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2)
- 2023(624)
- 2022(507)
- 2021(472)
- 2020(454)
- 2019(1102)
- 2018(1030)
- 2017(1996)
- 2016(896)
- 2015(943)
- 2014(800)
- 2013(830)
- 2012(810)
- 2011(756)
- 2010(747)
- 2009(755)
- 2008(743)
- 2007(683)
- 2006(650)
- 2005(655)
- 学科
- 济(5681)
- 经济(5678)
- 管理(1772)
- 关系(1623)
- 业(1541)
- 方法(1488)
- 中国(1371)
- 经济关系(1320)
- 企(1298)
- 企业(1298)
- 数学(1236)
- 地方(1228)
- 数学方法(1226)
- 对外(1167)
- 外经(1100)
- 对外经济(1096)
- 贸(950)
- 贸易(949)
- 财(931)
- 农(930)
- 易(911)
- 学(823)
- 业经(806)
- 地方经济(794)
- 制(704)
- 融(703)
- 金融(703)
- 体(618)
- 理论(607)
- 农业(587)
- 机构
- 大学(12124)
- 学院(11511)
- 济(6398)
- 经济(6318)
- 研究(5547)
- 中国(4339)
- 管理(4074)
- 理学(3426)
- 理学院(3377)
- 管理学(3318)
- 管理学院(3294)
- 财(2928)
- 京(2757)
- 科学(2649)
- 所(2620)
- 中心(2372)
- 研究所(2364)
- 财经(2116)
- 经济学(2035)
- 院(2017)
- 经(1940)
- 北京(1870)
- 经济学院(1794)
- 江(1670)
- 范(1664)
- 师范(1659)
- 农(1579)
- 科学院(1561)
- 财经大学(1554)
- 研究中心(1545)
共检索到20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刘树杰 王宇鹏
一、引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经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年均增长9.9%,在2010年,GDP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同时,我们也更加关注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我们有必要搞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进行研究,以求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规律和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回顾,其次对增长核算理论模型进行介绍,再次对中国过去三十年增长动力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2010~2020年各生产要素的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贺大兴 姚洋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里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功。本文认为,中国平等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政府成为一个中性政府。中性政府是不与任何社会利益集团结盟且不被任何利益集团所俘获的政府,它比一个有偏的政府更可能追求整个社会的长远经济增长。在作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重复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平等如何促成中性政府的产生,核心思想是,社会平等增加了政府和强势利益集团结盟之后被推翻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它更可能选择成为一个中性政府。
关键词:
中性政府 马尔科夫均衡 平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郎玫 张泰恒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政府是主导、市场是改革中最具推动性的主体、社会作为变革的另一主体与前两者共同演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动态变化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各自演化及三者间的协同演化引致了政府行政体制的变迁,使我国行政体制经历了由全能的供给型政府——过渡的混合型政府——有限的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演化路径,进而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但在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特色所形成的不同演化路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进行改革的实践和创新。
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 行政体制 演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刘树杰 刘雪燕 孙学工
为了清晰的分析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我们把1990~2009年作为分析基准,通过分析供给条件和外部约束的变化,得到未来我国经济的走势。一、劳动力供给减速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0.4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的高增长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1993~2009年,就业人口年均增加0.96%,根据生产函数法测算,年均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但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增长不断放慢,老龄化步伐加快。由此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将出现下降,劳动力增长减速并转为下降。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测,劳动年龄人口①将于2016年达到最高峰值,总量为9.99亿人,之后将出现逐渐下降,至2020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现代化实践有否形成现代化的"地方性知识"?这些现代化的地方性知识是否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意义,能否丰富和完善已有的现代化理论知识?它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与此紧密关联的问题就是: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现代社会生产组织是否必然如韦伯所说的企业与家庭、家族的分离?现代化的过程是否就是传统的消解与现代性确立的过程?这些的问题都使我们深深感到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地方的现代化发展实际历史,提出符合"社会事实"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本土性的解释框架和理论概念,社会化小生产的理论框架的提出正是...
关键词:
现代化 社会分工 社会化小生产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葛家澍
一、改革开放催生并发展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最敏感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资本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世刚
国际货币体系应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但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并未随经济全球化深化而同步优化,在金融危机爆发频繁、破坏升级背景下,各界对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愈加迫切。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内难以突破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未来通过大国主权信用货币竞争、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仍是国际货币体系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人民币通过市场竞争充当国际货币是未来方向所在。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彤 陆永春 陈彤
事实表明:改革促进了柳州市经济的发展。那么,改革同时给该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市委、市府机关)职工、干部带来了哪些心理的、观念的变化?作为改革的直接参予者,他们又是怎样认识、评价这场改革的?他们的心理结构如何?心理趋向如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尹恒
2018年1-4月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在中高位平稳运行。主要表现为:实际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平稳;就业形势向好;价格信号平稳;外汇储备企稳,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维持在扩张区间。虽然宏观经济维持平稳,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值得持续关注,主要表现为:消费持续低位运行;外需呈现很强的不确定性;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低,民间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效益增速回落。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最近的测算表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场扭曲、释放出的改革红利能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观的长期动力。因此,建议在用宏观调控政策维护短期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居安思危,全面深化改革,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内生动力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光南 陈广汉
对香港1987~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验证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发现,香港包括港产品出口、转口和进口在内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对香港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香港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能互为因果形成较好的经济运行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与内地改革开放的成功结合。
关键词:
贸易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香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刘树杰 张岸元
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四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灵活有效地组合,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不同类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绩效存在较大差异。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仍在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格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三者之间"差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为显著特征。主要经济板块体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紧密,以邻为壑政策的成本将限制其出台的可能性。发达经济体是本轮全球化的推动者,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可观的利益,不会显著背离全球化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刘树杰 黄卫挺 宋立
在渐进式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的资源要素流动和组合配置受到所有制属性、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等的影响,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客观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和回顾。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发展模式根据所有制属性和产业结构特征,过去30多年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结为"外部投资密集推动的外生性发展模式"、"民营中小企业带动的内生性发展模式"和兼具前二者特点的"改革推动的老工业基地改造更新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世武
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报告试图从企业行为的转变、影响因素的几个特征,以及行为扭曲及修正的角度,对柳州市工业企业活力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企业行为的演变 (一) 市场机制的导入及企业营销环境的变迁国家逐步削减甚至切断对企业产供销的指令性“保护”,迫使企业从统供统销的襁褓走向竞争的市场。企业产供产销的非计划化程度业已大为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 弹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刘元春 刘晓光 闫衍
2018年注定是中国宏观经济值得高度关注的一年。世界经济结构的裂变、市场情绪的巨变、微观基础的变异、经济政策的叠加错配以及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进一步集中暴露,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2016年以来"稳中向好"的运行趋势。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在"稳中有变"中呈现"持续回缓"的态势,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说明中国宏观经济既没有"触底企稳",也没有步入稳定复苏的"新周期",反而在内部"攻坚战"与外部"贸易战"的叠加中全面步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阶段。2018年所面临的经济持续下滑的压力难以通过短期稳增长政策得到有效缓解,需要利用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和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进行化解和对冲。内外部压力和问题的暴露决定了中国大改革的窗口期已经在2018年全面出现,2019年中国必定将踏上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