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3)
2023(803)
2022(730)
2021(702)
2020(593)
2019(1300)
2018(1256)
2017(2055)
2016(1481)
2015(1611)
2014(1575)
2013(1503)
2012(1445)
2011(1408)
2010(1424)
2009(1333)
2008(1301)
2007(1252)
2006(1060)
2005(1002)
作者
(7496)
(6527)
(6308)
(5771)
(4272)
(3306)
(2842)
(2412)
(2403)
(2354)
(2340)
(2277)
(2215)
(2185)
(2182)
(2122)
(1936)
(1915)
(1911)
(1814)
(1792)
(1718)
(1704)
(1533)
(1530)
(1503)
(1492)
(1456)
(1436)
(1415)
学科
(3744)
(2131)
经济(2129)
(2083)
(2003)
虫害(1720)
生物(1604)
病虫(1548)
病虫害(1548)
(1333)
(1298)
防治(1279)
(1275)
及其(1208)
水产(1146)
方法(1104)
管理(1041)
(1020)
微生(1008)
微生物(1008)
生物学(986)
(984)
(931)
(930)
贸易(929)
(918)
(898)
企业(898)
动物(881)
数学(877)
机构
大学(22363)
学院(22052)
(14554)
研究(12629)
科学(12080)
农业(11918)
业大(9554)
(9001)
研究所(8595)
农业大学(7783)
(7272)
中国(7260)
实验(7082)
实验室(6864)
(6662)
(6539)
重点(6468)
(5437)
科学院(5037)
技术(4900)
中心(4756)
生物(4447)
(4423)
(4128)
(4044)
研究院(3885)
(3818)
(3785)
林业(3653)
经济(3640)
基金
项目(18236)
(13452)
国家(13368)
基金(11924)
科学(11850)
科学基金(9320)
自然(8580)
(8529)
自然科(8381)
自然科学(8367)
自然科学基金(8225)
(7313)
科技(7242)
研究(6790)
计划(6606)
基金项目(6110)
(5455)
资助(5440)
专项(5265)
重点(4764)
(4567)
农业(4378)
科研(4213)
技术(4042)
(3886)
(3670)
创新(3568)
教育(3020)
(2911)
(2672)
期刊
学报(14516)
(13686)
大学(9550)
学学(9465)
农业(9320)
科学(9184)
业大(5729)
中国(5184)
农业大学(4880)
(4780)
林业(3650)
(3624)
经济(3624)
研究(3606)
(3205)
自然(2992)
自然科(2922)
自然科学(2922)
中国农业(2905)
农林(2393)
(2393)
科技(2123)
(2019)
科技大(1991)
科技大学(1991)
农业科学(1865)
西南(1809)
农学(1695)
华北(1695)
水产(1687)
共检索到32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荷琴  冯自力  李志芳  师勇强  赵丽红  李彩红  刘义杰  王玲飞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建芬  雷煜  张振楠  胡广  唐叶  张宁  司怀军  吴家和  
为了防治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从陆地棉中克隆了1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GhWRKY48;其编码序列全长为882 bp,编码293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2.68 ku和6.10。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hWRKY48在根、茎和叶中均表达,而在茎中为优势表达;同时GhWRKY48表达受到大丽轮枝菌、茉莉酸和水杨酸的诱导。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获得GhWRKY48基因沉默植株。对基因沉默植株接种大丽轮枝菌进行抗病性分析,结果显示,沉默植株的病株率和病指均低于对照植株,表明沉默GhWRKY48基因能够提高棉株抗病性。综上所述,GhWRKY48是一个负调控转录因子,抑制下游抗病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棉花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因此,GhWRKY48基因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候选基因用于棉花的抗病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尉尉  陈霞  马春红  李广敏  张香云  耿军义  
在棉花根冠细胞生物测定过程中,棉花黄萎病病菌通过提纯复壮而达到较强的侵染能力,并制备出较多的黄萎病菌粗毒素。介绍了粗毒素的简易制备、根冠细胞培养与制备过程以及染色过程中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的长短。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几点改进:总结出细胞振荡时间在1~2 min之内;之后黑暗条件下静置培养2~6 h;选用pH为6.5的0.01%中性红染色3~5 min,之后加入一滴0.2%伊文思兰染色,伊文思兰的染色时间应严格掌握在3min以内等,为根冠细胞测定方法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霞  王道本  周启  
从棉花根际中分离到的大量细菌,经多次盆栽和田间试验,筛选到6株对棉花具有防病促长作用的菌株,编号为CS85、ZR、PF2、ZS1、18和S14。根据它们的形态和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等的鉴定结果,将6株菌分别归属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CS85)、恶臭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putidaZR)、假单胞杆菌PF2(Pseudomonassp.PF2)、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campestrisZS1)、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subtilis18)和腊状芽孢杆菌(BaciluscereusS1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强  王乐  谢彩玲  张宁  司怀军  吴家和  
