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02)
2023(2573)
2022(2151)
2021(2077)
2020(1749)
2019(3954)
2018(3938)
2017(6980)
2016(4089)
2015(4569)
2014(4509)
2013(4275)
2012(4125)
2011(3679)
2010(3930)
2009(3551)
2008(3927)
2007(3581)
2006(3206)
2005(2862)
作者
(13814)
(11546)
(11404)
(10778)
(7446)
(5516)
(5105)
(4443)
(4356)
(4351)
(4109)
(4023)
(3878)
(3804)
(3659)
(3563)
(3480)
(3393)
(3362)
(3354)
(2942)
(2938)
(2851)
(2782)
(2613)
(2603)
(2599)
(2447)
(2409)
(2371)
学科
(14411)
经济(14383)
管理(9715)
(8641)
方法(6876)
(6660)
企业(6660)
(5821)
数学(5731)
数学方法(5534)
中国(5457)
人口(4860)
(4059)
理论(3414)
(3325)
业经(2967)
农业(2958)
(2735)
地方(2476)
(2315)
环境(2289)
教学(2278)
(2247)
银行(2231)
(2165)
金融(2163)
(2095)
(2081)
贸易(2080)
研究(2062)
机构
大学(63746)
学院(62034)
研究(24987)
(20796)
经济(20227)
管理(20219)
科学(17654)
中国(17623)
理学(17509)
理学院(17179)
管理学(16463)
管理学院(16345)
(14892)
(14446)
研究所(13365)
(13304)
业大(10730)
农业(10701)
中心(10563)
(10133)
(10035)
(10006)
师范(9876)
北京(9508)
(8761)
财经(8201)
师范大学(8112)
(7886)
科学院(7619)
(7518)
基金
项目(42032)
科学(32416)
基金(30349)
(28063)
研究(27928)
国家(27847)
科学基金(22841)
社会(16718)
(16081)
自然(15978)
基金项目(15812)
社会科(15757)
社会科学(15751)
自然科(15633)
自然科学(15624)
自然科学基金(15352)
(14350)
教育(13199)
资助(12850)
编号(10775)
重点(9952)
成果(9558)
(8942)
计划(8787)
(8662)
科研(8242)
(8084)
课题(8078)
科技(7756)
创新(7643)
期刊
(22837)
经济(22837)
研究(17838)
学报(13623)
中国(13393)
科学(13048)
(11728)
大学(9756)
学学(9242)
农业(8156)
教育(7825)
(7592)
管理(7096)
技术(5434)
(4366)
(4232)
业大(4117)
(3893)
金融(3893)
财经(3789)
人口(3768)
统计(3749)
资源(3707)
图书(3526)
农业大学(3351)
经济研究(3269)
(3220)
(2920)
问题(2862)
科技(2850)
共检索到92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鸿铚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干建平,郑忠梅,李国光  
本文选用中国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分年龄性别人口构成数据,经移动平均修匀后分析了两性高老龄各年龄队列人口在相邻普查期间的死亡率及其差异随龄变化,以及历次人口普查高老龄组年龄别性别比,结果表明,两性死亡率随龄迅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岁以后的高老龄组将变缓、变平甚或下降。老龄组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的现象,进入高老龄某一阶段后差异逐渐缩小,甚至低于女性。结果预示,尽管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低于女性,但并不表明男性的生理寿命低于女性。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孙佳美  许素英  
在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中,较为著名的有Heligman及Pollard(1980)提出的具有8个参数的死亡率模型,也有Carriere(1992)分析美国人口死亡规律所提出的由四个生存函数:Gompertz分布、逆Gompertz分布、Weibull分布和逆Weibull分布所组成的混合参数生存模型。本文试图将He-ligman-Pollard模型与Carriere模型应用于中国分年龄、分性别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数据,先借助R软件或Excel软件估计两种参数模型中的参数,然后利用参数Bootstrap方法计算所估参数的标准误、偏度、t统计量、置信区间等,并以此评估模型拟合的精度。最后,针对中国人口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乔晓春  
平均预期寿命是由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决定的,不同年龄的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不同,我们希望给出定量的描述。 一般说婴儿死亡率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而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婴儿死亡率的调查数据与真实情况有差距,从而影响了利用调查的婴儿死亡率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结果。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并且找到一种通过改变死亡率直接修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这里不仅要找到婴儿死亡率与0岁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而且要找到K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米红  贾宁  
