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09)
2023(18636)
2022(15986)
2021(14925)
2020(12585)
2019(28951)
2018(28413)
2017(53073)
2016(28769)
2015(32512)
2014(32002)
2013(31500)
2012(28868)
2011(26042)
2010(25409)
2009(23191)
2008(22500)
2007(19023)
2006(16357)
2005(14303)
作者
(83691)
(70085)
(69259)
(65811)
(44254)
(33406)
(31421)
(27622)
(26553)
(24582)
(23713)
(23607)
(22044)
(21928)
(21638)
(21396)
(20903)
(20751)
(19970)
(19854)
(17363)
(17008)
(16960)
(15782)
(15651)
(15407)
(15315)
(15182)
(14026)
(13746)
学科
(114707)
经济(114588)
管理(81092)
(77698)
(63394)
企业(63394)
方法(55220)
数学(48777)
数学方法(48173)
中国(33311)
(30557)
(27828)
业经(25040)
(25040)
(23135)
贸易(23125)
(22551)
技术(21321)
农业(20653)
地方(20532)
(19769)
环境(17865)
(17514)
银行(17442)
理论(17425)
(17382)
(17365)
财务(17307)
财务管理(17275)
(16837)
机构
大学(406443)
学院(402539)
(165498)
经济(162370)
管理(159215)
研究(140654)
理学(139147)
理学院(137607)
管理学(135048)
管理学院(134348)
中国(104690)
科学(88624)
(86827)
(71684)
(71165)
(70743)
研究所(65286)
业大(65063)
中心(63874)
财经(58325)
农业(56706)
(55552)
北京(54611)
(53609)
(51633)
(51045)
师范(51006)
经济学(50262)
经济学院(45477)
(44955)
基金
项目(287542)
科学(225547)
基金(210700)
研究(203122)
(187250)
国家(185792)
科学基金(158310)
社会(129296)
社会科(122679)
社会科学(122645)
基金项目(111524)
(110088)
自然(105177)
自然科(102813)
自然科学(102783)
自然科学基金(100929)
(94326)
教育(93098)
资助(87116)
编号(80314)
重点(65004)
(63440)
成果(63060)
(60694)
(60092)
创新(56199)
科研(55782)
课题(54970)
国家社会(54429)
教育部(54010)
期刊
(168800)
经济(168800)
研究(114538)
中国(75601)
学报(71329)
科学(64002)
(63378)
管理(57145)
大学(53417)
(52851)
学学(50472)
农业(44231)
教育(41118)
技术(36134)
(31594)
金融(31594)
经济研究(28764)
财经(27965)
业经(26530)
(24336)
(24098)
问题(21955)
科技(21384)
图书(20579)
技术经济(20310)
(19688)
(18854)
业大(18745)
理论(18564)
统计(18555)
共检索到580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金秋  杜育红  
基于1980~2011年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数据,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分行业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电气机械等、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家具制造等12个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在短期内显著的促进了劳动力就业,这种就业"创造效应"在中期逐渐减少,长期几乎无影响。而对于饮料行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蒸汽行业、石油加工这4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则短期内显著地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即产生了"破坏效应",但这种效应到了中期以后开始转为"创造效应",长期几乎无影响。政策启示在于:继续加强对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机械工业、交通运输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需的专科劳动力的培养;完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喻美辞  
文章利用1996~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品进、出口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并分部门检验了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以考察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影响的行业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口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但从长期来看,不能过分依赖出口贸易拉动就业增长,必须增加国内需求;也不能因为工业品进口暂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而应该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不同的部门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贸易和就业策略。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世川  雷钦礼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与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1979-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小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的,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提高;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贸易是我国工业资本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份额失衡的影响最大。工业要素分配份额的演变直接体现了国民收入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金生  李蝶  
随着环保问题的突出和环境规制的加强,大批实体企业限产、关停,可能引起的失业问题十分严峻,使得如何兼顾二者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就业增长"双重红利"成为理论与现实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将环境要素引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理论层面刻画了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劳动就业之间的影响机制。选取2007-2015年中国34个工业细分行业的数据进行面板估计,发现整体上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倒U型关系。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表现出多维性,既有直接的"环境—社会"效应,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所体现出的显著中介效应,但其作用程度和方向存在行业差异。为此,进一步对不同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的行业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清洁行业和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为正,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规制强度增加可能带来的失业。在污染密集行业,中介效应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先负后正,中低技术行业的中介效应表现为微弱的负向影响。因此,正确处理环境规制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污染密集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清洁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绿色优势,科学认识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与劳动就业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飞  孙文远  张松林  
