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
2023(1263)
2022(1078)
2021(1011)
2020(881)
2019(2025)
2018(1923)
2017(3877)
2016(2029)
2015(2167)
2014(2084)
2013(2051)
2012(1831)
2011(1627)
2010(1612)
2009(1478)
2008(1728)
2007(1398)
2006(1282)
2005(1262)
作者
(5441)
(4422)
(4414)
(4293)
(2911)
(2285)
(2069)
(1677)
(1624)
(1586)
(1583)
(1510)
(1458)
(1443)
(1441)
(1413)
(1379)
(1370)
(1299)
(1185)
(1113)
(1096)
(1078)
(1072)
(1055)
(1001)
(939)
(935)
(933)
(896)
学科
(9632)
企业(9632)
(9524)
管理(8492)
(8295)
经济(8281)
方法(5890)
数学(5566)
数学方法(5546)
(5400)
(5128)
财务(5128)
财务管理(5127)
企业财务(5067)
(3451)
(2432)
体制(2225)
(1788)
金融(1788)
(1667)
银行(1667)
业经(1550)
市场(1546)
(1534)
公司(1381)
人事(1177)
人事管理(1177)
(1093)
中国(1080)
(1061)
机构
大学(29916)
学院(29161)
管理(13231)
(12556)
经济(12313)
理学(11545)
理学院(11468)
管理学(11346)
管理学院(11295)
(7992)
研究(7612)
中国(7324)
财经(6530)
(6040)
(5899)
财经大学(5126)
(4656)
金融(4565)
商学(4321)
商学院(4286)
中心(4037)
北京(3861)
经济学(3777)
(3598)
(3561)
科学(3560)
会计(3459)
经济学院(3421)
(3198)
经济管理(3091)
基金
项目(18006)
科学(14962)
基金(14670)
(12459)
研究(12453)
国家(12371)
科学基金(11563)
社会(8490)
社会科(8203)
社会科学(8200)
自然(8183)
自然科(8079)
自然科学(8077)
自然科学基金(7988)
基金项目(7877)
资助(6184)
(5954)
教育(5808)
(5243)
编号(4728)
(4387)
教育部(4055)
人文(4020)
成果(3890)
(3864)
大学(3699)
重点(3683)
科研(3661)
项目编号(3624)
创新(3608)
期刊
(11580)
经济(11580)
研究(8144)
(8029)
(6023)
金融(6023)
管理(5078)
中国(4028)
财经(3721)
学报(3497)
科学(3094)
(3042)
财会(2962)
大学(2925)
学学(2826)
会计(2456)
理论(2041)
通讯(1911)
会通(1910)
技术(1909)
(1871)
实践(1814)
(1814)
经济研究(1808)
统计(1640)
(1420)
(1389)
问题(1366)
财经大学(1334)
业经(1299)
共检索到41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姜涛  霍雨佳  
按照传统公司金融理论,分红传达着公司具有投资价值的信号,但如果分红是监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呢?此时分红是否表达价值信号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将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分红动因定义为良性动因;将一味迎合监管要求进行逆向选择、损害公司价值的分红动因定义为不良动因,通过构建分红动因良性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分红动因良性水平的识别能力。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能够识别上市公司分红动因的良性水平,其持股比例与良性水平正相关;(2)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分红动因良性水平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即便是在监管机构强制性或半强制性的分红监管政策压力下,机构投资者仍然可以识别上市公司分红背后的真实动因,绕过表面现象、掌握价值信息,通过持股行为将价值投资理念传递并扩散到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扬  
本文以2004—2016年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并购方为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利用Stata12.0计量分析软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并购方有私募机构持股在企业并购中的信号传递效应。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异地并购中,并购方有私募机构持股发挥了较好的信号传递效应,并购交易宣告的市场反应积极。进一步研究发现,私募机构持股能够在企业并购中发挥信号传递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并购方能够借助私募机构的相关投资经验和关系网络,更好地对目标企业进行识别、评估与整合,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并购的市场反应与长期经营业绩的变化一致,说明资本市场正确预测了私募机构持股在异地并购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丹  黄建山  
文章利用Leland和Pyle(1977)提出的公司内部人股权留存比例模型和改进模型,以中国2002年~2006年间的221家IPO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IPO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并不存在显著的以管理层持股比例为信号的信号传递现象。这一结论对于投资者认清管理者持股、判断公司价值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西文  
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管理层持股对IPO抑价的信号传递作用以及在有无风险资本持股企业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无风险资本持股公司,管理层持股无法有效传递公司质量信号;有风险资本持股公司,管理层持股则可以起到信号传递作用。这说明,风险资本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IPO发行效率,而无风险资本支持企业只能以高抑价为代价博取市场信任,且持股比例越高,这种代价越高。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孔东民  林之阳  
本文以2005年至2015年我国A股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机构持股水平和公司分红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提升了公司分红水平。第二、相对于投机型机构,稳健型机构的介入对公司红利水平有更为显著的提升效应,投机型机构更为偏好持有沪深300成分股。第三、尽管公司层面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分红水平正向影响,但是会对敏感度产生调节作用。在高融资约束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对红利水平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整体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我国监管部门当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孔东民  林之阳  