以往文献对中国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估计缺乏深入、微观的研究。文章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死亡率预测模型,以官方统计的分年龄别死亡率数据为基础进行回推,重构"大跃进"时期我国历年单岁组死亡率,并逆向预测估算在假定没有饥荒的情况下,"大跃进"时期正常状态死亡人口数量。继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当时总死亡人口的估计,对因饥荒而导致的"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跃进"时期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主要发生在1958~1961年间,如果不发生饥荒,则4年正常死亡人口介于4339~4385万人。由于饥荒的发生,非正常死亡人口介于1624~2337万人。评估分析表明,"大跃进"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估算中值不会高于1980万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构建全年龄连续的人口死亡模型,对人口学者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难题。虽然从1825年起,冈培茨(B.Gompertz)就尝试建立全年龄人口的死亡模型。但事实证明,这个模型只能适合局部年龄,对许多年龄区间内发生的死亡风险现象并不合适。以后,人口学者继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或者是由于模型的精度不够,或者是因为模型构造太复杂,模型参数估计困难,使它在实际中难于推广使用。本文在前人所做的模型基础上,根据年龄别死亡的特点,分析了构建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的复杂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构建了新的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各种数据表明,新的模型结构简单,模型参数估计容易,解释力强,将成为人口研究有用的工具。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范勇  朱文革  汪丽萍  
针对中国1994~2011年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在Reer修匀、平滑、去趋势后用ARIMA方法分年龄进行拟合、预测。结果表明带趋势的ARIMA模型在平均误差比(MAPE)、光滑度和BIC等指标上优于经典Lee-Carter模型,其预测结果与随机波动趋势法相比,期望大致相同而方差更小,且原始的抽样调查数据在青少年阶段死亡率整体偏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阎瑞,陈胜利  
长期以来,中国未建立完善的生命统计制度,以致分年龄死亡率资料很不健全,更无从对历史上中国人口寿命水平作出准确计算。为了填补40年来历史数据之不全,本文将根据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的有关死亡资料,试对中国人口40年来分年龄死亡率与平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动趋势作初步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大松  王增文  
文章就中国基本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在Sebnem Kalemli-Ozcan所建立的"死亡率变化,不确定效应和退休的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建立了我国人口死亡概率与最优退休年龄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分析得出法定退休年龄与最优退休年龄短期内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最后给出了具体解决的方案。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琼  郭子萱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表明,死亡年龄高龄化和分布尖峰化是理解人口寿命延长的重要视角。本文搜集整理我国1957~2020年公开可得年份的死亡人口统计,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以及经典文献做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之后估计各年死亡年龄分布的形状参数和众数,并对各时期预期寿命变化进行完全分解。结果表明:首先,近70年间我国总人口死亡年龄分布稳步右移,形状参数波动上升,前者对预期寿命变化的贡献接近93%;早期形状参数变化的贡献约为11%,随后降至约2%后又回升至5%左右,表明我国早期总人口死亡年龄分布动态右移同时在明显压缩,随后死亡年龄分布高龄化同时形状近似不变,近年来又表现出寿命延长同时健康状况重新趋同特征。其次,女性预期寿命持续高于男性且增长更快,死亡年龄分布“高龄化”是影响二者相应预期寿命变化最主要的因素;相比女性,男性死亡年龄分布形状参数变化对预期寿命变化的相对贡献明显更小,且随时间推移迅速弱化,表明男性预期寿命延长同时人群健康状况趋同特征相对不明显。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张琼  
本文将韦伯和正态分布分别用于模拟我国人口死亡年龄分布,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市数据和非线性估计方法发现:韦伯和正态分布都能非常好地拟合实际数据;韦伯分布对实际数据拟合效果更好,尽管正态分布实用性更强;韦伯和正态分布都会高估预期寿命但低估死亡年龄分布的方差,但预期寿命越高,这两个分布与实际值差距越小;无论是实际数据,还是韦伯或正态分布拟合值,预期寿命与死亡年龄方差均呈高度负相关,表明预期寿命越高,死亡年龄越集中。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田今朝  
任何国家在编制生命表时都面临着高年龄段可以观察到的数据量较小的局限。本文首先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日本死亡率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死亡率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选择80~94岁的死亡率数据作为建模依据;并对不同参数模型进行拟合,选择了拟合度较好的 Logistic2、Logistic3、Kannisto 和 HP模型作为高年龄段死亡率趋势外推模型;最后利用前面讨论的模型对我国寿险业1990~1993和2000~2003生命表进行高年龄段的趋势预测,并比较了不同模型下预期寿命的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淳  
文章基于当代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延长,青少年人口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成年人口界定过于宽泛,老年人口群体社会角色明显分化的变化态势,指出传统的三大人口组年龄划分标准已难以真实体现当代人口年龄所内含的社会经济蕴意。鉴此,文章将人生百岁预设为正常的人口生命时限,按每20岁为一个人口年龄段划分为5个年龄组,并赋予各年龄组相应名称,据以建构契合当代人口生命历程与社会角色的人口年龄组别。新的年龄分组不仅使人口生命时段在岁月流变中形成均分格局,便于统计和比较;而且使各年龄段的生命内涵与社会角色表达更加贴切,为适时调整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本文在分析了现有人口死亡模型的各种形式的基础上,以死亡的直接度量形式为目标,构造了两种新的死亡模型。新模型的特点是:(1)设计了使它能适合作各种人口分析的模型变量;(2)把模型分解为基本部分和波动部分,其中基本部分规定了死亡力的基本大小,它可分解为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和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两种死亡力,具有简单、确定的函数形式;波动部分随死亡水平、死亡类型与死亡分析的需要,可以有各种形式。因此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场合,并且具有很高的精;(3)用模型对一些人口死亡现象可以作合理的解释。本文还解释了人口学上两类死亡模型的关系,并揭示了人口死亡间接度量模型的改进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