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0)
- 2023(9429)
- 2022(8045)
- 2021(7656)
- 2020(6393)
- 2019(14563)
- 2018(14399)
- 2017(26823)
- 2016(14658)
- 2015(17010)
- 2014(16604)
- 2013(16603)
- 2012(15811)
- 2011(14643)
- 2010(14807)
- 2009(14075)
- 2008(12978)
- 2007(11511)
- 2006(10360)
- 2005(9283)
- 学科
- 济(60469)
- 经济(60291)
- 管理(38937)
- 业(33848)
- 企(27938)
- 企业(27938)
- 方法(27668)
- 数学(23019)
- 数学方法(22787)
- 中国(20494)
- 贸(16578)
- 贸易(16567)
- 农(16505)
- 易(16333)
- 财(15981)
- 学(14720)
- 制(14081)
- 业经(12620)
- 理论(10986)
- 银(10789)
- 银行(10754)
- 融(10746)
- 体(10741)
- 金融(10739)
- 出(10501)
- 行(10446)
- 和(10372)
- 农业(10015)
- 地方(8703)
- 口(8524)
- 机构
- 大学(217244)
- 学院(211590)
- 济(93847)
- 经济(92154)
- 研究(84692)
- 管理(76318)
- 中国(65318)
- 理学(65280)
- 理学院(64487)
- 管理学(63233)
- 管理学院(62861)
- 科学(50710)
- 京(48428)
- 所(44147)
- 财(42711)
- 农(40690)
- 研究所(40347)
- 中心(37137)
- 财经(33817)
- 农业(32280)
- 业大(32190)
- 江(31448)
- 北京(31215)
- 经(31073)
- 院(30611)
- 经济学(30334)
- 范(27842)
- 师范(27425)
- 经济学院(27164)
- 财经大学(25290)
- 基金
- 项目(142716)
- 科学(112811)
- 基金(107158)
- 研究(100995)
- 家(96691)
- 国家(95976)
- 科学基金(80063)
- 社会(66988)
- 社会科(62479)
- 社会科学(62459)
- 基金项目(54702)
- 自然(51847)
- 省(50923)
- 自然科(50722)
- 自然科学(50700)
- 自然科学基金(49857)
- 教育(46633)
- 划(45809)
- 资助(45640)
- 编号(38009)
- 部(33906)
- 重点(33019)
- 成果(32594)
- 发(30051)
- 国家社会(29077)
- 中国(28906)
- 教育部(28796)
- 创(28594)
- 科研(27974)
- 课题(27724)
共检索到332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哲
收入分配不公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在中国已经日益严重,然而其最终的影响还远未体现。文章通过构建收入分配的两阶层和三阶层模型,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社会会进入不稳定期?2)为什么在目前社会还能维持基本的稳定?3)如果不改变当前的这种趋势,导致社会结构不可持续的总危机会在何时爆发?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文章认为,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分配趋势,最危险的状态是这一危机点很可能在此后10~15年间到来。
关键词:
分配 阶层 社会危机 集体行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瑞明 亢延锟 黄维乔
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部分源于就业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策略差异性及其"极化效应",而这又根源于被扭曲的就业市场。从政策冲击和就业市场扭曲的角度出发,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准模型来说明就业环境与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每个就业者都会根据就业环境和自身成本收益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决策,就业环境的恶化会使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表现出"极化效应",进而影响到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性别歧视、行业分割、户籍壁垒、关系网络和最低工资法等多个角度对基准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从而在统一的框架下解释了就业市场中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性与阶层分化。因此,要构建"橄榄型"社会,就必须不断通过政策调整,修正扭曲的就业市场,使社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阶层形成良性分布,从而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瑞明 亢延锟 黄维乔
转型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部分源于就业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策略差异性及其"极化效应",而这又根源于被扭曲的就业市场。从政策冲击和就业市场扭曲的角度出发,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基准模型来说明就业环境与个体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每个就业者都会根据就业环境和自身成本收益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的决策,就业环境的恶化会使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表现出"极化效应",进而影响到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性别歧视、行业分割、户籍壁垒、关系网络和最低工资法等多个角度对基准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从而在统一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赫扬 周先波 丁芳清
文章基于2012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面板模型对我国劳动力社会阶层认知分化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实证显示,具有先赋性和自致性因素优势的个体更倾向于作出较高的阶层认知;主观认知因素显著影响劳动力的社会阶层认知,"相对剥离感"不利于阶层认知的提升。上述结论关于主观认知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和有序模型的非正态性设定都是稳健的。此外,这些因素对劳动力社会阶层认知分化的边际概率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这些结果对我们正确评估社会转型期的代际传承、弱势群体生存状态、青年人职业选择、劳动力身心健康等都具有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荣
