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7)
- 2023(9708)
- 2022(8419)
- 2021(8109)
- 2020(6628)
- 2019(15027)
- 2018(14958)
- 2017(27715)
- 2016(15685)
- 2015(17689)
- 2014(17760)
- 2013(16364)
- 2012(14797)
- 2011(13312)
- 2010(13576)
- 2009(12337)
- 2008(12107)
- 2007(11160)
- 2006(9734)
- 2005(8728)
- 学科
- 济(54681)
- 经济(54630)
- 管理(46471)
- 业(41711)
- 企(37402)
- 企业(37402)
- 方法(24589)
- 数学(20117)
- 数学方法(19569)
- 中国(15957)
- 理论(15248)
- 财(14484)
- 农(14202)
- 业经(13590)
- 学(11777)
- 制(11393)
- 教学(10745)
- 贸(10517)
- 贸易(10510)
- 技术(10503)
- 易(10208)
- 教育(10107)
- 地方(9966)
- 务(9805)
- 财务(9755)
- 财务管理(9725)
- 和(9460)
- 银(9297)
- 银行(9290)
- 农业(9269)
- 机构
- 学院(215549)
- 大学(205211)
- 管理(77025)
- 济(75164)
- 经济(73196)
- 理学(65269)
- 理学院(64515)
- 研究(63606)
- 管理学(62850)
- 管理学院(62432)
- 中国(48063)
- 京(43385)
- 科学(39180)
- 财(37639)
- 江(34695)
- 所(31543)
- 范(30712)
- 技术(30692)
- 师范(30457)
- 财经(29668)
- 中心(29665)
- 州(29090)
- 职业(28133)
- 研究所(28044)
- 农(28021)
- 业大(27388)
- 北京(27043)
- 经(26552)
- 师范大学(23448)
- 院(23176)
- 基金
- 项目(133200)
- 研究(104768)
- 科学(104465)
- 基金(91337)
- 家(77911)
- 国家(77166)
- 科学基金(66747)
- 社会(61740)
- 社会科(58325)
- 社会科学(58311)
- 省(56265)
- 教育(53309)
- 编号(47440)
- 基金项目(46623)
- 划(46428)
- 自然(42298)
- 自然科(41374)
- 自然科学(41369)
- 自然科学基金(40554)
- 成果(39182)
- 资助(38226)
- 课题(34441)
- 重点(30953)
- 年(30036)
- 项目编号(28859)
- 发(28787)
- 创(28411)
- 部(28322)
- 性(26976)
- 规划(26558)
- 期刊
- 济(89317)
- 经济(89317)
- 研究(62408)
- 中国(45592)
- 教育(41081)
- 财(31894)
- 管理(31061)
- 学报(29746)
- 科学(26892)
- 农(26033)
- 技术(25180)
- 大学(22992)
- 学学(20944)
- 农业(17626)
- 融(17191)
- 金融(17191)
- 业经(16384)
- 职业(16156)
- 财经(15190)
- 图书(14056)
- 经济研究(13794)
- 经(13156)
- 坛(12154)
- 论坛(12154)
- 问题(11012)
- 统计(10527)
- 书馆(10234)
- 图书馆(10234)
- 技术经济(10209)
- 技术教育(10109)
共检索到323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方泽强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然而此定位很大程度上是在特殊情境下生成的,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高职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都是技术型本科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实质相同而称谓相异,这与我国教育发展背景有关。民办本科院校应明确定位于高职本科,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因子"建设,集中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车如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分类指导,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设置应用性课程专业,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定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乌兰
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定位和社会服务面向定位等问题,旨在提高我国民办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民办高校 定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懋元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往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如果以1998年为参照,2007年高等教育学生数差不多增长了500%。大学数量也迅速增加。2007年全国有本科高等学校742所,高职高专1109所,两者合计1851所,还不包括317所技师学校和118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袁渊泉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科学合理的定位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对其办学进行科学定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文锴
升本是学校的整体转型,它包含办学理念、发展路径、课程体系的根本性变化。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学校特色,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为基本办学思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叶如意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民办高职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制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普通高校。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新婷 侯长林
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情况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有向高职专科转型的趋势。对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找准路径。
关键词:
转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立强 张鸣放 黄金林
基于“工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愿望,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从创始阶段就形成了以培养实用(或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宗旨的基本特征。经过一个世纪的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夏建国
"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文章分析了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特征,并以上海电机学院办学定位为例,对深化内涵建设做了说明。
关键词:
技术本科 办学定位 应用 特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长林 罗静 叶丹
应用型大学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应用型大学主要包括应用技术大学与教学服务型大学两种类型,其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厘清二者内涵,明辨各自特质,对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合理选择办学方向,确立差异化办学路径,进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候长林、罗静和叶丹在《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从历史渊源、运行情况分别介绍了两者的区别,提出了两者能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选择范式的可能性,提出了要分别发展行业性和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作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荣华 邱菁芳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如因主观偏向选择和客观实力限制导致的认识本位主义,因跨界合作和多方利益博弈导致的自组织建设困境,因教育产业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可持续发展不足,因缺乏本土经验借鉴和分散式探索导致的定位不清、政策滞后和因产权不明导致的运行乏力等。对此,文章提出加强政府调控、发挥学校主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的建议,以期有效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产业学院 产教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蒯海章 仲小瑾 赖晓琴
学风建设是高校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学风建设为统揽,从上层设计上不断优化学习顺序,从中观管理上不断整合学习目标,从微观教育上不断改变学习态度,按年级分阶段加强学风建设。
关键词:
学习顺序 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 学风建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何静
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成熟程度,通过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完成高职本科教育是最为科学、可行的途径,专业衔接是做好联合培养的基础。从研究现行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目录入手,分析了本科和高职专业的衔接状态,并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视角,对专业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