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4)
- 2023(10003)
- 2022(8446)
- 2021(7954)
- 2020(6677)
- 2019(15410)
- 2018(15243)
- 2017(28792)
- 2016(15797)
- 2015(17601)
- 2014(17212)
- 2013(17089)
- 2012(15688)
- 2011(14323)
- 2010(14243)
- 2009(13485)
- 2008(13503)
- 2007(11759)
- 2006(10761)
- 2005(10137)
- 学科
- 济(63146)
- 经济(63054)
- 管理(45552)
- 业(41294)
- 企(33574)
- 企业(33574)
- 方法(26264)
- 数学(23697)
- 数学方法(23533)
- 税(21760)
- 财(21557)
- 中国(20658)
- 税收(20312)
- 收(20144)
- 制(18539)
- 农(17207)
- 业经(13989)
- 贸(13785)
- 贸易(13778)
- 易(13548)
- 体(13310)
- 银(11767)
- 银行(11743)
- 行(11307)
- 体制(11214)
- 务(11114)
- 财务(11095)
- 财务管理(11070)
- 融(10998)
- 金融(10996)
- 机构
- 大学(223099)
- 学院(219224)
- 济(102549)
- 经济(100880)
- 研究(82022)
- 管理(80202)
- 理学(68471)
- 理学院(67678)
- 管理学(66875)
- 管理学院(66433)
- 中国(64558)
- 财(53947)
- 京(47710)
- 科学(45041)
- 所(41067)
- 财经(40761)
- 经(37233)
- 研究所(36651)
- 中心(35453)
- 农(35028)
- 经济学(33972)
- 江(32834)
- 北京(30873)
- 经济学院(30509)
- 财经大学(30345)
- 业大(29148)
- 院(28898)
- 农业(27229)
- 范(27224)
- 师范(26981)
- 基金
- 项目(141289)
- 科学(112877)
- 基金(106469)
- 研究(105458)
- 家(93411)
- 国家(92709)
- 科学基金(78899)
- 社会(71095)
- 社会科(67682)
- 社会科学(67668)
- 基金项目(54966)
- 省(50476)
- 教育(48258)
- 自然(47821)
- 自然科(46752)
- 自然科学(46739)
- 自然科学基金(46005)
- 划(43935)
- 资助(43678)
- 编号(40453)
- 成果(34801)
- 部(33979)
- 制(32581)
- 重点(32382)
- 国家社会(31791)
- 发(30015)
- 教育部(29743)
- 中国(29709)
- 创(29521)
- 性(28507)
共检索到348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借助最新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分税制改革对我国全要素生产演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税制改革有助于扭转市场分割格局和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就各地区平均而言,分税制可促使GDP增长6.3%。
关键词:
分税制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融合 财政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洪和平 张毅 刘万年 赵宇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并着力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提出,被视为是党中央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开出的"处方"和重要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即推动资本、劳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科唯 武亚兴
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建设,以资源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1年20家稀土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以LP法构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税制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稀土资源税改革能显著提升稀土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研发投入在稀土资源税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稀土资源税改革对中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作用并不显著。为促进稀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应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制定差异化稀土资源税率、完善资源税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颜冠鹏 冉启英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不断加剧,"供需错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大障碍。本文阐释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通过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证实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剖析政府官员晋升、土地户籍管理、金融监管、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弊端,并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全要素生产率 制度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颜冠鹏 冉启英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不断加剧,"供需错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大障碍。本文阐释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通过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证实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剖析政府官员晋升、土地户籍管理、金融监管、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弊端,并从制度创新视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经济目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全要素生产率 制度创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刘李华
本文测算了1989~2013年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劳动投入、资本存量,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计算1990~2013年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估计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工业TFP增长的效应。本文发现,在考察期内,只有技术进步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配置效率改善在2000年以后明显放缓;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显著提高了工业TFP增长率,但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将考察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后一阶段所有制结构变化对TFP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前一阶段。工业改革的重点在于促使资源合理、自由流动,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工业TFP增长释放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
所有制 全要素生产率 配置效率 工业改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汝资 刘耀彬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二元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关键转型期,系统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动特征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78-2013年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释放期、震荡调整期、平稳增长期、结构调整期,发现不同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玮 谭林 刘希章
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和演化趋势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实现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本文基于Malmquist-Lunberger指数和Bootstrap纠偏估计方法测算了全国29个省区1998-2014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了全国和分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延群 张沥元
本文从制度性改革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潜力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TFP、驱动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了回顾,指出过去的驱动因素已经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的制度改革将成为促进TFP增长的新动力。本文还对促进TFP增长的改革和政策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中国的TFP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和韩国进行了比较,指出目前中国TFP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较高的R&D投入以及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本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世林 葛珺沂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省际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应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文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对比在文化体制改革三阶段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动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完全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而考察期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2)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试点涉及较多地区和单位的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后,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中西部文化产业纯技术效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效率。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春瑜
利用PSM匹配样本并结合DID方法 ,本文检验了2018年5月份推出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研究了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改革通过提升劳动效率进而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效率在改革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而经济效益和收入公平的中介作用并不存在。研究还发现:在政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企业劳动密集型程度和所处行业竞争度两个因素起到了调节作用。本文首次用数据检验了工资决定机制改革的政策影响,为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深化依据。本文提出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更全面地衡量工资制度改革效果,并说明了作用机制和调节因素,丰富了收入分配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香菊 高锡鹏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税收影响的区域竞争均衡资源配置模型,从主体税种税收占比、税制结构及其竞争优势等视角比较分析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主体税种税收占比和增强地区间税收竞争能力,主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降低资本错配程度间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直接或地区间相对提高直接税比重可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比重提高的关键不在于企业所得税,因为其会显著抑制技术创新效率;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多维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能过剩程度异质性特征;推动经济效率提升主要依赖税收政策的普惠性、针对性和精准性,而结构效应和竞争优势效应扮演重要的辅助调控角色。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新雷 钟培武
运用索罗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通过实证检验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定量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还呈现下降趋势。今后,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于井远
提升直接税占比、优化税制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使用2007—2018年地级市数据评估了税制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城市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的影响机制,且表现为非线性关系;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测度方法、改变样本范围、使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突出表现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大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高的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中小城市、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创新支持程度较低的城市,影响并不十分显著。本文从优化税制结构视角为如何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