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3)
2023(2451)
2022(2122)
2021(2059)
2020(1802)
2019(4155)
2018(4004)
2017(7567)
2016(4345)
2015(4884)
2014(4949)
2013(4991)
2012(4759)
2011(4094)
2010(4354)
2009(3976)
2008(4785)
2007(4145)
2006(3653)
2005(3366)
作者
(13453)
(11287)
(11192)
(10733)
(7459)
(5371)
(5004)
(4434)
(4357)
(4226)
(4059)
(4037)
(3817)
(3712)
(3653)
(3413)
(3410)
(3351)
(3351)
(3232)
(3111)
(3063)
(2868)
(2695)
(2618)
(2615)
(2523)
(2463)
(2345)
(2283)
学科
管理(14184)
(13463)
经济(13442)
(13246)
(12175)
企业(12175)
(9413)
(8065)
财务(8063)
财务管理(8046)
企业财务(7539)
方法(6532)
(6499)
数学(5298)
数学方法(5205)
(4083)
国家(3841)
会计(3836)
(3171)
银行(3150)
(3115)
(3061)
(3020)
理论(2805)
(2789)
金融(2788)
环境(2777)
中国(2753)
(2671)
业经(2658)
机构
大学(64916)
学院(64805)
(22139)
研究(22105)
管理(21689)
经济(21594)
理学(18453)
中国(18331)
理学院(18187)
管理学(17713)
管理学院(17608)
(17223)
科学(14974)
(13958)
(13136)
(12472)
财经(12197)
研究所(11236)
(10955)
(10894)
农业(9899)
中心(9825)
业大(9823)
会计(9621)
财经大学(8855)
北京(8658)
(8306)
(8067)
师范(7941)
(7599)
基金
项目(39350)
科学(30144)
基金(28936)
研究(26391)
(26153)
国家(25955)
科学基金(21531)
社会(15704)
基金项目(15332)
自然(15320)
自然科(14950)
自然科学(14943)
(14889)
社会科(14878)
社会科学(14871)
自然科学基金(14717)
(13149)
资助(12335)
教育(12315)
编号(10270)
成果(9720)
重点(9322)
(8864)
计划(8065)
科研(7983)
(7950)
(7655)
(7628)
课题(7403)
创新(7289)
期刊
(24064)
经济(24064)
研究(19068)
(18979)
中国(13606)
学报(13426)
会计(10941)
科学(10847)
(10832)
大学(9639)
学学(9283)
财会(7721)
(7334)
金融(7334)
农业(7217)
管理(6826)
财经(6319)
(5262)
(5219)
通讯(5162)
会通(5152)
教育(4763)
(4097)
经济研究(3648)
(3643)
业大(3616)
技术(3568)
(3522)
(3359)
问题(3076)
共检索到101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晓然  余玉苗  
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分离交易可转债",是债券和股票的混合融资工具。它起源于美国,在海外市场由来已久,至今依然是成熟市场常用的投融资工具,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尚属于创新产品。截至2007年12月,国内只有"马钢股份"、"中化国际"、"武钢股份"、"唐钢股份"、"日照港"、"中信国安"、"深高速"、"上海汽车"等十多家上市公司先后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宋迎春  
一、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特点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即"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债券和股票的混合融资品种,在国内资本市场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冬年  袁振兴  
分离交易可转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创新产品,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需求:具有高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购入认股权证,而债券部分则可以满足低风险偏好的固定收益投资人的需求。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闫华红  董旭  
本文运用描述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从筹资者和投资者两个角度,将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相比普通可转债的债权价值、期权价值、附加条款限制和上市交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在债权和期权上对筹资者有利,其在条款设计及上市交易上对投资者有利,进而判定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实际上与普通可转债是等效的融资组合,只是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最后论文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总结出诱使2009年后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出现"零发行"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卫梦竹  
对于未能预期转股的可转债,按照现有准则的规定是在"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中列示初始确认时的权益价值,并且采用统一的实际利率核算持有期间的利息费用,该处理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可转债的经济实质值得探讨。本文将对未转股可转债的会计处理进行研究,重点以案例形式分析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操作以为企业相关会计处理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燕  
随着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转债持有至到期还本付息的情况,并引发了对可转债不能按预期转股的会计处理问题的思考。可转债到期偿还时,将初始确认的权益部分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更能体现可转换债券的经济实质。通过对新钢股份可转债案例的研究,对比分析目前会计准则与改进建议的处理方法,可为相关部门在制定准则时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翟湘  
目前我国并购市场的对价支付工具主要以现金支付、发行普通股支付和两种方式的混合支付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定向可转债并购支付方式应运而生。受该类并购支付方式自身劣势的影响,现阶段并购交易实践中采用定向可转债作为支付工具的案例仍较为少见,因此如何规范定向可转债并购会计处理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上述原因,在明确定向可转债在并购中的应用范围和会计处理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案例探讨定向可转债并购会计处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华  
本文将金融学和会计学关于远期合约的理论知识对接起来,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远期合约的交易机理及其会计处理要点。基于交易方式的差异,远期利率协议和远期外汇协议的会计处理规则略有差异,但其本质都是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记载远期合约的理论价值。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华  李勤裕  
本文阐释了利率互换的交易策略机理、法律文书的设计思路和会计处理的要领。利率互换的交易双方巧妙地利用现有的融资待遇设计业务流程,通常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即共同降低筹资成本)。企业所记载的"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本质上仅仅是指互换合约的理论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牟星  方先明  
文章从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价格特征出发,构建其理论价格分析框架。基于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分析了19家上市公司所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日的理论价格,并对其折价情况进行了研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菊生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近几年的实践均表明,债务重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本文在探讨了债务重整的内在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债务重整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姜星明  
环境负债具有可追溯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三方面的特性。环境负债确认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导致环境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很可能发生;二是环境负债的金额能够 合理计量。环境负债计量除了应遵循最优估计、选择最合适的计量属性和处理好相关性与可 靠性的关系这些原则外,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当前的法律法规、环境负债潜在责任方的 数量以及它们的财务状况、现有的技术和将取得的技术进步及通货膨胀。环境负债信息的反 映方式包括表内确认揭示与表外披露。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文芳  
本文通过对交易性金融负债会计处理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交易性金融负债会计核算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刘娥平  史扬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对我国近期推出的金融产品分离债与可转债的发行条款进行了比较,包括票面利率、债券期限、转股价格和行权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担保条件、资信评级和向下修正条款等。结果发现,可转债在条款设计上更加倾向于投资者,分离债在条款设计上更加倾向于发行人。同时还对我国目前分离债的条款设置提出了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周华  
本文将金融学和会计学关于互换合约的理论知识对接起来,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货币互换的交易机理及其会计处理要点。货币互换的交易双方巧妙地利用现有的融资待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通常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即共同降低筹资成本)。企业采用"衍生工具"科目对货币互换进行会计处理时,其所记载的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互换合约的理论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