本文以2005年至2015年我国A股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机构持股水平和公司分红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提升了公司分红水平。第二、相对于投机型机构,稳健型机构的介入对公司红利水平有更为显著的提升效应,投机型机构更为偏好持有沪深300成分股。第三、尽管公司层面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影响机构投资者对于分红水平正向影响,但是会对敏感度产生调节作用。在高融资约束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对红利水平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整体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我国监管部门当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并提倡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回报投资者的背景下,具有明晰的政策含义。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石宗辉  张敦力  
本文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机构持股与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积极影响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制定,对现金分红行为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在全样本和国有控股公司中,社保基金对上市公司分红意愿和分红水平具有激励效应,而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社保基金对公司分红水平具有激励效应,对公司分红意愿不具有激励效应。本文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视角,拓展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齐鲁光  韩传模  
上市公司不分红或少分红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将管理权力理论纳入现金分红治理研究框架,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9—2013年数据为样本对高管权力集中与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探究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权力集中公司现金分红的可能性小、支付的现金红利较少;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可以促进高管权力集中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抑制高管权力集中产生的代理问题。该研究拓展了我国资本市场现金分红治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了股利理论的研究文献。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发挥外部治理作用、逐步完善高管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将现金分红水平纳入高管绩效评价体系或写进高管薪酬契约将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熊伟  胡俊娣  
股票的价格往往受到一些非系统风险因素如股票的盈利公告或分配预案等等的影响。然而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 ,股利是否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 ?在利用深圳股票市场的数据对派发现金股利的股票的市场反应作了实证检验之后 ,得出的结果表明 :目前 ,在我国股票市场上 ,现金股利不能成为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 ,不能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升高 ,投资者也不能由此获得超额收益。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迅雷  孙建平  
以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为样本期,内设参数期和检验期两个子样本期,研究A股市场增发抑价的度量、成因和信号传递。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国内券商在承销增发新股时并没有遵循投资银行信誉假设理论,其行为乃是一种无模式的模式;行业、承销费用和增发抑价显著负相关,发行量、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则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的信号效应、再融资欲望效应和债务杠杆效应、增发新股供给效应和承销竞争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公司价值通过每股净资产、市净率、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传递信号到增发抑价,传递效力由强到弱,前两者从反面传递,后两者从正面传递,上市公司信号效应、质量效应和债务杠杆效应的作用很明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大颖  伦墨华  
通过股利分配政策,上市公司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良好前景的信号,吸引投资者不断投入资金,以达到低成本融资的目的。而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来合理分配自身财产,获取更大的收益。本文以信号传递效应理论为基础,对我国股票市场上广泛存在的现金股利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现金股利具有信号传递效应,而以转增股为代表的股利政策不具有明显的信号传递效应。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娟  徐加根  尚继才  
通过对中国A股市场不同规模股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规模股票在形成大交易量后的检验期中反应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大规模股票不存在显著的"溢价效应"或"折价效应",而小规模股票在出现大交易量的15天后有显著的"折价效应";在牛市中,越大规模的股票"溢价效应"越明显,在熊市中,越小规模的股票"折价效应"越显著。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大规模股票在"突然放量"后的表现好于"持续放量"后的表现,而小规模股票则相反;但这种情况在出现大交易量15天后才显著。因此,投资者可以利用本文研究结果构造投资组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柴国荣  闵宗陶  
文章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技术合作中逆向选择的生成机理,揭示了技术入股比例的信号传递作用,并通过技术合作的市场均衡分析指出,信誉机制是技术入股比例发挥信号传递作用的必要条件,最后提出了重构技术合作的信誉机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双建  李俊青  赵旭霞  
针对中国家庭股市参与率不高这一现象,文章在信号传递模型框架下,建立了内含公司丑闻信号和社会信任机制的家庭股市参与决策模型,分析了公司丑闻和社会信任对家庭股市参与决策的影响。此外,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发现:公司丑闻显著降低了家庭参与股市概率,而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可以降低公司丑闻对家庭股市参与的负向影响,提高家庭参与股市概率。政策启示在于加强公司治理进而减少公司丑闻的发生,提高家庭社会信任水平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股市参与率不高问题。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王长虹  
以中小企业板2004~2011年数据为基础,以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各种类型的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各类股利信号传递效应以预期效应为主,并通过持续效应或修正效应得到确认、加强或修正;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不分配和纯现金股利不具有信号传递功能,纯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低比例纯股票股利和低比例混合股利不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同时,高盈利能力公司不发放股票股利则不具有信号传递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