布逐渐集中,并形成了以华北地区为主、多个地域中心并存的格局;犯罪人的地域关系网络小世界效应逐渐增强,并从幂律分布模式向指数分布模式发展;参与共同犯罪的犯罪人群中,北京籍犯罪人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河北籍犯罪人的影响力逐渐上升;犯罪人地域关系网络的凝聚子群结构逐渐发生两极分化,出现了少数共同犯罪关系异常密切的犯罪人地域子群结构。针对犯罪人地域关系网络形成及演化的原因,论文从外来人口社会关系重构与亚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对进一步开展犯罪人的共同犯罪关系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易梦洁   李嘉晟   申广军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政策,当前文献集中关注扶贫政策的经济影响,而忽略了其社会效果。本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级贫困县刑事案件数和刑事犯罪人数的年增长减速20%以上。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县经济增长是减少刑事犯罪增长的主要渠道,就业改善在精准扶贫降低犯罪的影响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本文揭示了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背景下扶贫与维护社会治安的关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平安中国助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弟  
污染环境罪的刑罚配置饱受争议,扩张自由刑幅度、改采限额罚金刑是学界的主流观点。然而实证分析发现,污染环境罪的刑罚适用与理论预设存在背离。现阶段不宜扩张自由刑幅度,而应当降低"后果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增大3-7年自由刑幅度的适用率。无限额罚金刑是立法需要,无需过度诟病,出台司法解释细化罚金数额标准、强化量刑说理制度同样能够限制罚金刑滥用。预防犯罪和修复环境的双重目的,决定了环境犯罪处罚中刑罚辅助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环境刑罚辅助措施补充自由刑和罚金刑的不足,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新思路。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浜源  谭用  
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加强网络犯罪治理是实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底板工程。本文以网络赌博犯罪为切入点,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提取2008~2020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网络赌博犯罪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网络赌博犯罪具有与传统接触类犯罪类似的空间集聚特征,互联网深化不仅对网络赌博犯罪具有推波助澜的效应,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发达地区的互联网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心城市的互联网深化对非中心城市的网络赌博犯罪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反之则不成立。第三,互联网深化对网络赌博犯罪的空间溢出存在地理衰减特征和边界效应,最强作用距离为500km,衰减边界为800km。研究结论为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实施区域差异化防控策略和构建共享共治新格局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秦浩   唐玥宸   季侃  
司法会计鉴定作为一项司法鉴定活动,在集资诈骗案件的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司法会计鉴定在集资诈骗案件中的应用现状,笔者以2013—2022年北大法宝司法案例中集资诈骗案件涉及的司法会计鉴定裁判文书为样本,对鉴定年度、鉴定省域、机构类型、文书名称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司法会计鉴定在集资诈骗案件的应用中存在鉴定文书标准、出庭质证机制、鉴定行业管理、鉴定意见异议等方面的不足。建议在推进司法会计鉴定标准化建设、完善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加强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行业管理、引入新技术提高司法会计鉴定质量等方面予以完善。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荣  李佳男  
现行法下,将偷逃的税款作为税收犯罪中的“犯罪所得”予以宣告没收,不但可行而且必要。税收征缴与刑事没收也不应被固化地理解为完全“排挤”的竞争关系,而应被理解为相互“成就”的合作关系。因此,应坚持税收征缴与刑事没收“两条腿走路”,二者冲突时通过竞合规则予以调和,而非完全否认刑事没收在税收犯罪中的效力。详言之,在没收宣告作出前,行为人已将偷逃的税款全部补缴至税务机关的,法院不再宣告没收;行为人仅部分补缴的,则应在宣告没收的总额中予以扣减。在没收宣告执行的整个期间,法院应将没收的偷逃税款及时偿还至所属的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则应在需征缴的总额中作相应扣减。但执行时行为人已将偷逃的税款补缴至税务机关的,直接在需执行的没收总额中予以扣减即可,不再执行。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耘通  罗淳  魏晓岚  熊敬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涉及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经济犯罪案件日益增加,司法会计鉴定能够为案件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通过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2016—2021年关于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的经济犯罪案件样本,发现司法会计鉴定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存在资质规定缺乏、方法相互混用、证据属性模糊、质证机制疏漏等问题,建议从明确司法会计鉴定人及鉴定机构资质、建立统一的司法会计鉴定方法、廓清司法会计鉴定意见的证据属性、改进司法会计鉴定人出庭质证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以期提升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司法会计鉴定质量。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蒋兰香  
以11个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判决为蓝本,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其刑事责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司法机关对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的判决基本体现了罪刑相一致的原则,部分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针对判决中刑罚整体而言较重、在罚金和赔偿损失发生冲突时价值选择不明朗、植树造林判例太少、对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没有必要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司法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雁云  
网络金融欺诈犯罪是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目标模式之一,网络金融交易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但金融手段的更新给传统的刑事法律制度带来了严峻挑战。刑法作为重要的部门法,通过构建网络金融欺诈犯罪的刑事法律体系,维护金融交易的有序进行。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硕  章元  
不断实施的"严打"和犯罪率的同时增长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刑事政策。基于198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及PMG方法,本文检验了两种惩罚政策对犯罪的影响:严厉性策略和确定性策略。我们发现前者无法有效遏制犯罪,而后者可以显著降低犯罪。因此,确定性策略在政策上更为经济:可以在不增加司法投入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分配现有司法资源达到控制犯罪的目的。对2006年以来中央政府刑事政策由"以严为主"到"宽严相济"的转变,本文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注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炜昭  
担保贷款双重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先采用欺骗手段骗取他人的担保,再以虚假事实和骗取的担保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在担保贷款双重诈骗案中,主要存在着三组民事法律关系,即行为人与担保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担保人与贷款人之间的担保合同关系以及行为人与贷款人之间的贷款合同关系。行为人在与担保人订立委托合同过程中实施的前骗行为完全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合同诈骗罪;担保人事先虽向贷款人设立了担保,但无论基于个别财产损失说还是整体财产损失说,均应肯定行为人的后骗行为造成了贷款人的财产损失,构成贷款诈骗罪。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赵运锋  
从证券犯罪的发展态势看,采取"严厉"的刑事政策非常必要。"严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扩大证券犯罪范围,严密刑事法网;修改证券犯罪的刑罚配置,强化刑罚的严厉性;刑法干预应及时与确定,严格执法力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雪  苏群  周春芳  
房价上涨过快,不仅导致居民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承受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还可能致使行为人寻求非正当渠道获取财富,甚至产生报复等极端行为,由此致使刑事案件增多。文章利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住房价格和住房支付能力的角度对刑事犯罪率不断攀升做出解释,并构建收入差距这一中介变量分析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比、教育、福利支出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房价上涨对犯罪率攀升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并且以房价收入比衡量的住房支付能力越差,犯罪率越高。另外,房价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