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1)
- 2023(13990)
- 2022(11722)
- 2021(10577)
- 2020(9104)
- 2019(20136)
- 2018(19945)
- 2017(38765)
- 2016(21057)
- 2015(23044)
- 2014(22706)
- 2013(22819)
- 2012(20841)
- 2011(18605)
- 2010(18692)
- 2009(17817)
- 2008(18093)
- 2007(16444)
- 2006(14586)
- 2005(13334)
- 学科
- 济(94697)
- 经济(94550)
- 业(92901)
- 企(82946)
- 企业(82946)
- 管理(81374)
- 方法(44306)
- 数学(35921)
- 数学方法(35695)
- 财(33785)
- 农(30836)
- 业经(29986)
- 制(24226)
- 务(23833)
- 财务(23816)
- 财务管理(23781)
- 企业财务(22586)
- 农业(21948)
- 中国(21902)
- 技术(18353)
- 贸(17458)
- 贸易(17443)
- 体(17026)
- 易(16953)
- 地方(16697)
- 划(16236)
- 银(15916)
- 银行(15878)
- 策(15365)
- 行(15079)
- 机构
- 学院(308771)
- 大学(305264)
- 济(133984)
- 经济(131673)
- 管理(125221)
- 理学(108284)
- 理学院(107219)
- 管理学(105918)
- 管理学院(105336)
- 研究(96482)
- 中国(78657)
- 财(66128)
- 京(62586)
- 农(56734)
- 科学(56675)
- 财经(52146)
- 所(48138)
- 经(47421)
- 江(47404)
- 业大(46896)
- 中心(45207)
- 农业(44672)
- 研究所(43034)
- 经济学(41462)
- 财经大学(38553)
- 北京(38545)
- 经济学院(37742)
- 州(36838)
- 商学(36325)
- 商学院(36023)
- 基金
- 项目(203580)
- 科学(162211)
- 基金(152108)
- 研究(145640)
- 家(132778)
- 国家(131628)
- 科学基金(114592)
- 社会(97103)
- 社会科(92273)
- 社会科学(92248)
- 基金项目(81191)
- 省(78896)
- 自然(74570)
- 自然科(72885)
- 自然科学(72863)
- 自然科学基金(71688)
- 教育(65620)
- 划(65600)
- 资助(61371)
- 编号(55984)
- 部(45826)
- 创(45476)
- 重点(45219)
- 成果(44135)
- 业(43822)
- 发(42861)
- 制(42390)
- 创新(41731)
- 国家社会(41124)
- 教育部(39861)
- 期刊
- 济(149705)
- 经济(149705)
- 研究(88575)
- 中国(57903)
- 财(55565)
- 农(53101)
- 管理(51032)
- 学报(47937)
- 科学(44770)
- 大学(37415)
- 学学(36074)
- 农业(35399)
- 融(33055)
- 金融(33055)
- 财经(27383)
- 业经(26590)
- 技术(25461)
- 经(23457)
- 经济研究(23446)
- 教育(21353)
- 业(21035)
- 问题(20184)
- 技术经济(17202)
- 贸(16284)
- 商业(15896)
- 财会(15300)
- 现代(15048)
- 版(15014)
- 世界(14546)
- 会计(14105)
共检索到460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红英
以往文献在研究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时通常围绕对外开放、规模经济、要素禀赋、城市化等展开,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分销业集聚。文章从分销业集聚切入考察其制造业集聚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分销业集聚对制造业集聚呈现明显的正向影响。但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却表明,在东部地区,分销业集聚对制造业集聚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但在中西部地区,这一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正是不同地区的产业选择差异导致了分销业集聚之制造业集聚效应的差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文东伟 冼国明
本文运用Ellison和Glaeser(1997)构建的EG指数或γ指数,量化了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并进一步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GMM模型讨论了制造业空间集聚、融资约束、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γ指数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在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不断向东部沿海有限的几个省份或区县集中,成为了高度集聚或非常集聚的行业。计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推动了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现象在本文得到了验证,即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出口强度反而更低;但本文并没有发现"融资约束悖论"在中国的存在,本文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越弱的企业,出口强...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 融资约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宏毅
文章选取2001—2015年中国20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基尼系数测算了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制造业行业层面和高集聚行业层面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产业集聚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在低集聚行业层面环境规制并没有产生产业集聚效应。由于中国目前的制造业集聚程度并不高,环境规制的增强并不会抑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关键词:
环境规制 面板数据 产业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能生 张文波
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位优势和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区位优势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区位优势与制造业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显著相关:大多数现代制造业和依赖规模经济的制造业与区位优势正相关,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与区位优势负相关;不同的制造业细分行业侧重不同方面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
区位优势 制造业集聚 系统广义矩估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谢众 李童 李世军
本文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匹配样本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越明显;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盛龙 陆根尧
本文在描述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征性事实基础上,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理论假说,采用2003—2010年中国地级城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集聚程度与较强的集聚趋势,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我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从行业层面上看,制造业需求、信息化程度、知识密集度和国有化程度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地区层面上看,制造业集聚、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和地方保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存在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影响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修岩 陈至人
