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7)
- 2023(13541)
- 2022(11129)
- 2021(10289)
- 2020(8720)
- 2019(20147)
- 2018(19945)
- 2017(38750)
- 2016(21106)
- 2015(24142)
- 2014(24335)
- 2013(24037)
- 2012(22370)
- 2011(20108)
- 2010(20342)
- 2009(19335)
- 2008(19588)
- 2007(18186)
- 2006(15788)
- 2005(14250)
- 学科
- 济(93228)
- 经济(93132)
- 业(71991)
- 管理(70635)
- 企(61669)
- 企业(61669)
- 方法(45788)
- 数学(40209)
- 数学方法(39878)
- 财(27583)
- 中国(25121)
- 农(24348)
- 业经(20533)
- 技术(19375)
- 务(19087)
- 财务(19053)
- 财务管理(19010)
- 制(18948)
- 企业财务(18205)
- 学(17303)
- 贸(16853)
- 贸易(16837)
- 地方(16656)
- 易(16318)
- 农业(15932)
- 银(15066)
- 银行(15034)
- 融(15030)
- 金融(15028)
- 理论(14510)
- 机构
- 大学(314630)
- 学院(312188)
- 济(131211)
- 经济(128514)
- 管理(123272)
- 理学(106261)
- 理学院(105181)
- 管理学(103472)
- 管理学院(102890)
- 研究(100139)
- 中国(79168)
- 京(65278)
- 财(63015)
- 科学(59410)
- 农(50529)
- 所(50521)
- 财经(50152)
- 江(48214)
- 中心(47396)
- 经(45584)
- 研究所(45080)
- 业大(44695)
- 北京(41062)
- 经济学(40834)
- 农业(39677)
- 范(38728)
- 师范(38305)
- 州(37993)
- 财经大学(37351)
- 经济学院(36985)
- 基金
- 项目(201436)
- 科学(160086)
- 基金(147865)
- 研究(146473)
- 家(127742)
- 国家(126663)
- 科学基金(110192)
- 社会(94511)
- 社会科(89633)
- 社会科学(89609)
- 省(78979)
- 基金项目(78285)
- 自然(71483)
- 自然科(69989)
- 自然科学(69973)
- 教育(69417)
- 自然科学基金(68804)
- 划(65959)
- 资助(60931)
- 编号(58472)
- 成果(48094)
- 创(46342)
- 部(45845)
- 重点(45122)
- 创新(42541)
- 发(42184)
- 课题(40579)
- 教育部(39974)
- 国家社会(38973)
- 大学(38898)
共检索到469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官峰 徐玉芳 何开刚
科创板采用注册制,旨在发挥市场在发行定价中的作用。文章从分析师视角,以科创板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分析师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与IPO公司的关联并未增强其对机构报价的影响力,而分析师与机构投资者的关联程度越高,其对机构报价的影响力越大;特别是在关联机构中,参与新股发行价格预测的分析师数量和媒体关注较少时,这一影响力更为显著;然而,当分析师来自承销商时,其影响力会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分析师的影响力主要源自其与机构投资者合谋,而并非提供了更多与公司价值相关的信息。研究还发现,随着参与新股发行预测的分析师数量以及媒体关注度的提升,合谋对公司IPO发行定价的负面影响减轻;禁止非承销商分析师参与新股发行价格预测在实际操作中并未显著改善IPO定价效率,特别对于研发投入或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因此,发挥信息中介的市场竞争和参与作用,有助于打破少数利益群体的合谋均衡,是提高市场化定价效率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开刚 秦玉龙 杨庆
针对注册制下新股发行中机构投资者“抱团压价”现象,监管机构通过加强网下询价监管,以规范询价机构的报价行为。文章以2019—2022年487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询价监管新规前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后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横截面结果显示,当承销商声誉较低、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更差时,承销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报价的影响力在询价监管新规后下降更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询价监管新规发布后,承销商分析师预测价格更加乐观,机构投资者报价的离散程度更大。文章拓展了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影响的文献,为进一步完善注册制下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兵 辛清泉 杨德明
本文以IPO定价市场化为背景,研究实施询价后的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文章以"四大"和国内排名前十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审计师声誉,采用多元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审计师声誉与公司询价水平正相关,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对抑价率的检验中,我们发现审计师声誉显著降低股票抑价率。进一步地,我们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上述关系更为稳健。总体来看,审计师声誉已经初步影响了股票定价。
关键词:
审计师声誉 股票定价 IPO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岩 吴芳
IPO定价问题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落地之际,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引入跟投制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科创板IPO公司的数据检验跟投制度对IPO定价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边界。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越高,IPO发行价越低,表明跟投制度可以抑制承销商抬高发行价的机会主义行为。上述抑制作用在治理水平较高的发行公司中相对较弱。进一步研究表明,当公司股价增长潜力较大时,跟投制度对发行价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此外,跟投制度能抑制超募资金规模,但为了补偿跟投带来的风险,发行公司倾向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承销费率。最后,跟投制度有助于提升IPO后的市场绩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跟投制度 注册制 科创板 首次公开发行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廖明情 刘欢
运用DEA方法对包括中投公司在内的世界九大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绩效进行评价,选取C2R模型作为计量模型,并将Linaburg Maduell透明度指数引入模型的指标体系当中。研究结果显示,样本选取的九大主权财富基金中,有七个的投资是有效的,而我国中投公司和新加坡GIC的投资弱势有效。最后,结合国外优秀主权财富基金的经验和模式,提出对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日后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珺 陈航行
本文以2006-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势力和行业集中度对分析师预测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微观)层面的产品市场势力和行业(宏观)层面的行业集中度,都与分析师跟踪数量、分析师预测精准度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区分股权性质后发现,产品市场势力和行业集中度对分析师跟踪数量和分析师预测精准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了分析师预测活动的影响因素,也丰富了市场竞争和信息不对称领域的相关研究。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兴强 赖少娟 肖亮 翁健英
科创板的设立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科创板成立的背景,以2017~2019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新股发行市场化对A股主板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科创板的设立促使在A股主板上市的行业与科创板所含行业相同的公司进行了更多的盈余管理,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化会导致A股主板相关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做出非理性决策。其次,审计师声誉和媒体关注削弱了新股发行市场化和主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此外,科创板的成立促使主板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了更少的财务报告重述行为。最后,主板相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具体表现为更高的股票换手率和更多的年末股东数量。