在总体未知的条件下,非参数方法是分布函数常用的估计方法。独立样本下分布函数的核估计方法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非独立的平稳α-混合序列的分布函数提出了随机窗宽条件下的非参数核估计,讨论了估计的强一致相合性和一致完全收敛性。
关键词:
α-混合 分布函数 随机窗宽 非参数估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树枫 毛维靖 袁海林 杨志俊 赵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施炳展 冼国明
"对内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国内背景;中国"对内改革"渐进性诱发的要素市场扭曲是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独特约束。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要素价格扭曲视角,利用1999—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重新审视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结论认为:中国工业企业要素价格存在严重负向扭曲并有增加趋势;东部地区、外资、港澳台资和私营企业扭曲程度最高;总体上看,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促进了中国企业出口。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奇迹离不开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中国企业将国内"生产要素应得"通过低价出口形式转移给了国外消费者;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优化的同时,更应注意贸易利益分配。
关键词:
要素价格扭曲 企业 出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学艺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大变动中,变动的目标主要是使贫穷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转变为繁荣富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从1949-1952年,历史称作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得到了重构。官僚买办阶级、地主阶级消灭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国家的领导力量和社会基础,形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四个基本阶级的格局。从1953-1956年称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从1957-1977年,是中国大规模进行工业化...
关键词:
中国 社会阶级 阶层结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侯慧丽
文章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国际职业声望量表和每一职业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所占的百分比,估计了中国就业人口的阶层结构状况。结果发现,位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占各个阶层总人数的64%左右;"蓝领"工人占23.9%;"白领"阶层占12.2%,"白领"阶层中最上层的专业人员阶层和管理者阶层,仅占整个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1%。由此认为,中国阶层结构是一个底盘还很庞大的"烛台",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
关键词:
阶层 职业分层 阶层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志军
基于各省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通过拟合收入分布方法估计了2008-2012年间各省城镇基尼系数及总体城镇基尼系数。结果发现,城镇总体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0.3415下降到2012年的0.3154;其中,青海和重庆分别是5年间城镇基尼系数最大和最小的地区。按照基尼系数的完全分解框架,对城镇收入差距进行了按东、中、西地区分组的群体分解,结果表明,城镇收入差距绝大部分来自组内差距;东部地区的阶层效应最为明显,即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更加趋向于形成一个阶层;进一步按收入分组的群体分解结果也同样表明,城镇收入差距绝大部分来自组内差距,高收入组群体更加趋向于形成一个阶层。而且,我国城...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朱雨可 邹红
在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中,社会流动的增强引致了新中间阶层的产生,也给居民消费领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在社会的水平流动中,还是在垂直流动中,中国新中间阶层消费需求的变迁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种变迁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英爽
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改变“需求约束”的增长格局,消费结构升级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源泉。而消费结构升级要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与影响来推动。中产阶层作为社会中最积极、最主要的购买力量,其消费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将对整个经济、生活,尤其是消费趋势与消费文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积极开展社会阶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契机,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大限度地创造顾客满意,实现更高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中产阶层 企业营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罗堃
文章在较具一般性的分析框架下,对贸易的环境效应、尤其是其中较重要的技术效应做出详尽分解和简明的数学表述,并将效应分解计算与回归分析相结合,以此改进效应的分解与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要素比价扭曲的现状,对贸易环境效应的扭曲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污染密集型产品贸易可产生正向技术效应,但要素比价的扭曲却会导致结构效应发生扭曲,并制约正向技术效应的实现和扩大。调整要素比价可从根本上矫正贸易环境效应的此类扭曲,但会制约贸易利得的实现,因此应避免在矫正扭曲与获取贸易利得之间形成"两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