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0)
- 2023(1017)
- 2022(673)
- 2021(668)
- 2020(404)
- 2019(868)
- 2018(656)
- 2017(1165)
- 2016(612)
- 2015(695)
- 2014(716)
- 2013(712)
- 2012(652)
- 2011(587)
- 2010(541)
- 2009(501)
- 2008(500)
- 2007(391)
- 2006(350)
- 2005(299)
- 学科
- 济(3108)
- 经济(3102)
- 财(2231)
- 收入(2031)
- 管理(1889)
- 国民(1652)
- 国民收入(1614)
- 业(1571)
- 富(1477)
- 财富(1477)
- 企(1301)
- 企业(1301)
- 方法(1191)
- 农(1171)
- 中国(1111)
- 数学(1035)
- 数学方法(1020)
- 业经(938)
- 农业(786)
- 制(668)
- 学(643)
- 税(578)
- 税收(558)
- 工作(557)
- 收(555)
- 理论(538)
- 体(522)
- 发(515)
- 分配(495)
- 发展(458)
- 机构
- 大学(11004)
- 学院(10627)
- 济(4795)
- 经济(4729)
- 研究(3974)
- 管理(3793)
- 理学(3287)
- 理学院(3265)
- 管理学(3234)
- 管理学院(3213)
- 中国(2839)
- 财(2543)
- 科学(2101)
- 京(2079)
- 财经(1935)
- 经(1798)
- 所(1789)
- 经济学(1753)
- 研究所(1641)
- 中心(1599)
- 范(1563)
- 师范(1548)
- 经济学院(1535)
- 院(1490)
- 财经大学(1486)
- 农(1451)
- 江(1416)
- 社会(1335)
- 北京(1309)
- 业大(1301)
共检索到15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文进
虽然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中的“劳”是劳动力消耗或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劳”,但各要素间的分配比例却不是由它们的所谓“贡献”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从静态和价值形态看,劳动所占比例与资本家阶级的有效需求成反比,但这种变化不影响它们各自在总产品中的比例。动态中工资与利润的价值比例,短期是由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它们之间会在周期中呈非均衡的变化;长期两者间的比例会保持稳定,因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积累的价值转化为工资的过程。不管短期还是长期,工资占总产品的比例都会上升。在此过程中,各阶级内部的变化方向是不一致的。
关键词:
按劳分配 资本市场经济 资本积累 工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按需分配 共同富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光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新久
管理者如果对需要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的顺序、作用与关联不清不楚,那么他的指挥必然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很难协同,甚至产生冲突。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问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小学生甲回答:还剩8只,9-1=8。销售员乙回答:有可能剩1只,有可能剩0只。如果被打死的鸟挂在树上,就剩1只,其余飞走了。如果被打死的鸟掉在地上,就剩0只。律师丙回答:如果鸟都在笼子里,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本刊卷首曾数次提及,有必要关注资本在远程教育领域纵横捭阖的"复杂效应"。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其实早已是全球性的现象,市场逻辑的引入给大学带来的复杂效应更引发激烈争论。我国早些年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表面看似已"尘埃落定",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其实还是"悬而未决"。这里要说的只是,无论基于何种立场和见解,或者基于何种关切和诉求,市场逻辑恐怕都是远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方敬
本文根据对山东省滨州市样本调查和区域实证对比认为,区域流通中现金(M0)的总量可能取决于当地的经济资本总规模与人口数量间的比例关系等,但现金投放回笼的区域结构差异则决定于其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占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冰
专业化经济可以带来长期平均成本节约,整合化经济可以产生交易费用节约,两条费用曲线的交叉点决定了煤、电纵向交易关系最优形式的选择。影响专业化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和专用性人力资本价值,影响整合化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技术和制度环境。对应于不同的因素特征,煤、电企业纵向交易关系最优形式选择存在差异,并随影响因素特征变化而动态演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宏军
企业边界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个理论难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理论流派。鉴于涉及企业边界的现实经济问题是复杂而动态的,关于企业边界的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化。而从契约的角度梳理关于企业边界决定的理论学说,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或许可以使我们对企业边界的模糊化和动态化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企业边界 企业理论 契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洪正 邹方来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三大类,现有文献对各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缺乏研究,本文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主导因素。针对这一实证结果,论文基于国家控制权变迁逻辑,从一国宏观角度,说明了资本结构是国家控制权主导下的产权多元化和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即国家控制权的变迁决定了企业特殊的股权结构,而国家、银行、投资者三方之间的控制权博弈则形成了相应的融资方式,两者一起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主导因素 股权结构 国家控制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不是差距过大,而是少数人利用封建特权实行超经济剥夺。这恰恰不是分配原则问题,而是特权侵犯了法权,扭曲了产权关系。因此,我国当前分配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是矫正分配的前提,逐步铲除分配不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万圆 郑若玲
在分配入学机会时,哈佛学院致力于获得卓越且多样化的生源群体。这一现象源自多重组织逻辑的交织形塑,包括学术理性逻辑、文化匹配逻辑、市场竞争逻辑、政治压力逻辑、伦理责任逻辑。五个组织逻辑作用不一,且存在博弈。学术理性逻辑和文化匹配逻辑强调才能,属于基础性的组织逻辑,但二者的共同作用在一定范畴内具备决胜效应。由于哈佛学院申请者整体的学术成就较高,文化匹配逻辑在决定谁能获得学校入场券上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市场竞争逻辑、政治压力逻辑、伦理责任逻辑聚焦出身,助力在学术和课外成就上不够突出、但来自特定家庭背景者赢得分类竞争。由于不同出身受重视程度的差异,伦理责任逻辑在决定谁能最终胜出上的作用很可能更弱。能力效应的在场,奠定哈佛学院秉持分配正义的底色;出身效应的在场,或消解或加强分配正义。由于族裔多样化带来的多重益处,哈佛学院尽管败诉,却很可能隐性地优待来自弱势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少数族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宋秀军 谭杰
本文首先结合经典作家的论述提出一个在公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新的商品价值构成公式:W=C+S+P,接着就它反映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之间的历史逻辑演变进行了论证性阐释,并对这个演变过程的中间环节——劳资共享分配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结合上述结论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一些重要结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天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形成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规则的基本框架,但第四十条第三款“集体经营性财产收益权量化”的立法授权,提出了新的解释难题:其一,什么是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财产基础,即“分什么”的问题;其二,如何实现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即“如何分”的问题。进而,应当解释农村集体收益的分配范围,即“分多少”的问题,并从理论上进一步校正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法律逻辑,即“按什么分”的问题。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财产基础是集体经营性财产的收益,而非集体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集体财产的收益。可分配的农村集体收益应当依据集体资产股份进行分配,而集体资产股份的多样化实践形态需要经由兼容性逻辑予以归正,从而形成以集体资产股份的公平配置为基础、以其他股份的效率性利益实现为延展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旭 唐雪华 谢巧燕
文章首先论证适度累进税是兼顾公平与效率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理论逻辑;其次论证累进税适度的判断依据——税收累进性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某个国家的税收累进性应该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税制改革应关注税收累进性的不断调节。
关键词:
适度累进税 收入分配 逻辑论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巍 李杰
在一战之后的美国经济大繁荣进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程度日趋严重。收入占比较小的大多数美国家庭收入达不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水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只发生在收入占比很大的少数富人阶层。但是,大萧条前10年美国非但没有发生有效需求不足,而且消费占GDP的比例增长趋势非常显著。统计分析发现,是消费信贷缓解了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对美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压力。1929年股市崩盘,美国金融体系垮塌,致使消费信贷规模锐减,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之严重局面显现,大萧条不可避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