关键词:
注册制 科创板 新股发行市场化 盈余管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宇超 肖斌卿 李心丹
证券分析师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作用正日益凸显。本文研究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度、投资风险、股权结构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分析师跟进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数(Count data)计量方法和结构化方程(SEM)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倾向于跟进那些规模较大、机构持股比例较高且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较好的公司,而规避那些投资风险和业务复杂程度较高且内部人持股比例较大的公司。实证结果支持了分析师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搬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而不是作为信息提供者与企业的直接披露进行竞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芳芳 陈习定
本文旨在探讨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其真实活动操控而言究竟扮演哪种角色,是外部监管者还是过度压力提供者?本文使用2003—2012年之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真实活动操控的影响。本文使用多种真实活动操控变量,发现总体上分析师覆盖人数更多的公司的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更大,即分析师在上市公司真实活动操控过程中主要扮演过度压力提供者的角色。进一步研究发现,向下管理盈余(真实活动操控变量为负)公司的分析师覆盖人数与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显著正相关,而向上管理盈余(真实活动操控变量为正)公司的分析师覆盖人数与真实活动操控强度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真实活动操控的压力作用是...
关键词:
盈余管理 真实活动操控 分析师覆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博
以2007年~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分析师关注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作用。对分析师这一资本市场中介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说:市场监督假说和业绩压力假说。实证结果显示:分析师关注有助于约束企业管理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利己行为,使得企业管理层为应对环境合法性危机和获得环境合法性认同而显著提升企业环境治理绩效,从而支持市场监督假说。这一研究结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分析师关注及企业环境治理的相关文献,而且为政府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中介来推动环境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同时对激发企业履行环境治理责任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习定 张芳芳 张顺明
本文以2003到2012年之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决策的影响。我们发现分析师在盈余管理过程中扮演着外部监管者的角色,分析师覆盖人数更多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更少且更难达到盈余目标。研究同时发现分析师的监管作用是由虚增利润(可操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驱动的,分析师对虚减利润(可操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的监管作用不显著。通过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内生性问题后,我们发现上述结果是稳健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分析师覆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余明桂 钟慧洁 范蕊
本文采用手工收集的2003—2014年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数据,检验了新兴资本市场中分析师的关注是否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本文分别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和对企业做出盈利预测的分析师人数衡量企业创新和分析师关注,研究结果发现,分析师的关注程度越高,企业后期专利产出越多。同时,相对于其他企业,声誉高的分析师所关注的企业创新产出更多。此外,分析师的关注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创新。以上结果表明,在中国,分析师的关注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分析师关注和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中介市场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纪文
文章以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文本分析法,考察了分析师报告中的创新相关信息对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分析师报告中的创新相关信息水平与公司的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师提供的创新相关信息越多,公司未来的创新成果产出越多,创新绩效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实现的,当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较高时,分析师研究报告中的创新相关信息对于公司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大。文章丰富了分析师与公司创新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对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信息关注和使用,以及公司和监管部门的信息利用和引导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分析师报告 创新信息 公司创新 文本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孔令丞 许建红 刘鲁浩 梁玲
在当前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区域科创网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重点。本文从网络规模、网络关系和网络氛围三个维度表征区域科创网络的嵌入特性,并重新梳理了三个维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理,构建其关系研究模型。进而,利用创新能力显著的15省市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基础科创资源投入情况下,科创网络的网络关系和网络氛围均会增强科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而网络规模的调节作用效果并不确定,在研发经费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倒U型"调节作用,在人力资源投入与创新能力之间起到"U型"调节作用。区域科创网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平台经济特性,对区域创新能力带来影响作用。
关键词:
科创网络 网络嵌入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创业板市场IPO定价效率研究——来自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
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工资形成机制——来自各省面板数据的证据
战略投资者对公司IPO抑价的影响——基于科创板的证据
证券分析师数量与行业研究报告质量——来自证券公司关闭的证据
IPO定价市场化时期的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研究——基于中小板IPO询价簿记信息的证据
债券市场的评级信息能改善股票市场信息环境吗?——来自分析师预测的证据
智力资本多源化信息披露、分析师跟踪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来自A股主板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
财务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是否会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了分析师行为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