本文基于 2005—2007 年中国近 14 多万个制造业企业样本组成的面板数据,采用分层线性模型的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集聚经济和所有制类型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个体特征后,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等外部性集聚收益依然显著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类型对企业从集聚中获得的收益也存在显著影响,国有企业获得的地方化经济效应明显大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则显著高于内资企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池仁勇 杨潇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从理论上揭示了行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的联系机理,即行业集聚通过竞合关系、地域文化及生产网络促进技术进步,同时,技术进步推动了行业集聚,并通过浙江省的实证得以验证。实证研究还表明,行业集聚分为大中企业主导型、品牌和市场主导型、外资依存型等类型,它们的技术进步速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行业集聚速度与技术进步速度的关系也存在三种类型,即准拟合型、滞后型和超越型,解明了行业技术进步的动态原理。研究成果对制定行业集聚和区域主导行业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进步 集聚度 集聚结构 集聚动态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春华 刘力
从企业规模、市场外向度两大视角对我国制造业20个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行业的集聚程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行业市场外向度的提高能对其地区集聚形成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企业相对规模则与产业集聚呈现出"U"型特征;对高、低集聚行业分类考察发现,市场外向度的正向作用仅在低集聚行业中十分显著,而企业规模与产业集聚之间在低集聚行业中所呈现出"U"型特征而在高集聚行业中表现出倒"U"型关系的现象使得两者在整体上呈现倒"S"型关系。研究发现对制定和实施我国的产业集聚与空间布局政策均有相应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企业规模 市场外向度 制造业集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伟 张萃
本文以空间集聚与制造业增长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前提条件,分三个层面实证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中的FDI因素:一般层面之FDI渗透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联性;行业层面之集聚诸因素中的FDI因素;集聚程度有别层面之FDI集聚效应差异。借助成熟模型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所有这三个层面,FDI的行业空间集聚效应均明显可见。研究还显示,即使在高集聚行业,FDI迄今尚未产生新经济地理学推断的倒U型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公嵬 梁琦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将出口、集聚与TFP放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出口与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4.3%,其中90%以上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出口和集聚的相互作用削弱了对TFP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出口仍显著促进了TFP增长,集聚对TFP及其分解指标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是制造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对我国各省区专业化水平、制造业各行业的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3—2003年间我国各省份的专业化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制造业大部分行业集中程度提高,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上升。在制造业各行业集中程度和整个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测算中,引入SP指数,结果显示这一指标的引进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玮 张万里
基于中国29个省份17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制造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利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法求出制造业的效率,运用非线性平滑面板转换模型,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引入负外部性的制造业效率并非与集聚程度呈正向关系,这里将制造业分为过度集聚型、集聚推进型和集聚递减型,集聚递减型和过度集聚型负外部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2)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已处在过度集聚阶段,而中、西部也出现了过度集聚现象;(3)东部沿海地区效率与铁路密集度成负向关系,而与能源消耗成正向关系,交通拥挤影响着经济发展,且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高能耗为基础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玮 张万里
基于中国29个省份17个二位数制造业200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制造业按要素密集度分类,利用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法求出制造业的效率,运用非线性平滑面板转换模型,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引入负外部性的制造业效率并非与集聚程度呈正向关系,这里将制造业分为过度集聚型、集聚推进型和集聚递减型,集聚递减型和过度集聚型负外部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2)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已处在过度集聚阶段,而中、西部也出现了过度集聚现象;(3)东部沿海地区效率与铁路密集度成负向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程云翔
基于维纳布尔斯的垂直联系模型,以物流业与传统制造业产业聚集为切入点,将交易成本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因素纳入对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聚集的影响考察范围,结合实证研究得到物流业与制造业产业聚集双向影响不对称、产业聚集双向影响效应受交易成本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影响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基于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
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地级市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
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基于制造业行业层面的研究
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省际层面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制造业微观层面的证据
全球价值链位置与贸易反倾销——基于中国制造业层面数据的实证
人民币汇率变化与制造业投资——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分析
外资并购的工资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微观层面的证据
人民币汇率、产品质量与企业出口行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