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72)
- 2023(10142)
- 2022(9058)
- 2021(8661)
- 2020(7130)
- 2019(16485)
- 2018(16612)
- 2017(32345)
- 2016(17594)
- 2015(19852)
- 2014(19775)
- 2013(19815)
- 2012(18142)
- 2011(16296)
- 2010(16127)
- 2009(14552)
- 2008(14023)
- 2007(12063)
- 2006(10404)
- 2005(9047)
- 学科
- 济(66891)
- 经济(66819)
- 管理(51269)
- 业(47274)
- 企(40095)
- 企业(40095)
- 方法(32444)
- 数学(27922)
- 数学方法(27566)
- 农(17556)
- 财(16973)
- 中国(16427)
- 学(15486)
- 业经(15053)
- 地方(13734)
- 制(12305)
- 理论(11930)
- 贸(11846)
- 贸易(11840)
- 农业(11755)
- 和(11507)
- 易(11491)
- 环境(11226)
- 务(11111)
- 财务(11053)
- 财务管理(11036)
- 技术(11012)
- 企业财务(10370)
- 划(9994)
- 教育(9715)
- 机构
- 大学(245086)
- 学院(242784)
- 管理(99800)
- 济(91915)
- 经济(89695)
- 理学(86641)
- 理学院(85696)
- 管理学(84171)
- 管理学院(83754)
- 研究(78774)
- 中国(58531)
- 京(52412)
- 科学(50082)
- 财(41708)
- 所(39143)
- 农(37084)
- 业大(36883)
- 中心(36195)
- 研究所(35643)
- 江(34055)
- 财经(33646)
- 北京(33336)
- 范(32656)
- 师范(32402)
- 经(30623)
- 院(29001)
- 农业(28889)
- 州(28365)
- 师范大学(26332)
- 经济学(25902)
- 基金
- 项目(169665)
- 科学(132129)
- 研究(125075)
- 基金(122162)
- 家(105822)
- 国家(104921)
- 科学基金(89924)
- 社会(76438)
- 社会科(72296)
- 社会科学(72276)
- 省(65822)
- 基金项目(65788)
- 自然(59331)
- 自然科(57834)
- 自然科学(57818)
- 自然科学基金(56751)
- 教育(56738)
- 划(55579)
- 编号(52112)
- 资助(50224)
- 成果(42365)
- 重点(37128)
- 部(37100)
- 发(35266)
- 课题(34996)
- 创(34994)
- 创新(32557)
- 科研(32507)
- 项目编号(32463)
- 大学(31819)
共检索到348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海蕴
随着社会法律体系的健全,人们的“人权意识”逐渐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以法律条例为标准,衡量自己的基本权利是否得到实现。比起其他人而言,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往往更关注这部分内容。而确保被害人合理合法地享有其自身应有的权利,是大部分法律行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上刑事案件的执法过程更加公平公正,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案例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指出人们在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现有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继而确保被害人的利益不受损。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李大槐 喻磊
随着人类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保障人权的观念愈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对被害人的人权保护有所忽视。被害人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中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一,我们应该在法律上承认其作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进一步保护被害人的人权,并逐步完善利益受损补偿机制。
关键词:
刑事 被害人 权利保障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仲玲 郭永亮
长期以来,刑事被害人参与诉讼的正当性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部门关注而尚未形成共识的问题。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刑事司法改革的深入,被害人对诉讼程序的影响力更加凸显。因此,应着力改变当下司法实务中被害人尴尬的诉讼地位,保障其庭审参与权的名至实归,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吕曰东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增加犯罪预防成本和救助被害人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投入比例,可以使社会效用趋向最大化。同时,这种分析可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说明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应来源于国家财政,是财政支出的有效率选择;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应按其物质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救助制度 最优犯罪预防 经济分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李涪燕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确立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一些诉讼权利却被限制或剥夺,例如在抗诉请求权中,刑诉法将行使抗诉请求权的主体范围限定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而将被害人的近亲属排除在外,这显然不利于保障被害人特别是已死亡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因此,不断完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立法,平等保护被害人权利,让被害人拥有相对完整的诉权和充分的救济渠道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抗诉请求权 近亲属 理论基础 辨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长江