全球价值链嵌入(GVC)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但也造成污染转移,使发展中国家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9年行业数据、GVC参与指数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和技术进步作用对行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全球价值链嵌入小于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增加污染排放,当全球价值链嵌入超过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降低污染排放,其中,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门槛值显著高于服务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飞  孙文远  张松林  
全球价值链嵌入(GVC)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但也造成污染转移,使发展中国家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文章利用中国19952009年行业数据、GVC参与指数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和技术进步作用对行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全球价值链嵌入小于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增加污染排放,当全球价值链嵌入超过门槛值时,技术进步会降低污染排放,其中,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门槛值显著高于服务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本文以2001-2012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相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不同的衡量行业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的综合指标,并且在模型中引入贸易渠道、FDI渠道等外部技术溢出渠道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溢出在减少污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国际技术溢出、国内研发技术溢出以及技术吸收三个方面都降低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瑞琴  
国际产品内贸易是当前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已经充分融入这一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收入水平带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如果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则会给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而如果国际产品内贸易发生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将会提升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使这些行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改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文章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治理技术效应和综合效应,并运用37个工业行业2001-2009年三种主要废气排放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业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气减排的贡献,得到如下结论:纯生产技术效应、纯污染治理技术效应在减排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工业废气减排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相对2001年甚至还加剧了环境污染;结构生产技术效应和结构治理技术效应都对废气减排起到了促进作用,环境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秋菊  孙赫  
本文运用我国20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就跨国外包对我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跨国外包对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跨国外包会阻碍未超过发展门槛行业的技术进步,会促进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但跨国外包对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对超过发展门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曾国彪  刘书祥  
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就业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正相关。从行业内部看,中低技术行业中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需求,而高中技术行业,行业垄断程度高,技术变化增长明显,但是技术效率低下,不利于改善这些行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猛  杨先明  李波  
随着中国制造业劳动工资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过去依靠成本优势获得的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基于要素替代的框架构建了包含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的KLEM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制造业30个行业2001-2010年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总体上除劳动和能源互补以及能源与中间品关系不确定外,其余各要素均呈替代关系;第二,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成本的节约效应不同;第三,中国制造业的确存在技术偏向,其中R&D更倾向于资本增强型和偏向型技术进步,而FDI更倾向于能源、劳动增强型和偏向型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转型特征明显,行业CO2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走势,但2003年工业再度重型化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排放强度明显上升。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考察了中国工业CO2库兹涅茨曲线(CKC)的类型及成因。主要结论是:中国工业CKC呈"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即CO2排放与经济增长在倒U型走势之后又形成拐点,出现"重组"现象;投资规模与排放显著正相关,研发强度不是影响排放的主要因素,CO2排放是个动态调整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有助于降低排放,减排治理政策应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宏观经济环境以及...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敏辉  石家莉  陈宇淳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我国能源行业1985年到2016年间的技术进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时期内,技术进步在当年并不会对劳动力就业量产生影响,而是从第二年开始对就业量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长期性和平稳性的特点;第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具有挤出效应和促进效应。从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从长期来看,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会稳定促进该行业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俊玲  林季红  
基于中国1995—2009年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探索不同贸易类型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贸易的开展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非完全一致,不仅存在贸易种类间的差异,同时也存在行业间的差异。其中,对于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来说,中间品出口、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和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品进口这三类贸易存在促进效应,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正向效应最高,最终消费品出口和进口贸易存在阻碍效应;对于服务业来说,最终消费品出口、进口和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这三类贸易存在促进效应,用于出口的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正向效应最高,中间品出口和用于国内生产的中间品进口贸易存在阻碍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