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0)
2023(7751)
2022(6539)
2021(6038)
2020(5212)
2019(11617)
2018(11443)
2017(21399)
2016(12002)
2015(13544)
2014(13516)
2013(13006)
2012(12371)
2011(11254)
2010(11468)
2009(11096)
2008(11260)
2007(10421)
2006(9426)
2005(8798)
作者
(37017)
(31084)
(31002)
(29485)
(19885)
(15042)
(13979)
(12063)
(11987)
(11234)
(10649)
(10606)
(10287)
(10149)
(10096)
(9622)
(9407)
(9205)
(9159)
(9041)
(7849)
(7831)
(7654)
(7184)
(7116)
(7115)
(7038)
(6850)
(6463)
(6269)
学科
(43645)
经济(43551)
管理(41670)
(35938)
(31683)
企业(31683)
方法(17261)
(15662)
(15574)
数学(14184)
数学方法(13889)
中国(12591)
(11880)
(11666)
(11269)
业经(10812)
体制(9427)
(9346)
财务(9318)
财务管理(9290)
企业财务(8839)
(8642)
银行(8608)
(8284)
金融(8282)
(8209)
(8091)
贸易(8084)
理论(8039)
(7896)
机构
大学(178743)
学院(174772)
(68115)
经济(66532)
研究(63973)
管理(62638)
理学(53164)
理学院(52484)
管理学(51329)
管理学院(51023)
中国(49103)
科学(40135)
(39063)
(36140)
(33889)
(33522)
研究所(30357)
中心(28747)
(28454)
业大(27633)
财经(27173)
农业(26562)
北京(24669)
(24529)
(23380)
(22360)
师范(21994)
(21940)
(21540)
经济学(20978)
基金
项目(113752)
科学(89049)
基金(83522)
研究(79164)
(74921)
国家(74291)
科学基金(62453)
社会(50534)
社会科(47644)
社会科学(47630)
(43546)
基金项目(43258)
自然(41909)
自然科(40956)
自然科学(40939)
自然科学基金(40243)
(37835)
教育(37044)
资助(34739)
编号(30491)
成果(26564)
重点(26486)
(25654)
(25231)
(23465)
(23345)
课题(22426)
创新(22149)
科研(22098)
教育部(21719)
期刊
(81388)
经济(81388)
研究(54460)
中国(42140)
学报(34236)
(31304)
(30358)
科学(29931)
管理(26966)
大学(26016)
学学(24565)
教育(20690)
农业(20521)
(17619)
金融(17619)
财经(14770)
技术(14322)
(12690)
经济研究(12442)
业经(11828)
(10681)
问题(10334)
(10272)
业大(9320)
(8862)
科技(8497)
国际(8105)
世界(8036)
技术经济(7901)
农业大学(7875)
共检索到279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尹逸斐  
刑事和解制度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刑事司法关系,也改变了我国原有的诉讼格局。我国传统的追诉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犯罪人"的两极诉讼结构,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使原有的诉讼模式变为"国家—被害人—犯罪人"的三元结构模式。从中不难看出,刑事和解突出了被害人的地位。与此同时,刑事和解制度的启动和推进又吸纳了其他参与主体,诸如: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单位等社会协调力量,律师、司法评估机构、司法鉴定机构等服务和中介力量。正是缘于各方地位、作用的消长与各方的参与,刑事和解制度才发挥出它特别的功用,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杨华东  杨传强  
刑事和解制度自身的特点折射出刑事和解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属性,结合中国的和合文化传统、现实和谐社会背景、法治现状,可以得出中国具有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能性;在刑事和解制度的具体构建方面,需要从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适用范围与条件、启动与运作程序、补偿方式等方面考虑;要想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必须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建立刑事和解委员会、引入社区纠正机制等。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晴  赵靖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全新的纠纷解决模式,其顺应了刑罚目的从报复、惩罚到更加理性的教育、挽救、修复的现代司法改革潮流。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不存在刑事和解,但有关刑事和解的思想萌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我国应顺应国际司法改革的潮流,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肖成伟  林霖  
刑事和解是指犯罪发生之后,由调停人使受害人与加害人直接交谈,共同协商解决刑事纠纷的活动。它是西方刑事司法的一个创举,其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恢复正义理论。它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契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春涛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在有力打击和震慑严重刑事犯罪,维护法制严肃性的同时,正确理解和把握适用轻缓刑事政策的规律和要求,积极探索检察环节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办案机制,以有效地钝化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使案件得到公正、高效处理,尽可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沈迎春  
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在刑事和解中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有效适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主要阐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刑事和解制度中的定位与价值,从与刑事和解制度相互配合的角度,对创建恢复性司法制度提出初步的设想,以期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期刊] 求索  [作者] 薛梦寒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云  徐琼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解决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机制,重视被害人的利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降低司法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在检察环节实行刑事和解,要以"和为贵"作为价值取向,以"简为要"作为程序要求,追求"睦为重"的社会效果。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顾振哲  
中韩刑事辩护制度比较研究顾振哲韩国律师制度是于1905年创立起来的,迄今己有近90年的历史。韩国现有律师2260名(1992年统计数字),按全国人口计算约每1.5万人有一名律师。其中刑事辩护工作是律师的主要业务之一。韩国《刑事诉讼法》及《律师法》所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晓东  
刑事合规是企业自觉进行风险管理,通过开展合规计划建立一套完备的刑事预防机制。在当前金融科技不断进步,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网络金融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刑法手段难以进行有效规制和预防。而网络金融刑事合规在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网络金融刑事合规可以通过明确刑事合规是刑法激励条件,坚持价值导向的模式,确立明确的预防标准,成立专门的检测机制,构建完备的反应机制来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解冰  康均心  
由于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各项政策措施和法律制度等与社会转型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在管理机制和法律制度上与之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致使反腐败刑事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作用效率受限。本文从刑事制度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和预防有效性入手,对新时期反腐败刑事制度进行科学构建。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马学锋  
刑事立案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立案监督工作由于受到案源少、认识不足、立法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必须尽快改进现行工作方法,努力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监督机制,维护国家法律的实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春  穆凯锋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之法律规定几经变革,虽然其框架建立起来了,但其制度本身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致使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对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改进,可以通过检察审查会制度,赋予其相关职权,在制度重构的基础上对立案监督制度加以完善。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张明友  钟德刚  朱德林  
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执法行为的新要求,检察机关的不起诉裁量权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点之一,2007年11月在广东珠海召开的"不起诉制度改革与完善理论研讨会"对刑事和解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在刑事和解立法构建的基础上,以创新检察工作机制为动力,减少社会对立面,构建和谐司法为目标,对我市开展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使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为重庆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永鹏  
俄罗斯刑事诉讼制度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991年独立以后 ,俄罗斯对原苏联的刑诉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改革的着重点主要集中在转变原来的刑诉理念和扩大被告人与辩护人的权利。但是 ,新的刑诉制度还需要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