为了解决黄萎病对棉花的危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棉花品种是当前育种的主要目标。从棉花中克隆了一个黄萎病抗性基因GhCOI1,其编码冠菌素不敏感因子。GhCOI1基因序列全长2 213 bp,编码一个600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68 k Da,等电点p I是7.06。GhCOI1含有典型的F-box和LRR结构域。组织表达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根器官优势表达,并且其表达受到大丽轮枝菌浸染诱导。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抑制了GhCOI1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春霞  王道本  周启  
棉花根际促生菌的分离和筛选王春霞,王道本,周启(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系,武汉430070)关键词棉花,根际促生菌,菌株,生防ISOLATIONANDSELECTIONOFTHEPLANTGROWTHPROMOT...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兆华  陈兆夏  张天真  潘家驹  蒋伟民  
通过 1 8个菌株对 2 3个不同抗、感品种的棉花苗期接种试验 ,及 1 0个菌株对 9个苏棉 1 2号R和 1个南农 1号耐黄萎病株行的苗期和吐絮期病指相关分析 ,明确了要培育出能在大多数病区都表现抗病的棉花品种 ,应以V2 5、XS4这样的强致病力菌株作为病圃鉴定菌株。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目标应以抗强致病力或落叶型菌系为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耿显胜  舒金平  盛建立  张威  彭瀚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铭  臧丽丽  范凯  李凤  袁淑娜  申浩  王学德  
【目的】黄萎病菌是危害棉花最严重的病菌,又属于被检疫的病菌,田间接菌鉴定棉花抗病性受到检疫的限制,通过比较多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的方法,提出一种使用黄萎病菌毒素进行联合鉴定的方法,以替代传统病圃鉴定法。【方法】将待测棉花品系种植于人工气候室内,以常规管理模式培养棉苗,在21 d后将所种植棉苗的根部放入黄萎病菌毒素中浸泡,浸泡72 h时统计病情指数;在待测棉花品系的盛花期取棉株倒数第三片叶片,用打孔器在叶片上取10—20个直径约1.5 cm的叶圆盘,将所取叶圆盘浸泡于黄萎病菌的毒素当中,经过24 h后观察所浸泡的叶圆盘黄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对待测棉花品系的黄萎病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洋洋  纪超  陈金成  史嵩  陈学庚  
针对传统棉花排种机构作业速度低,精度不够高等问题,对棉花气吸式排种机构进行优化。基于FLUENT软件对排种盘上简单圆柱型孔、圆锥型孔、圆柱与圆锥相结合型孔和弧线状型孔进行流体仿真,分析4种型孔对风压的影响,以多充率和漏充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二因素全水平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简单圆柱型孔风压损失最大,充种效果最差;圆柱与圆锥相结合型孔风压大小为中等,入口风压相对稳定;圆锥型孔风压损失最小,但入口风压梯度较大,充种效果较优;弧线状型孔入口风压较大且相对均匀,充种效果最优。二因素全水平试验表明,当播种速度为10.01km/h,风压室压力为-5.23kPa时,弧线状型孔对应的多充率为9.95%,漏充率3.62%,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淑英  朱加保  路献勇  叶泗洪  马艳  马小艳  程福如  
【目的】反枝苋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为安徽省沿江棉区主要杂草,而棉花对杂草竞争十分敏感。论文旨在明确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影响,为棉田杂草反枝苋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试验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方法,棉花密度保持不变,设置8个反枝苋密度(0、0.125、0.25、0.5、1、2、4、8株/m)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研究不同反枝苋密度竞争对棉花生长、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反枝苋株高、茎直径逐渐减小;相对于0.125株/m的反枝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旭平  
40多年来,新疆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从以小麦为主导地位的作物结构向棉花占主导地位的作物结构的转变过程,但在植棉比重越来越高的过程中,棉花连作对新疆棉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渐突出,导致棉区病虫害加剧、地膜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本文分析了土地质量、规模及土地承包制度、经济效益、非农产业、交易成本对棉花轮作的影响和替代农作物的选择空间,提出实施棉花轮作补贴,推进农业产化化进程,降低机动地比重,扩大棉花轮作替代作物选择空间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海新  李广泽  冯俊涛  张兴  
 以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和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DC)为活性跟踪菌种,从旋覆花(InulabritanicaL.)花中分离得到3种杀菌活性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并与标准图谱比较,鉴定化合物 为倍半萜类化合物1-O-Acetylbritannilactone,化合物 和 分别为三萜类化合物Taraxasterylpalmitate和Taraxasterolacetate。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一豪  冯鸿杰  袁媛  靳羽莹  师勇强  张朝军  李付广  
【目的】明确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弱致病力菌株Vd171对棉花黄萎病的诱导免疫效果及作用机制,为探索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新途径提供依据。【方法】以大丽轮枝菌弱致病力菌株Vd171为研究对象,温室苗期评估不同接种方法、接种时期、接种次数及接种体类型的诱导免疫效果;不同接种方法包括蘸根、灌根、茎部针刺、叶面喷雾和浸种,均采用Vd171分生孢子悬浮液(1×107个分生孢子/mL),蘸根、灌根和叶面喷雾为每钵10 mL,茎部针刺为每株0.2 mL,浸种时间为12 h;不同接种时期试验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