在追究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对于刑事被害人如何进行赔偿是重要的社会课题。文章认为,在刑事被告人无法弥补给刑事被害人造成的伤害的前提下,建立国家补偿制度至关重要,国家补偿制度应从补充条件、范围、对象、程序,补偿资金来源,受理机关等一系列制度来构建。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刑事损害赔偿 国家补偿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邓子滨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目的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刑事诉讼,旨在发现真相并将罪犯绳之以法;刑事诉讼法,则旨在减少错案并维护个人尊严。法治文明国家必然珍重刑事诉讼法,只有珍重刑事诉讼法,才能少出错案并维护个人尊严。在刑事诉讼中必须查明案件的真相。所谓案件的真相,就是真实。刑事法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因此刑事法要求以真实为根据解决案件。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确保在遵循程序规则并保障人的尊严与自治的前提下寻求犯罪真相。
关键词:
目的 发现真相 手段限制 减少错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明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法律专业课程。文章分析了"刑事诉讼法"课程中引入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提出"刑事诉讼法"互动式教学过程的实现要开展课堂讨论,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科学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推动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促进司法公正,充分发挥刑事诉讼法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作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刑事诉讼法 改革 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晓静
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法律学者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解决刑事诉讼法学中的问题时,由于一些学者仅在诉讼程序、制度和规章等方面对经济规律进行生搬硬套,因而未能真正从实际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本文针对些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和完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恪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如何保证并提高判决的权威性则是其中一项子命题。一般而言,生效判决是国家审判机关适用法律对争议问题所作出的最终决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在目前的诉讼活动中,判决在作出之前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效后缺乏安定性,降低了生效判决的权威性。因此,作者拟从刑事诉讼法角度,浅谈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生效判决权威性的相关要件,分析目前生效判决权威性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宏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查处涉税犯罪案件方面将发生的变化王宏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将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万胜元
人民法院合议庭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对有疑问的证据在休庭后自行调查取证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为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合议庭休庭后的调查取证权;合议庭不能将休庭后的调查核实简单理解为自行调查取证,合议庭对有疑问的证据可以采取证人重新出庭作证或让控辩双方重新收集相关证据的方式加以解决;人民检察院直接赋予合议庭休庭后自行调查取证的权利,违背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当加以修改。
关键词:
合议庭 休庭 自行调查取证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张澎 姜金良
因刑事缺席审判属于对被告人权利保障克减的情形,因此对缺席审判制度应进行系统性制度构建,以实现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正义要求。首先,需要通过送达确保被告人知晓缺席审判程序以保障程序选择权。其次,被告人近亲属在缺席审判程序中可作为利害关系人、证人,同时可代表被告人利益代为行使部分权利。再次,缺席审判与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具体衔接上应区分具体的类型,分别处理。最后,缺席审判制度应有特殊救济权。被告人归案或判决后对程序提出异议的,应由检察机关重新起诉后再行审理。
关键词: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程序知晓 重新审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晗
被害人视角和死刑的废除与替代是近年来刑法学界的两大热点问题,死刑犯罪中被害人所受伤害最为严重,犯罪人所受惩罚最为严厉,因此,在对死刑替代措施进行研究时,从被害人视角进行考虑具有必要性,同时也要保持更为严谨的态度。死刑替代措施概念和内容的确定,被害人范围的明确,是从被害人视角构建死刑替代措施的基础。
关键词:
死刑 死刑替代措施 被害人视角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吕冰 邓思贵
我国刑事诉讼羁押期限规定虽经多次修改,有所改进,但仍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由于规定的表现方式和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混为使用,不便于监督与责任分清,致使羁押期限规定不规范,特别是羁押期限中缺乏合理的比例性或区别对待原则,出现了羁押期限的随意性或不确定性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建议,力求完善羁押期限规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羁押期限 不足 完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