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1)
- 2023(8322)
- 2022(7043)
- 2021(6570)
- 2020(5683)
- 2019(12729)
- 2018(12790)
- 2017(25039)
- 2016(13245)
- 2015(14778)
- 2014(14118)
- 2013(13615)
- 2012(11472)
- 2011(10013)
- 2010(10296)
- 2009(9875)
- 2008(9842)
- 2007(8266)
- 2006(7147)
- 2005(6416)
- 学科
- 济(47058)
- 经济(47018)
- 管理(38889)
- 业(34513)
- 企(30381)
- 企业(30381)
- 方法(23727)
- 税(21666)
- 数学(21470)
- 数学方法(20945)
- 税收(20218)
- 收(20052)
- 财(18525)
- 中国(11753)
- 务(11750)
- 财务(11709)
- 财务管理(11686)
- 农(11529)
- 企业财务(10808)
- 业经(9921)
- 地方(9052)
- 理论(8848)
- 学(8811)
- 贸(8765)
- 贸易(8758)
- 易(8519)
- 制(8223)
- 和(7374)
- 农业(7296)
- 银(7259)
- 机构
- 学院(171775)
- 大学(165838)
- 管理(66616)
- 济(65012)
- 经济(63604)
- 理学(57751)
- 理学院(57243)
- 管理学(55895)
- 管理学院(55619)
- 研究(48129)
- 财(40876)
- 中国(39231)
- 京(33166)
- 财经(29910)
- 科学(29642)
- 经(26794)
- 江(26080)
- 所(23764)
- 中心(22782)
- 业大(22341)
- 农(21875)
- 财经大学(21814)
- 州(20883)
- 研究所(20489)
- 北京(20436)
- 范(19702)
- 经济学(19544)
- 师范(19501)
- 技术(19003)
- 商学(17835)
- 基金
- 项目(112511)
- 科学(88589)
- 研究(83352)
- 基金(80967)
- 家(69416)
- 国家(68906)
- 科学基金(60688)
- 社会(52449)
- 社会科(49977)
- 社会科学(49966)
- 省(45575)
- 基金项目(41952)
- 教育(39500)
- 自然(39268)
- 自然科(38373)
- 自然科学(38368)
- 自然科学基金(37642)
- 划(37321)
- 编号(35832)
- 资助(34239)
- 成果(28670)
- 重点(25285)
- 课题(24217)
- 创(24100)
- 部(23838)
- 发(23539)
- 项目编号(23004)
- 创新(22599)
- 科研(21902)
- 性(21893)
共检索到25432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邓小军
2007年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和2008年执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使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在资产确认、计量方面出现差异。由于税负会影响不同类型企业,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税会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以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为依据,全方位详细比较了会计资产和应税资产的差异,并在论证其差异具有可协调性基础上,对差异的协调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会计资产 应税资产 分离模式 差异 协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丁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加强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协调的紧迫性。文章在对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和有效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问题的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会计收益 应税收益 差异 协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慧凤 邓阳
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制度性差异不可避免,但这种差异的存在具有经济后果,适当协调二者的差异是必要的。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国际上主要是由企业所得税法主动协调它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也是如此。论文进一步以上市公司2005~2009年数据为样本,通过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的计算和统计分析,发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随着制度变革持续增加,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在2008年后增加幅度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表明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之间的协调产生较好效果。论文提出进一步协调建议。
关键词:
应税所得 会计利润 差异 协调 效果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玉馥
我国所得税法税前扣除标准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税会差异协调是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经济管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构建新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协调的会计核算模式,是对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差异研究的深度审视。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会计核算模式的提出,必然为税会差异协调找到博弈的途径,为会计实务中强化会计核算找到针对性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卓敏
税收与会计是经济领域中既密切相关又存在差异的两大分支,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总结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税会关系模式的基础上,就我国税会关系模式选择做出分析,并提出了协调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差异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税收法规 会计制度 税会关系模式 协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龙绪贵
以《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准则、法规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对企业固定资产范围、固定资产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等方面业务的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的差异及协调进行了分析,为会计人员对这些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税务人员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有效的征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固定资产 会计处理 税法处理 差异 协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国辉 崔刚
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进一步体现了会计与税法的分离原则。会计报告目标 ,从“法律适用观”到“公平交易观”的转变 ,为二者的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而会计与税法的历史及现实联系要求二者有机协调 ,纳税的影响要能适当纳入会计机制而不是做两套账。通过建立纳税影响下的会计运行机制 ,既能保证会计原则的有效性 ,又能做到税务处理的合法性。
关键词:
会计 税法 应交税金 递延税款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潘自强
本文以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为主要依据,对比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对金融资产的会税差异、纳税调整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金融资产会税差异协调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金融资产 会税差异 协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冉英 郭恒泰
会计和税法的差异具有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协调则是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差异、应对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协调是目前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与此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
会计 税法 差异与协调 途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董必荣 李虎
有形资产的计量模式与无形资产的计量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有形资产计量的关键是要测量有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无形资产计量的关键则是要测量无形资产在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有形资产通常采用单维财务计量模式,而无形资产则通常采用多维综合计量模式,两类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及其历史变迁与这两类资产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企业的作用机理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为了实现目的性计量和事实性计量的有机统一。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崔景华 李浩研
碳税与能源税是有效抑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量的重要经济措施。两者在课税对象、课税目的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厘清碳税与能源税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碳税及能源税的功能,协调两者的共存模式,合理分配税收负担,对于确保碳税与能源税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碳税 能源税 税率 税收负担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梁蕾 温彩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和税法也开始按照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断改革。在这个调整和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一致性;但由于它们分别遵循不同的目标和规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两者之间也难免存在一些差异、不协调的方面。首先,本文列举了目前我国会计与税法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会计与税法的关系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成因及其表现。最后,本文简单概述了会计方法的选择协调。
关键词:
分离 协调 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宇
分税制:模式选择与偏差协调何宇作为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国分税制仍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它目前在运行中所暴露的某些偏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负作用,已引起有关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努力寻求协调偏差的方法和规范、完善分税制的途径,无疑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实行分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永鹏
公允价值会计的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本文讨论了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协调统一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应当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同时把长期资产减值的结果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离,且能有效消除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